腦出血的分型分期治療

時間: 2011-03-05

    近年提出的腦卒中個體化治療及腦梗死的分型分期治療的觀點,受到各方面的普遍關注,但有關腦出血的分型分期治療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在我國,腦出血佔腦卒中的比例遠比國外高,且腦出血又是病死率最高的腦卒中,其早期治療至關重要。由於腦出血有顯著的臨牀徵象,能爲CT等影像學及時確診,因而有利於及早治療並及時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大量的臨牀實踐證明,腦出血的治療也同腦梗死一樣,必須遵循個體化的原則,纔能有效地降低病死率及致殘率,提高整體的治療水平。
1 臨牀病理
  腦出血形成的急性膨脹,其機械壓迫使局部微小血管缺血,加上血液分解產物的損害作用,引起腦組織的水腫、變性、壞死。實驗證明,出血30分鐘,其周圍實質發生海綿樣變(海綿層),6小時後緊靠血腫的組織壞死(壞死層)。在壞死層之外,依次爲血管外出血層、海綿層。12小時後壞死層和血管外出血層融合成片。由此可見,出血的12小時內,其周圍組織呈現變性、出血、壞死,這種病理過程成爲早期治療的理論基礎。 1.1 腦血腫 出血在腦內形成血腫,其中心爲血塊及壞死的腦組織,周邊是缺血水腫區,其中也存在半暗帶。這些病理改變成爲腦局竈性損害的病理基礎。
1.2 腦缺血 血腫壓迫使周圍的腦組織嚴重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管壁破壞、血液成份滲出或漏出,成爲中心壞死區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有的缺血體積可超過血腫的幾倍,更加重腦水腫,導致顱高壓,誘發遠離血腫的其他腦區,甚至全腦的供血不足。
1.3 腦水腫 開始主要是局部病竈的水腫,很快彌散發展至全腦,主要在白質。早期基本上是血腦屏障受損的血管源性水腫,後期則合併細胞毒性水腫。血腫靠近或破入腦室,易引起腦脊液循環障礙,可加重顱內高壓和腦水腫,後二者又加重全腦缺血,形成惡性循環。
1.4 繼發性損害 血腫及腦水腫、顱內高壓可引致鄰近腦組織受壓移位而形成腦疝。也可損害下丘腦,繼發中樞性高熱、上消化道出血、代謝及電解質紊亂等。加上藥物(如脫水劑)、免疫功能改變、合併感染等因素,可引發心、腎、肺等機能不全,甚至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
  綜上所述,腦出血患者的臨牀徵象,主要決定於血腫的部位、大小,其繼發的缺血、水腫、腦脊液循環障礙、顱高壓等嚴重程度,而原有的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嚴重程度、相應的側支循環的代償能力等,也可影響臨牀表現。可見,顱內病變情況,各個患者均有差異。此外,全身狀態,尤其是內臟功能變化,也有很大不同,在腦出血的不同階段還會有千變萬化。這些均成爲治療上必須採取個體化原則的基本依據。 2 目前的治療 2.1 內科治療 主要有血壓調控、抗腦水腫降顱內壓、改善腦營養代謝、防治合併症等。出血而形成血腫,其缺血的面積可超過血腫數倍,而局部缺血時間一長大多數爲不可逆損害,成爲去除血腫而臨牀療效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保證腦部良好的灌注壓對防止或減輕缺血性損害是非常重要的。伴發的腦水腫及其他的繼發性腦損害,都有一系列的病理生化改變,於是脫水、腦保護等療法,成爲重要方面。由此可見,內科的各種療法是腦出血的基礎治療。
2.2 手術治療 有血腫穿刺抽吸、腦室引流、開顱血腫清除術等。由於血腫的佔位效應及血紅蛋白等的一系列化學性腦損傷,故迅速解除血腫對腦組織的壓迫,可使半暗帶神經細胞功能改善,以開顱清除術的效果較好。腦室引流可助清除腦室內積血,減輕壓迫周圍組織,分流腦脊液,降低顱內壓,達到減輕腦損害。血腫穿刺抽吸引流,損傷小,不用全身麻醉,內科醫生也可牀旁施行,適用於高齡及無開顱手術條件的患者。
  原則上經內科治療不能有效控制顱內壓,腦損害徵象加重,應爭取施行手術。通常在仔細的觀察,最好在嚴密的監護下,積極進行內科治療。患者的意識清醒,雙瞳孔等大,光反應存在,位於大腦半球的血腫小於30mL(丘腦血腫<15mL),中線結構移位小於0.5cm等,則採取非手術療法。
  下列情況,可進一步觀察,同時作好手術準備:①嗜睡,雙瞳孔等大,光反應存在;②血腫量:在大腦半球爲30~50mL,丘腦血腫15~30mL,小腦爲10mL以下;③中線結構移位0.5~1 cm。
  必須急症手術(具備其中2條):①淺或中度昏迷;②雙側瞳孔不等大,光反應遲鈍;③殼核或丘腦出血破入腦室並充滿全腦室系統;④血腫量:在大腦半球多於60 mL,丘腦30~50 mL,小腦則爲10mL以上;⑤中線結構移位大於1cm。
  一般認爲不宜手術的有:①深昏迷、雙瞳孔散大、光反應消失、去腦強直;②心、肺、腎等臟器的功能嚴重損害,或消化道出血。 3 臨牀分型
  由於出血部位、血腫量多少及繼發損害程度等的差異,臨牀表現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類型。通常依據病理、臨牀徵象、影像、預後等進行類型的劃分。有按臨牀表現、發病及進展過程,分爲急速型、暴發型、進展型、穩定型。也有依據意識狀態區分爲清醒、嗜睡、淺昏迷、中度昏迷和深昏迷,即Ⅰ、Ⅱ、Ⅲ、Ⅳ、Ⅴ級(型)。較合理而全面的是根據腦部受損徵象劃分爲下列5型:   Ⅱ:朦朧或昏睡,不同程度的失語和偏癱,瞳孔等大。   Ⅳ:中度昏迷,偏癱,單或雙側病理反射陽性,病竈側瞳孔散大。
  Ⅴ:深昏迷,去大腦強直,雙側病理反射陽性,病竈側或雙側瞳孔散大。 4 CT分型及治療
  考慮到CT影像已較普遍應用,且能早期及時診斷,並可明確血腫的位置及範圍,另外,血腫的部位及大小同預後有密切關係,故應用CT進行分型,方便可靠,價值大,被廣泛應用於臨牀。主要是根據出血的部位、血腫大小、破入腦室、累及中線結構的程度,來進行分型,結合腦部受損徵象,來選擇治療法。
4.1 殼核出血 爲臨牀最常見類型。CT上可按血腫的範圍,破入腦室與否,再分爲5個亞型:   Ⅱ:血腫擴展至內囊前肢。
  Ⅲa:血腫擴展至內囊後肢。
  Ⅲb:血腫擴展至內囊後肢,破入腦室。
  Ⅳa:血腫擴展至內囊前後肢。
  Ⅳb:血腫擴展至內囊前後肢,破入腦室。   治療方法的選擇,上述各型血腫量≤30 mL,腦幹池形態正常,採用內科療法,血腫量≥31 mL,腦幹池受壓,則需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可按CT分型進行,Ⅰ、Ⅱ多采取鑽顱穿刺,Ⅲ、Ⅳ、Ⅴ多數須開顱清除血腫,破入腦室者,有的尚可加腦室引流。
4.2 丘腦出血 CT上顯示血腫的範圍,有無破入腦室,可分爲3個亞型。
Ⅰa:血腫侷限於丘腦。
  Ⅰb:血腫侷限於丘腦,破入腦室。
  Ⅱa:血腫擴展至內囊。
  Ⅱb:血腫擴展至內囊,破入腦室。
  Ⅲa:血腫擴展至下丘腦或中腦。
  Ⅲb:血腫擴展至下丘腦或中腦,破入腦室。
  血腫小,尤其在10mL以內,無明顯症狀,採用內科治療。血腫≥15mL,症狀進行性加重,應鑽顱穿刺或開顱清除手術,破入腦室者可行腦室引流。血腫≥30mL,腦幹無嚴重受壓,則需開顱清除手術。但近年有文獻認爲,同樣出血量,丘腦出血破入腦室反而預後比無破入腦室者好,可能因血液破入腦室可減輕對腦實質的壓迫。
4.3 腦葉(皮質下)出血 依據血腫大小和腦室受壓情況而定,出血量小於30mL,用內科療法,31~50mL的,可採取鑽顱穿刺,大於50mL,多數須行開顱清除術,尤其是腦室明顯受壓時,更爲適宜。4.4 小腦出血 因爲病變靠近腦幹,在出現惡化之前多無明顯先兆,爲防止突然發生腦疝,大多認爲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除非臨牀症狀輕,出血量<10mL者可考慮暫時進行內科治療。伴破入腦室而嚴重積血者,則需同時腦室引流。
4.5 腦幹出血 大多采取內科療法,有繼發腦室積血者,可行腦室引流。隨着技術水平提高,有不少手術治療成功的例子,以血腫>5mL爲宜。
  在腦出血的急性期,尤其是早期,在臨牀病理改變中,血腫起主導作用,決定預後的重要因素是血腫的部位、大小以及腦脊液循環受影響的程度,即血腫的類型起關鍵的作用。因此,分型是早期選擇治療方法的重要依據。 5 分期治療 4.1 急性期 由於血腫的位置、大小及繼發腦損害的差別,治療的主要措施也有不同。血腫小且無明顯顱內壓增高,基本上是內科的基礎治療,有的可早期增加改善腦血循環的藥物,較多采用有活血祛瘀的中藥製劑。伴發腦水腫、顱內高壓症的病人,則需積極而合理的脫水療法。對血腫大、中線結構移位明顯者,大多須及時手術。事實上,重症腦出血,治療核心是血腫區,主要在於減輕缺血水腫的損害,儘可能恢復腦功能。依據血腫的部位、範圍及繼發性損害等,以及技術條件,而選擇血腫穿刺引流、開顱清除術。有時爲了搶救危重症患者,則應緊急手術。有認爲在病理損害中起啓動和關鍵作用的是血腫,其引起的缺血水腫體積又可數倍於血腫,故主張儘早手術,甚至在發病6小時內的早期手術,可極大限度減輕繼發性損害,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致殘率,因而獲得較好的療效。

4.2 恢復期 腦部病變基本穩定,腦水腫、顱內高壓的臨牀徵象消退,受損的腦功能恢復,此期除了原有的內科治療外,重點應在改善腦血循環和促進營養代謝方面,前者應注意選用擴血管輕、影響血容量少、作用緩和的藥物,開始用低劑量,逐漸增加至治療量。另一重要的措施是康復治療,尤其是偏癱、失語症等神經功能缺損較重的患者,應儘早開始,且有步驟地進行,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顯著減少致殘。
4.3 後遺症期 重症患者多遺留有肢體運動、語言等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主要是進行以功能鍛鍊爲主的康復治療,只要方法正確,持之以恆,大多可獲得相當的改善。此外,必須注意針對病因及防止復發的治療。
  總之,腦出血的治療,不能侷限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必須依據患者的臨牀具體情況來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除了注意病理階段的分期治療,在早期按腦部病變情況進行分型,採取針對性強的療法,才能不斷提高療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