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概述

時間: 2013-07-14

什麼是椎間盤?
  成人脊柱由26節脊椎組成,包括7節頸椎,12節胸椎,5節腰椎以及融合的骶椎及尾椎;兩個脊椎骨之間就是椎間盤,由軟骨板,髓核,纖維環三部分組成,其主要成份是膠原蛋白,椎間盤可以緩衝脊柱運動時受到的壓力,吸收震力,保護脊髓,腰椎間盤還可以協助完成前後屈伸,左右旋的動作。
  腰椎間盤位於兩個椎體之間,是一個具有流體力學特性的結構,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三部分構成,其中髓核爲中央部分;纖維環爲周圍部分,包繞髓核較多軟骨板爲上、下部分與椎體骨組織相連。整個椎間盤的厚度爲8毫米-10毫米。
  腰椎間盤突出俗稱腰腿痛,屬中醫痹症範疇,它是椎間盤(纖維環)破裂後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導致腰腿痛的一種骨科疑難病。本病的發生與腎經虧損,勞損外傷,勞逸不當,情志不暢以至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椎間盤失去濡養而退變。若勞作不當極易形成累積性損傷,若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反覆發作病邪遷延,輕則腰腿疼痛、下肢麻木、行走困難、十分痛苦,重則肌肉萎縮肢體發涼,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臥牀不起生活無法自理。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當今臨牀上的常見病,疑難病,本病以20-60歲不等爲易患年齡組,據統計健康人腰痛病佔2.7%腰間盤佔腰痛病的18% 男女比例2:3。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誘因?

  構成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基本因素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誘發腰椎間盤突出的因素大致分爲如下幾類:
  (1)外傷:急性損傷如腰扭傷,並不直接引起腰椎間盤突出。但是在失去腰背部肌肉的保護情況下,極易造成椎間盤突出。
  (2)過度負重:從事重體力勞動和舉重運動常因過度負荷造成椎間盤早期退變。當脊椎負重100Kg時,正常的椎間盤隙變窄1.0mm,向側方膨出0.5mm。而當椎間盤退變時,負同樣的重量,椎間隙變窄1.5-2mm,向側方膨出1mm.
  (3)長期震動:汽車和拖拉機駕駛員在工作中,長期處於坐位及顛狀態,腰椎間盤承受的壓力增大約一倍。如此長期反覆的椎間盤壓力增高,可加速椎間盤的退變或突出。
  (4)不良體位的影響:人在完成各種工作時,需要不斷更換各種體位,包括坐、站、臥及難以避免的各種非生理性姿勢,這承受能力或一時未能適應外力的傳導,則可遭受外傷或累積性損傷。例如擡舉重物時的姿勢十分重要,因爲不良姿勢常誘發本病的發生。
  (5)脊柱畸形:先天性及繼發性脊柱畸形患者,由於椎間盤不僅不等寬,並且常存在扭轉,這使得纖維環所承受的壓力不一,而容易加速椎間盤的退化。

腰椎間盤突出症診斷要點?

  一、病因及病理
  青春期後人體各種組織即出現退行性變,其中椎間盤的變化發生較早,主要變化是髓核脫水,脫水後椎間盤失去其正常的彈性和張力,在此基礎上由於較重的外傷或多次反覆的不明顯損傷,造成纖維環軟弱或破裂,髓核即由該處突出。
  髓核多從一側(少數可同時在兩側)的側後方突入椎管,壓迫神經根而產生神經根受損傷徵象;也可由中央向後突出,壓迫馬尾神經,造成大小便障礙。如纖維環完全破裂,破碎的髓核組織進入椎管,可造成廣泛的馬尾神經損害。由於下腰部負重大,活動多,故突出多發生於腰4-5與腰5-骶1間隙。
  二、臨牀表現及診斷
 (一)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是該病的主要症狀。腰痛常發生於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時發生;大多有外傷史,也可無明確之誘因。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1.放射痛沿坐骨神經傳導,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爲腰3-4間隙突出,因腰4神經根受壓迫,產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動作,如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臥牀體位:多數患者採用側臥位,並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只能屈髖屈膝跪在牀上以緩解症狀。合併腰椎管狹窄者,常有間歇性跛行。
  (二)脊柱側彎畸形: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爲明顯。側彎的方向取決於突出髓核與神經根的關係:如突出位於神經根的前方,軀幹一般向患側彎。
  左:髓核突出位於神經根內前方,脊柱向患側彎,如向健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右:髓核突出位於神經根外前方,脊柱向健側彎,如向患側的彎則疼痛加劇
  (三)脊柱活動受限 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使腰肌呈保護性緊張,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由於腰肌緊張,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後伸活動受限制,前屈或後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射痛。側彎受限往往只有一側,據此可與腰椎結核或腫瘤鑑別。   
  (四)腰部壓痛伴放射痛 椎間盤突出部位的患側棘突旁有侷限的壓痛點,並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點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五)直腿擡高試驗陽性 由於個人體質的差異,該試驗陽性無統一的度數標準,應注意兩側對比。患側擡腿受限,並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爲陽性。有時擡高健肢而患側腿發生麻痛,系因患側神經受牽拉引起,此點對診斷有較大價值。
  (六)神經系統檢查 腰3-4突出(腰4神經根受壓)時,可有膝反射減退或消失,小腿內側感覺減退。腰4-5突出(腰5神經根受壓)時,小腿前外側足背感覺減退,伸 及第2趾肌力常有減退。腰5骶1間突出(骶1神經根受壓)時,小腿外後及足外側感覺減退,第3、4、5趾肌力減退,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神經壓迫症狀嚴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縮。
  如突出較大,或爲中央型突出,或纖維環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現較廣泛的神經根或馬尾神經損害症狀,患側麻木區常較廣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側臀部、股外側、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兩下肢均有神經損傷症狀,但一側較重;應注意檢查鞍區感覺,常有一側減退,有時兩側減退,常有小便失控,溼褲尿牀,大便祕結,性功能障礙,甚至兩下肢部分或大部癱瘓。
(七)影像檢查
  需拍腰骶椎的正、側位片,必要時加照左右斜位片。常有脊柱側彎,有時可見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脣狀增生。X線徵象雖不能作爲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依據,但可藉此排除一些疾患,如腰椎結核、骨性關節炎、骨折、腫瘤和脊椎滑脫等。重症患者或不典型的病例,在診斷有困難時,可考慮作脊髓碘油造影、CT掃描和磁共振等特殊檢查,以明確診斷及突出部位。上述檢查無明顯異常的患者並不能完全除外腰椎間盤突出。
  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根據臨牀症狀或體徵即可作出正確的診斷。主要的症狀和體徵是:①腰痛合併"坐骨神經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擡高試驗陽性;②在腰4-5或腰5骶1棘間韌帶側方有明顯的壓痛點,同時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③小腿前外或後外側皮膚感覺減退, 、趾肌力減退,患側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X線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變。
  三、鑑別診斷
 (一)腰椎後關節紊亂 相鄰椎體的上下關節突構成腰椎後關節,爲滑膜關節,有神經分佈。當後關節上、下關節突的關係不正常時,急性期可因滑膜嵌頓產生疼痛,慢性病例可產生後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出現腰痛。此種疼痛多發生於棘突旁1.5釐米處,可有向同側臀部或大腿後的放射痛,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相混。該病的放射痛一般不超過膝關節,且不伴有感覺、肌力減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經根受損之體徵。對鑑別困難的病例,可在病變的小關節突附近注射2%普魯卡因5毫升,如症狀消失,則可排除腰椎間盤突出症。
(二)腰椎管狹窄症 間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狀,患者自訴步行一段距離後,下肢酸困、麻木、無力,必須蹲下休息後方能繼續行走。騎自行車可無症狀。患者主訴多而體徵少,也是重要特點。少數患者有根性神經損傷的表現。嚴重的中央型狹窄可出現大小便失禁,脊髓碘油造影和CT掃描等特殊檢查可進一步確診。
 (三)腰椎結核 早期侷限性腰椎結核可刺激鄰近的神經根,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腰椎結核有結核病的全身反應,腰痛較劇,X線片上可見椎體或椎弓根的破壞。CT掃描對X線片不能顯示的椎體早期侷限性結核病竈有獨特作用。
 (四)椎體轉移瘤 疼痛加劇,夜間加重,患者體質衰弱,可查到原發腫瘤。X線平片可見椎體溶骨性破壞。
 (五)脊膜瘤及馬尾神經瘤 爲慢性進行性疾患,無間歇好轉或自愈現象,常有大小便失禁。腦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試驗顯示梗阻。脊髓造影檢查可明確診斷。

什麼是腰椎間盤突出症?

  在18世紀,人們已認識坐骨神經痛和腰腿痛,這時從解部學上雖然己經瞭解了椎間盤突組織的存在,但並沒有意識到腰腿痛症狀是由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後來人們進一步觀察發現,腰椎間盤突出是腰痛和坐骨神經痛的主要原因。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牀上常見的腰部疾患之一,在人羣中的發病率爲15.2%其發病主要是因爲腰椎間盤各部分,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在各種外力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處突出,使相鄰的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痛、一側或雙側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生,可歸結爲內在與外在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內在因素是腰椎間盤的退變,外在因素主要是外傷、勞損等,其主要的病理變化是纖維環的破裂和髓核突出,由此產生化學性的刺激和物理壓迫。
  腰椎間盤突出症從程度上可分爲:
  (1)膨出:髓核未突破纖維環,纖維環整體移位後壓迫相鄰組織。此 型最輕,最易於恢復。
  (2)突出:髓核突破纖維環,刺激、壓迫周圍組織,未突入椎管內。此型最常見,一般保守治療能夠恢復。
  (3)脫出:突出的髓核進入椎管內。此型較少見,保守治療困難,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宜手術治療。
  根據髓核突出的方向可分爲:
  (1) 單側型:產生單側下肢症狀,此型最爲多見。
  (2) 雙側型:出現雙側下肢症狀。
  (3) 中央型:可壓迫馬尾神經,可出現會陰部麻痹及大小便障礙等症狀。
  腰椎間盤突出後可繼發腰椎生理曲度變直、後凸、側彎、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等一系列改變。由於腰椎生理平衡的破壞,還可引起腰部周圍軟組織的損傷,如棘間韌帶損傷、臀上皮神經損傷、梨狀肌綜合徵、骶髂關節損傷等病變,使許多患者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腰椎間盤突出症主要危及哪些神經?

  腰椎間盤突出症產生的臨牀症狀最主要的是神經受損,牽扯的神經有:股神經、閉孔神經、坐骨神經,所產生的症狀都是以上神經支配區的運動及感覺障礙。
  股神經來自腰2 ̄腰4,脊神經,是腰叢各支神經中最粗的。當腰3-4椎間盤突出時即可損傷股神經,表現腹股溝和大腿前面的疼痛不適或感覺異常。
  閉孔神經來自腰2-腰4脊神經,當突出侵害到閉孔神經時可表現爲臀部深層等部位的疼痛或麻木。
  坐骨神經來自腰4-腰5神經根和骶1-骶3神經根。是所有神經中最粗者。
  坐骨神經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主要症狀,坐骨神經大多數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繼而向下經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垂直下行至股後部。在人羣中坐骨神經在骨盆、臀部存在變異的約佔40%。由於坐骨神經或其它部分穿過梨狀肌,受肌肉收縮壓迫的影響而產生疼痛,稱爲梨狀肌綜合徵。

腰椎間盤突出症常見的臨牀表現有哪些?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可因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長短,以及個體差異的不同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臨牀症狀。主要的臨牀表現有:
 (1)腰部疼痛: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都有這一症狀。腰痛可在有明確的扭傷或外傷後出現,也可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出現。腰痛的範圍較廣泛,但主要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時輕時重的鈍痛爲主,急性期可有撕裂樣銳痛,平臥時疼痛可減輕,久站或彎腰活動時疼痛加重。
 (2)一側或雙側下肢放射痛: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後側至足跟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嚴重者可呈電擊樣疼痛。放射痛一般多發生於一側下肢,即髓核突出的一側。少數中央型突出的患者可有雙側下肢放射痛,一般一側輕、一側重。下肢放射痛的直接原因是突出物及其炎性代謝產物對神經根的刺激。
 (3)下肢麻木及感覺異常:下肢麻木的發作一般在疼痛減輕以後或相伴出現,其機制主要是突出物的機械壓迫神經根的本體感覺和觸覺纖維。麻木或感覺減退的區域與受累的神經根相對應。下肢的感覺異常主要發涼、患肢溫度降低,尤以腳趾末端最爲明顯。
 (4)肌力減弱或癱瘓: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根嚴重時,可產生神經麻痹而致肌肉力量減弱甚至癱瘓。這多爲腰4-5椎間盤突出,腰5神經根受壓麻痹所致。
 (5)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時,可隨着行走距離的增加而加重腰腿痛的症狀,在休息一段時間後又可行走,再走相同的距離又出現同樣的症狀。這是由於腰椎間盤突出 後繼發地產生腰椎椎管狹窄,出現神經經根炎,加重症狀。
 (6)馬尾神經症狀:中央型的腰椎間盤突出,若突出物較大,或椎管骨性狹窄,可壓迫馬尾神經,出現會陰部的麻木、刺痛,排尿排便無力,女性可出現尿失禁;男性可出現陽痿。

腰椎間盤突出發病機制

  腰腿痛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迄今爲止,國內外學者經過從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組織學及生物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一般認爲,腰腿痛的發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即內在的自然退變因素和外在的損傷因素,二者互爲因果,導致腰椎內外力學平衡失調,其發病基礎是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以及繼發性椎間關節的退變。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由多數脊椎骨借椎間盤、關節和韌帶緊密連接而成。其作用是保護脊髓和神經根,支持體重,傳遞重力,參與胸腔、腹腔和盆腔的形成,同時也是骨骼肌的附着部位。脊柱的關節,除在平臥時外,無論在坐位或站立位都經受重力的作用,因此,椎間盤是全身各種組織中最早出現退行性改變的組織。
我們知道,腰椎是脊柱各部分中活動多,活動範圍大,活動方式較爲複雜的一部分。而且,腰椎要承擔上半身的重量,特別是體力勞動者,肩挑背扛的重物,都要通過腰椎來承擔。長期彎腰勞動,特別是長期彎腰情況下負重勞動者,腰椎將承受更大的負荷。
  腰椎的椎間盤在承受重量的情況下頻繁活動,長期承受擠壓、屈曲以及扭轉等負荷,很容易受到輕微的創傷和勞損,長期反覆的慢性勞損,使腰椎的椎間盤易於出現退行性變化,這是發生腰腿痛的根本原因或者首要原因。一般在20歲左右,椎間盤發育停止後,就已開始了退行性變化過程。隨着年齡增長,其退行性變化程度逐漸加重,這是一種生理性老化現象。病程較長的腰腿痛患者,常常多個節段的椎間盤先後出現退行性變化。
椎間盤的髓核是一種膠狀體,含水量很高。腰椎長時間累積性的創傷與勞損,使椎間盤逐漸發生變性。其過程先是椎間盤的含水量下降,然後是組織變性,彈性減退,對抗負荷的能力也逐漸減退,然後是纖維環的強度下降。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原本是慢性漸進性的生理過程,而一次較重的腰部外傷或者反覆多次的腰部輕度外傷,都可以成爲導致椎間盤進一步加速退變的不良因素。由於生理老化或者外傷等因素導致的椎間盤的上述退變表現都是不可逆轉的變化過程。
  椎間盤的纖維環一般在20歲以後停止發育,此後可開始出現退變,50歲以上時這種退變就可以很明顯了。
在腰椎間盤變性早期,其纖維環相互分離形成裂隙或斷裂,失去其牽張力和彈性。由於在椎間盤的纖維環表面也有神經末稍的分佈,因此椎間盤纖維環表面的裂隙可以刺激神經末稍,引起腰痛。
此後,腰椎間盤的髓核容易穿過纖維環的裂隙向外突出,可以進一步刺激椎間盤纖維環表面的神經末稍,引起腰痛。腰椎間盤若進一步突向椎管內或者椎間孔,將可能使得在附近的腰神經根或者馬尾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而出現下肢麻木疼痛以致大小便障礙等相應症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腰椎間盤突出症了。
由於腰椎間盤在青壯年開始出現退變,因此腰椎間盤突出症在青壯年多見,有些十多歲的青少年由於腰椎受到外傷或者短時間內受到反覆勞損,也容易出現腰椎間盤突出症。
第4腰椎和第5腰椎之間的椎間盤稱爲腰45間盤,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間的椎間盤稱爲腰5骶1椎間盤。這兩處椎間盤由於所承受的壓力最大,受到的勞損因素也最多,因而最容易退變而突出。

腰椎的椎間孔有什麼意義

  腰椎的椎間孔是由相鄰兩個腰椎的上切跡和下切跡組成的,椎間孔內有脊神經和細小的血管、神經分支穿行。腰椎間孔形似管狀,長約8毫米一15毫米,是脊神經從脊髓發出後通往外界的管道口,腰部各椎間孔中分別有第十二胸神經和第1—5腰神經穿行。第四至第五腰神經前支和骶尾神經前支組成骶叢,由此叢發出的最大的坐骨神經分佈至下膠。臨牀上當有腰椎間盤突出症等使椎間孔變窄、壓迫腰部神經根時可出現下肢神經分佈區的症狀。

腰椎的椎管有什麼意義

  腰椎的椎管由各個腰椎的椎孔及其間的連接組織構成,容納脊髓及其被膜、脊神經和馬尾神經。腰椎椎管前壁爲椎體、椎間盤後面及後縱韌帶,椎管的後壁爲椎板和黃韌帶。椎管前後壁借外側角分界,左右外側角的兩邊是椎弓根,它伸入椎間孔,當椎間盤突出或椎間關節發生炎症時都可使外例角變小,影響神經根和硬膜囊的外側部。
  腰椎椎管是由各個腰椎的椎孔相連而成的,椎孔有兩個徑,矢狀徑是自椎體的後續至兩椎板聯合處內緣的最長距離。椎孔橫徑爲兩側椎弓根向外突出的內緣間最寬距離。以矢狀徑距離最有臨牀意義。一般認爲,如果矢狀徑爲10毫米-13毫米即可劃分爲相對椎管狹窄。如果有椎間盤膨出或椎體後緣骨刺2毫米造成輕微的壓迫可發生神經受壓迫症狀。椎管矢狀徑爲lo毫米或更小者爲絕對椎管狹窄,臨牀上稱爲腰椎管狹窄症。當然要結合臨牀症狀來看,如果椎管矢狀徑小於13毫米,且有椎管狹窄的症狀和體徵,也可下腰椎管狹窄症的診斷。有的椎管矢狀徑小於10毫米。但無臨牀症狀和體徵,即使診斷爲腰椎管狹窄症也無任何臨牀意義。腰椎管狹窄症的診斷還應看椎管的橫徑,有的患者矢狀徑大於13毫米,但有黃韌帶肥厚鈣化,擠壓硬膜囊也可出現腰椎管狹窄。
  腰椎管狹窄症的患者其椎管內的儲存空間,包括硬膜外腔和蛛網膜下腔完全消失。大多數原發性腰椎管狹窄症的患者,在青壯年時期就會出現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受壓的症狀,與後天因素關係不大。繼發性腰椎管狹窄症的患者,如腰椎間盤突出後形成的椎管狹窄,多在突出的椎間盤復位或變位後症狀消失,多以腰4的椎管矢狀徑最小。 

腰椎間盤的功能有哪些?

  腰椎間盤與頸段、胸段椎間盤的功能基本相似,在介入脊柱承受軀幹重量,聯繫肢體,保持整個身體正常的生理姿勢,進行軀幹的各種運動時,腰椎間盤發揮着特殊的功能,具體的功能如下:
  (1)保持脊柱的高度,維持身高,隨椎體的發育,椎間盤增長,以此增加了脊柱的長度。
  (2)聯結椎間盤上下兩椎體,並使椎體間有一定活動度。
  (3)使椎體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體間仍然有一定的傾斜度,但通過髓核半液狀的成分使整個椎間盤承受相同的應力。
  (4)緩衝作用。①由於彈性結構特別是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壓力下可變扁平,使加於其上的力可以平均向纖維環及軟骨板各方向傳遞;②是脊柱吸收震盪的主要結構,起着彈性墊的作用,使由高處墜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負荷時,起着力傳導的緩衝作用,起到保護脊髓及腦部重要神經作用。
  (5)維持側方關節突一定的距離和高度。
  (6)保持椎間孔的大小,正常情況下椎間孔的大小是神經根直徑的3~10倍。
  (7)維持脊柱的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不一,在同一腰椎間盤其前方厚,後方薄,使腰椎出現生理性前凸曲線。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