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飲食習慣給您帶來了食道癌

時間: 2011-01-31

 中國的食文化源遠流長,新春佳節期間,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吃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雖然不像過去那樣大魚大肉,但是,菜餚還是要比平常豐盛很多。吃得多、動得少、睡得晚,一些“富貴病”也隨之產生了。

    沉默的器官——食道

    食道是連接口腔和胃的肌性管道,我們吃進去的所有食物都要通過它的運輸才能進入胃。因此,它每天的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得胃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對胃的保養也越來越重視,但對食道這個沉默的器官卻不夠重視,認爲它無非是一根管子。確實,它輕易不會生病,但一旦出了問題就會讓人痛苦不堪,要通過相當時間的治療才能恢復。

    不良刺激——導致食道炎的根本原因

    食道的內表面爲一層復層扁平上皮所覆蓋,就是這層“盔甲”保護了食道,使其免受外界的不良刺激。但這層“盔甲”並非銅牆鐵壁,它的承受力也是有限度的,長期或反覆的刺激會削弱防禦機制,這樣一來問題就產生了。不良刺激可分爲外源性和內源性兩方面。

    外源性刺激

    這主要來自於食物。通常情況下,食道黏膜可以承受的溫度上限是50攝氏度,超過這一限度就會灼傷黏膜,進而影響到其下方的肌層等組織結構。此外,過辣、過酸的食物也會直接傷害食道黏膜,使其發生水腫乃至糜爛。

    除了食物,藥物也有可能對食道造成傷害。現在的藥物以薄膜片和膠囊劑型爲主,一般來說,在通過食道的時候不會刺激黏膜。但是,有些人有幹吞藥的不良習慣,由於缺乏水的潤滑和推送,藥片或膠囊會卡在食道的生理性狹窄處,待其外表面的薄膜和膠囊溶解後,藥物的有效成分就會從中逸出,直接和食道黏膜接觸。常用的抗生素、解熱鎮痛藥中很多是酸性的,會給食道黏膜帶來強烈的刺激。

    內源性刺激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刺激物主要是胃酸、腸液甚至膽汁等內生性物質。讀者可能會覺得奇怪,這些液體怎麼會跑到食道中去的呢?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食道下端有一個瓣膜,它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止回閥,可阻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道。但這層瓣膜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胃內的壓力過大,胃內容物就會衝破這層阻隔直接進入食道。

    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呢?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吃得太多,這在春節期間尤其常見。這一時期不光吃得多,而且食物組成以動物性的爲主。這些東西進入胃腸後,會刺激人的各個消化腺,胃酸、膽汁、胰液等大量分泌,以分解食物中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春節期間,人們的胃大多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常常是先前吃的東西還沒消化完全,後面的食物又來了。大量的食糜積聚在胃中,使胃內的壓力不斷升高,最終突破食道瓣膜的屏障。

    自我調治

    和胃炎相比,食道炎的治療相對容易一些。首先要做的是調整飲食結構,戒除一切辛辣、刺激的食物。除此之外,咖啡、濃茶、甜食等容易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也最好少吃或不吃。在食道炎急性發作的時候,應該吃一些流質的食物,而且不能過燙。同時,應在藥師的指導下服用一些雷尼替丁(OTC)和嗎丁啉(OTC),前者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後者可加快胃的排空,以免胃內的壓力過高。

2008-05-22 |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