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併發症)

時間: 2012-04-03

【關鍵詞】  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藥療法;黃芪;地龍

  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臨牀上也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因此,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關鍵。中醫認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由糖尿病日久引起久病入絡,血行不暢,氣血不能通達四肢,肌肉筋脈失養,進而出現肢體麻木疼痛、拘急不適等症狀,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表現。導師以自擬方治療本病療效顯著,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自2006年3月-2007年9月,根據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對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治療觀察。病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4-78歲,平均(47±3)歲。病程0.8-23年,平均(7.9±1)年。

    2  治療方法

    採用自擬方治療:黃芪30 g,地龍10 g,水蛭10 g,桂枝15 g,甘草15 g,延胡索15 g,蒼朮15 g,生地黃20 g。雙下肢皮膚瘙癢者加秦艽、殭蠶各10 g,下肢痛甚者加牛膝15 g,瘀血甚者加穿山甲10 g,丹蔘15 g,氣陰兩虛明顯者加西洋參15 g。每日1劑,水煎3次,取汁60 mL,早、中、晚分服。15 d爲1療程,連續用藥2-3個療程。

    3  結果

    3.1  療效標準  顯效:自覺症狀及體徵消失,肌電圖示雙下肢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或明顯好轉;有效:自覺症狀好轉,肌電圖示雙下肢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好轉;無效:自覺症狀、體徵及肌電圖示神經傳導速度均無改變。

    3.2  治療結果  經治療後,顯效38例,佔63.3%;有效15例,佔25%;無效7例,佔11.7%。總有效率爲88.3%。

    4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主要表現爲四肢末端及軀幹部麻木、疼痛、異樣感,嚴重者可見肌肉萎縮。糖尿病在中醫屬消渴、痹證、痿證範疇,多數學者將其歸屬於消渴合併痹證、痿證範疇,也有將其歸於血痹、脈痹者。

    其病因病機主要爲“陰虛爲本,燥熱爲標”。病久則陰損氣耗陽傷而致氣陰兩傷、陰陽俱虛、脈絡瘀阻、筋脈失養、臟腑受損,進而出現一系列合併症。故本病的發生不僅與陰虛燥熱有關,還與痰瘀痹阻、陽虛寒凝、瘀血阻絡等因素相關。氣陰兩傷、脈絡瘀阻是糖尿病及各種併發症的基本病機。

    方中黃芪補氣固本,爲補氣之要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具有明顯的降低血糖、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等功效。有研究表明,黃芪對神經生長因子NCF受體有明顯的增強作用,故而通過受體興奮,NCF發揮保護神經元免受損傷及營養支持作用[1]。地龍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因此在方中加入水蛭、地龍、延胡索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藥物。桂枝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又有鎮痛解痙作用[2]以及較強的抗醛糖還原酶活性作用[3]。甘草調和諸藥。本方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辨證論治,理法兼備,能明顯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各種症狀,並可提高神經傳導速度,消除肢體麻木和感覺障礙,從而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4]。綜上所述,本方既有完善的配伍組方原則,又有現代藥理研究的支持,臨牀應用亦取得良好的療效,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徐承棉.黃芪注射液靜滴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J].現代健康報,2000,20(3):477.[2]王德全,周顯騰.糖尿病慢性合併症血液流變學的初步研究[J].山東醫學院學報,1983,1(6):69.[3]張家慶.糖尿病神經併發症的中藥治療[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1994,10(4):245.[4]李 徵,張麗敏.顳淺靜脈注射複方正樟柳酸鹼治療神經萎縮的臨牀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22):27.

上一篇:體式和瑜伽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