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腦癱的康復治療

時間: 2011-06-08

 腦癱爲腦性癱瘓的簡稱,是小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嚴重地影響了兒童的身心發育,如不能及時有效得到診治極有可能造成患兒終身殘疾,給孩子造成極大的痛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那麼兒童腦癱的康復治療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我們做具體的介紹。

  (1)運動康復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性訓練。

  (2)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和作業療法以達到訓練手的功能。

  (3)並存障礙治療如及時控制癲癇發作,矯治視覺、聽覺和口面功能障礙,改善和發展認知功能,進行語言訓練。

  (4)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矯治情緒、糾正行爲異常,增加患兒克服困難的信心,培養社會交往能力。

  (5)促進智力發育,接受教育,學習文化。爲將來參與社會活動創造條件。

  (6)使用矯形器具,對已發生嚴重攣縮和畸形者可予骨科手術矯治。手術恢復期
    目的:預防手術併發症的發生
    注意事項:因手術方式而不同
    SPR術後需要注意的事項 
    術後當天禁食水,次日再逐步恢復正常飲食,一般飲食恢復有一個過程:由少到多,由稀到幹,由軟到硬。
     術後臥牀時間較長,胃腸蠕動功能減弱,可能出現胃腸脹氣,便祕等情況,需要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進食容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豆製品等,並可由家屬行腹部順時針按摩。
    術後臥牀翻身要注意軸線翻身,以免扭傷腰部,可採取仰臥、側臥、俯臥位。
    術後第3周後方可坐起,第4周後方可下地行走,但術後第2天即可開始康復運動訓練,如牀上擡高下肢、主動和被動關節運動訓練等,一開始運動量及力度較小,以後逐步加大。
    術後可能出現發熱、頭痛、頭暈、嘔吐、腰痛、下肢麻木無力等情況,屬正常反應,家長不必太過緊張,經適當對症處理後均可逐漸緩解。
遠期
    SPR手術的目的是降低下肢肌張力,但肌張力的降低不是立即的,而是有一個漸低的過程,術後需要堅持肢體的康復訓練,必要時還需要進行肢體矯形手術。
    周圍神經縮窄術
    手術需要全麻,術後當天禁食水,次日再逐步恢復正常飲食,一般飲食恢復有一個過程:由少到多,由稀到幹,由軟到硬。
    術後第2天即可下地活動,鼓勵早期開始康復運動訓練,需要一直堅持至成年以後
    術後需訂做矯形支具以輔助康復
    術後可能出現肢體疼痛、麻木等感覺異常,屬正常情況,一般可緩慢消失
    矯形手術
    按程度分類:軟組織矯形手術
                          骨關節矯形手術
    按部位分類:上肢矯形手術
                          下肢矯形手術
    手術麻醉可能引起術後暫時性排尿困難,可先經過局部熱敷、按摩誘導排尿,如仍不能排尿,則可予以藥物或導尿,尿管一般留置2天左右,拔除尿管前1天先行夾閉尿管訓練膀胱功能。
    肢體矯形手術後大多需要石膏固定,上肢一般採用石膏託固定,下肢一般採用管型石膏固定,起到制動的作用,有利於組織恢復癒合。
    石膏固定時間
    通常軟組織矯形術後需固定4~5周,骨關節矯形術後需固定6~8周,具體時間根據手術方式、部位、患者體質、恢復能力等綜合因素考慮,骨關節矯形術後石膏拆除時間需根據X片結果決定。
    矯形手術石膏固定需要注意兩大方面
    過緊,造成壓迫。過鬆導致影響制動效果。
    觀察方法
    皮膚受壓迫:如肢體某個部位出現固定性、持續性疼痛,當懷疑皮膚受壓,多發生於骨性隆起的部位,需要立即進行石膏開窗或鬆解的方式解除壓迫並進行創面換藥。
    血液循環障礙:觀察指甲或趾甲的色澤,如出現蒼白,用指壓鬆開後2秒以上不能恢復紅色,則提示有血液循環障礙,需行石膏鬆解。
    神經受壓迫 :讓患兒主動的伸屈手指或腳趾,如出現活動不能則提示神經損傷可能;如患肢末梢皮膚出現明顯感覺減退或消失也應警惕神經受壓,需立即行石膏鬆解,並予相關藥物營養神經治療。
    骨筋膜室綜合症 :是指石膏過緊或肢體腫脹明顯,造成肌肉內壓力過高,壓迫血管神經,嚴重者可造成肢體壞死,最特徵的表現是他人被動活動患者的手指、足趾,患者感覺劇烈疼痛,需要立即行石膏鬆解,並予骨筋膜室切開減壓。
    矯形手術
    石膏過鬆:影響制動效果,需要更換石膏
    拆除石膏後常出現什麼問題?
    毛孔粗大,皮膚粗糙
    手/腳變瘦,力量變小
    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
    活動後出現關節疼痛、腫脹
    活動時姿勢不佳,平衡性差
    原因及解決方法
    毛孔粗大,皮膚粗糙
    多見於管型石膏,因爲長期不透氣所致,一般不需特殊處理,溫水擦浴即可,如瘙癢明顯可抹痱子粉
    原因及解決方法
    手/腳變瘦,力量變小
    屬於廢用性肌萎縮,經過一段時間的功能訓練即可恢復肌肉體積及力量
    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
    因長時間制動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一般經過一段時間康復訓練可逐漸恢復,並可通過中藥泡洗加快恢復
    活動後出現關節疼痛、腫脹
    因長時間制動引起靜脈迴流功能較差以及廢用性骨質疏鬆,一般經過一段時間康復訓練可逐漸恢復,並可通過中藥泡洗加快恢復
    活動時姿勢不佳,平衡性差
    因術前長時間適應畸形的運動模式,當畸形糾正後反而處於不適應的階段,一般經過在康復醫師指導下進行一段時間康復訓練可逐漸恢復正常運動模式
    手術後康復的必要性
    康復治療是腦癱的基本治療
    手術降低肌張力或矯正畸形,都是爲了更好的康復
    手術+康復1年 > 康復10年
    術後發生的肌力下降、關節僵硬、運動模式不適應等情況,都需康復治療來改善。

一、小兒腦癱的概念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小兒腦癱),是指小兒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發育時期內因某些高危因素損害了未成熟的腦組織,導致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的非進行綜合徵,同時部分伴有智力低下,言語,視覺、聽覺、攝食障礙等併發病。
    ★概念核心內容爲三個要素:發育時期;非進行性;永久性
    三個條件:
    ★運動發育遲緩;異常姿勢反射;異常運動模式
    據統計,1998年,我國0―6歲腦癱患病率爲1.88‰,全國有0―6歲腦癱患兒31萬,並且每年遞增4.6萬例。

    (1)腦癱與外周性腦積水的關聯;
    (2)腦癱與腦發育不全的關聯。
    二、小兒腦癱的病因
    引起小兒腦癱的原因較複雜,常見與以  下高危因素有關:
    1、出生前的高危因素,如母親妊娠高血壓,  重度貧血,放射性損傷,宮內病毒感染,胎盤異常等;
    2、分娩時的高危因素,如早產、低體重,圍產期缺氧缺血性腦病、難產、窒息缺氧、顱內出血、臍帶繞頸、核黃疸等;
    3、出生後的高危因素,如高熱驚厥,腦炎等
    最主要的病因(三方面)
    (1)窒息缺氧
    (2)早產
    (3)核黃疸
    三、腦癱臨牀表現、分型
    (1)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分型
    A.痙攣型   最常見,約佔60%,主要表現爲肌張力增高,肌肉僵硬,肢體活動受限,被動運動阻力大,有折刀樣痙攣,腱反射亢進,病例反射陽性。
    B.手足徐動型   也常見,約佔20%,病損部位在椎體外系或基底核,主要表現爲肌張力變化不定,或過高或過低,運動的目的與結果不相符,伴有四肢、軀幹不自主運動,餵養困難、發音困難、舌體大、易激惹等症狀。(核黃疸)
    C.共濟失調型   爲小腦病變,約佔5%,主要表現爲平衡能力差,如行走搖晃等,肌張力低,常伴有眼球震顫。
    D.遲緩型   一般見於2~3歲以前的小孩,,主要表現爲肌張力低下,肌力不足,抗重力能力缺乏,難以維持固定姿勢,常伴有呼吸、吞嚥、進食困難等,
    E.混合型   同時兼有兩種以上類型的特點,如痙攣型伴有手足徐動型等。
    F.僵直型、震顫型等,較少見。
    (2)根據肢體障礙情況的分型
    A.單肢癱瘓
    B.偏癱
    C.三肢癱
    D.四肢癱
    E.截癱    雙下肢受累,軀幹及上肢正常
    F.雙癱    四肢均受累,但雙上肢重
    四、早期診斷條件
    1、新生兒期內表現爲哺乳困難,哭聲微弱,自發運動少,肌張力低下或增強,新生兒痙攣,好打挺,易驚。
    2、1―3 個月嬰兒拇指內收(拇指屈曲,餘四指將其握入其中),不注意看人,不凝視,頭不穩定,不能擡頭。
    3、患兒3個月時仍不能正常擡頭,俯臥位時雙上肢不能支起上身。雙手不能張開,放到手中一個小棒等物品不會抓握。
    4、患兒4個月時不會兩手抓到一起玩,不會玩衣服等,不會咿呀學語,不會微笑及在高興時發出一般叫聲或尖叫聲,不追視,不會翻身,不抓物,坐位呈全前傾或半前傾。
    5、四肢發硬,雙手緊握,雙足下垂,不能放平,用手扳動患兒的肢體關節時有抵抗、發緊的感覺。
    6、四肢柔軟、無力,關節的活動度過大,到1歲時或更大,仍不能擡頭,不能坐住。手在拿食物時,不能順利送入嘴裏。
    7、患兒的動作明顯比正常嬰兒少,如手腳少動,抱起時雙下肢不能彎曲及亂蹬,而是伸直,有的出現雙下肢呈交叉姿勢。
    五、腦癱康復治療的原則
    1、早期康復治療
    最理想的早期治療是爭取小兒出生後0~9個月的階段。
    2、康復治療與教育相結合,與遊戲玩耍相結合
    3、康復治療與有效藥物和必要手術相結合
    4、康復治療與中醫治療相結合
    5、康復治療患兒與訓練家人相結合
    六、腦癱的綜合治療
    腦癱的治療涉及神經內、外科,兒科、矯形外科、脊柱外科、心理科及康復科等諸多專業,需要綜合康復治療,其治療方法和手段介紹如下:
    1、藥物治療:
    (1)神經營養及促進大腦發育等藥物,包括大腦水解蛋白類,如腦活素、腦多肽、腦蛋白水解物,神經生長因子等。神經節苷酯類,如GM-1、腦酐激肽、翔通等。其它類神經營養藥,如腦復康、胞二磷膽鹼、能量合劑、貝科能等。
    (2)擴張腦血管、改善腦循環等藥物,如東莨膽鹼、複方丹蔘注射液等。
    (3)抗肌肉痙攣的藥物,如巴氯酚、左旋多巴、美多巴等。
    (4)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卡馬西平、妥泰、利必通等。
    (5)抗多動藥物:氟哌啶醇、安坦、奧氮平等。
    (6)抗肌肉痙攣的注射治療:
    A、肉毒毒素(BTX-A)注射療法;肉毒素作用於神經突觸與肌肉的結合部,阻止神經活性物質的釋放,從而解除肌肉的痙攣。將適量的肉毒準確注入肌肉痙攣部位,達到放鬆肌肉的作用。
    B、巴氯酚鞘內注射療法;將巴氯酚注入或由注射泵泵入脊髓腔內,抑抑制神經衝動,達到解除肌肉痙攣的作用。
    (7)中藥內服外敷藥物治療。
    2、腦癱的康復治療:
    包括現代康復治療和傳統康治療;
    現代康復包括:
    運動治療(PT)
    作業治療(OT)
    語言治療(ST)
    感覺統合訓練
    物理治療(電療、水療、生物反饋等)
    矯形器、支具的使用
    音樂療法
    文體活動
    傳統康復包括鍼灸、推拿、中藥薰洗等。現代康復的理念是終身治療,所以講貴在堅持,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康復治療室
    3、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包括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和矯形外科手術治療。
    A、神經外科手術治療:
    立體定向及功能性神經外科手術:主要是通過立體定向的方法,損毀大腦中的某一功能團,達到控制不隨意運動功能障礙的目的。(如共濟失調、手足徐動、扭轉痙攣、午蹈病等)。
    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手術:是通過部分切斷脊神經後根,打破運動神經衝動的循環通路,降低運動神經的衝動,達到解除肌肉痙攣的作用。
    頸動脈外膜剝脫術:此手術主要是通過剝離頸動外膜來達到破壞其中的迷走神經網,從而達到減輕上肢肌肉痙攣,促進發音、解除流涎、控制上肢、肩、頸部肌肉不自主運動的目的。
    B、矯形外科手術治療:
    矯正肢體畸形、糾正不良姿勢的軟組織鬆解、延長手術:通常病人有剪刀步態,足跟不着地等情況,如畸形固定,可通過此手術治療。
    (1)平衡肌力、功能重建的肌腱轉移及肌肉替代手術:可通過肌腱轉稱或肌肉替代的方法,來矯正畸形,恢復肢體的功能。
    (2)矯正骨關節固定畸形的骨骼截骨矯形手術:如肌肉痙攣長時間得不到治療,導致骨骼畸形,必須行截骨矯形手術。
    (3)獲得關節穩定的關節融合手術:如肌肉不正確的牽拉,導致關節畸形、不穩,將關節融合,得一種穩定,對恢復患兒的運動功能有好處。
    (4)解除某一固定部位肌肉痙攣周圍神經縮窄手術:是通過周圍神經縮窄的方法,緩解局部肌肉的神經衝動,達到降低局部肌肉張力的作用。
    (5)因痙攣肌肉不下確的牽拉引起關節脫位的關節切整復、固定手術:長期痙攣肌肉不正確的牽拉,造成關節的畸形或脫位,通此手術來達骨關節正常的對應關係,恢復病人的運動功能。
    4、腦癱的心理治療:
    腦癱的病人往往伴有精神發育遲滯、行爲異常、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等,由於不能與正常孩子在一起玩,患兒往往比較孤僻、叛逆性格,心理陰暗等,如上述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扭曲的心理狀態仍會毀掉孩子的一生。各位家長必須引起重視。
    思考問題
    1、腦癱可以治癒嗎? 
    2、腦癱會影響壽命嗎?
    3、腦癱會傳染嗎?會加重?
    4、腦癱需要終身治療嗎?什麼時候停止治療和訓練?

上一篇:治療溼疹的方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