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健康教育的意義

時間: 2011-06-11

【關鍵詞】  糖尿病 健康教育 防治措施

  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對社區中心慢性病門診接診的117例糖尿病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了併發症的發生概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現報告如下。

  1  臨牀資料
   
  本資料117例糖尿病患者中,男85例,女32例,年齡34~82歲,平均年齡62歲,平均糖尿病史8.1年,均符合WHO診斷標準。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學歷45例,初中以下學歷54例,文盲18例。糖尿病分型:其中Ⅰ型糖尿病9例,合併慢性併發症2例,Ⅱ型糖尿病108例,合併慢性併發症的33例。

  2  健康教育方式

  2.1  文字教育  通過健康教育櫥窗、板報、推行“健康教育處方”等形式向患者宣教,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識。

  2.2  語言教育  社區醫生和護士以宣教者的身份向患者介紹糖尿病的分型、用藥知識、衛生常識,進行生活方式指導,解答患者疑問。

  2.3  建立個人健康檔案  爲每位患者建立一套糖尿病個人健康檔案,較爲全面地反映病人的生理、心理、行爲功能社會各方面的情況,以及疾病的進展情況,爲社區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據,內容主要包括基本資料、問題目錄、問題描述、病情流程表等。

  2.4  開展小組討論  利用社區服務中心每季度一次的健康宣教日,組織糖尿病患者就某一問題如飲食、吸菸、酗酒等不良嗜好開展討論,強化患者對不健康行爲的認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5  家訪隨訪  根據患者的健康檔案管理要求及家庭隨訪制度,隨訪的形式有預約社區門診、上門家訪併發放急救聯繫卡、電話回訪等,並根據併發症情況確定隨訪頻率。

  3  健康教育內容

  3.1  疾病基本知識指導  告訴患者什麼是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分型、症狀、併發症和誘發因素,使患者能夠了解自身疾病的表現,能夠積極配合治療。

  3.2  心理護理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伴隨終生心裏很難過,表現爲精神抑鬱,心情不暢。此種心態自然會削弱機體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於糖尿病的控制,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心理治療和護理是十分重要的,基於患者的上述心理特徵,醫護人員態度要熱情,優質服務,向患者主動誠懇地解釋有關問題,客觀地向病人介紹疾病有關發展過程及預後知識,使患者認識到糖尿病是目前尚不能根治的慢性疾病,但又是可防治的疾病,使患者堅持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1]。

  3.3  飲食指導

  3.3.1  計算熱量方法  根據每位患者在休息、輕體力勞動、中體力勞動、重體力勞動、極重體力勞動的分法,總熱量在25~30%、30~35%、35~40%,40%以上。總熱量必須適應生理需要,做到保證營養,這就要求進餐定時、定量、飲食總熱量的估計應按年齡、性別、身高、計算標準體重後計算。>10%者爲超重,>20%者爲肥胖。

  3.3.2  飲食分配  按患者的不同情況計算分配,如身高165 cm患者,標準體重爲165-105=60 kg,極輕體力勞動總熱量爲60×300%=1800 kcal/d,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的百分比符合前述的要求,爲合理飲食計算其數量,轉化爲食譜,可將食品分爲1/5、2/5、2/5分配於早、中、晚3餐。

  3.3.3  忌食  限制高脂、高膽固醇食物,如蛋黃、動物內臟、魚子、肥肉、豬肉、牛、羊油等,少吃油炸食物,因高溫可破壞不飽和脂肪酸。

  3.3.4.避免發生低血糖  在進行中度以上的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前,應注意增加少量食物,以避免發生低血糖(Ⅰ型糖尿病患者不宜做中度以上的體育鍛煉)[2]。

  3.4  用藥指導

  3.4.1  口服用藥指導  向患者和家屬講解口服降糖藥物的藥理作用,囑患者要按時服藥。磺脲類藥物如達美康,這些藥有促胰島素分泌的作用,起效時間爲服藥後30 min,因此,一般在飯前30 min左右服藥。雙胍類藥物如二甲雙胍、苯乙雙胍(降糖靈),二甲雙胍是惟一在餐中或餐後服用的降糖藥,這是因爲二甲雙胍能夠滲透致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適,如果在每餐飯的中間或在餐後立刻服藥,可避免藥物對胃的刺激,減少副作用。α 糖苷酶抑制劑類藥物,如拜唐蘋、倍欣等,主要用於降低餐後高血糖。在服用該類藥時,必須與每餐的第一口飯同時嚼碎服下。還有一類胰島素增敏劑,如羅格列酮、吡格列酮等,該類藥主要通過增強胰島素作用而降低血糖,作用時間較長,一次服藥,降糖作用可以維持24 h,因此,每日僅需服藥1次,以每日早餐前1 min服藥效果最好。

  3.4.2  注射胰島素的指導  胰島素製劑應儘可能放在2°C~8°C的冷藏櫃中儲存。在注射前30 min取出,放在常溫中使之回暖,這樣可避免在注射時有不舒服的感覺。注射部位應經常更換,以免頻繁注射同一部位引起皮下組織萎縮、影響藥物吸收。隨着胰島素治療技術的發展,治療方案也多種多樣,糖尿病患者應在正規醫院接受內分泌醫師的專業指導,根據個體情況確定治療方案。目前世界上領先的糖尿病治療方案是模擬胰島工作的胰島素:將小劑量的胰島素晝夜連續輸入體內,再依據進餐和活動情況輸注餐前胰島素,能持續24h平衡血糖,推遲併發症發生平均15.3年。對於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如血糖已達標,生活有規律,無特殊情況,每2周必須正規查1天7次血糖(即三餐前後+睡前)[3]。

  3.4.3  低血糖的護理  對於所有糖尿病患者應嚴密觀察,凡糖尿病患者出現飢餓感、心慌、頭暈、多汗、面色蒼白或昏迷等症狀時應想到低血糖的發生。尤其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狀的知覺減少,有時無任何前驅症狀即出現神志喪失。因此凡意識不清的糖尿病患者均要想到低血糖的可能。應即刻測血糖,可在抽血後不等血糖報告,即給予糖水、果汁或靜脈注射葡萄糖以爭取搶救時間。

  3.5  運動療法的指導

  3.5.1  運動時的安全評估  (1)全面體檢,特別是監測血糖,血糖在5.5~6.7 mmol/L之間基本能保證運動是安全的,當尿酮(+)時,不宜運動,當血糖>6.7 mmol/L時,禁止運動。(2)原本血糖控制佳者,運動前先將藥量減少20%,以免引起低血糖,若減量後運動後的血糖仍<5.5 mmol/L,則可適當減量,也可以在運動前加餐。(3)選擇安全的非競賽性的有氧運動項目,如步行、跑步、騎自行車、游泳、家務勞動、太極拳、打網球、跳舞、爬山等,定時定量、循序漸進地鍛鍊,不宜做劇烈運動。(4)運動時要有人陪伴,隨身攜帶糖尿病救助卡、血糖儀、方糖、甜果汁等。如有不適,及時監測血糖,如有低血糖,應儘快補充糖。(5)儘可能在飯後1~2h進行運動。空腹太久,胰島素或降糖藥作用達高峯時禁止運動。(6)當罹患其他疾病時、受重傷時、雙足麻木、刺痛、頸、胸部疼痛、呼吸短促、眩暈、噁心、視物模糊或有盲點時禁止運動。(7)儘量不要在黃昏或夜間進行激烈活動,以免睡覺後發生低血糖。(8)查看運動場地,避免惡劣天氣,防止意外發生。

  3.5.2  運動量的掌握  (1)Ⅰ型糖尿病最好每天在固定時間運動,每週至少3次,每次30 min,運動強度爲個體最大心跳數的60%~80%(個體最大心跳數=220-年齡)。(2)Ⅱ型糖尿病每週至少應運動5次,每次30~60 min,以增加熱量消耗並協助減輕體重。因其運動時間較長,故強度可略低,達到個體最大心跳數的60%~70%即可。(3)完整的運動流程包括10~15 min的熱身運動,5~10 min的整理運動,真正的鍛鍊時間爲20~30 min,至少要有20 min,但也應靈活掌握,微汗而止以不疲勞爲原則[4]。

  3.6  指導患者預防周圍神經病變的知識  囑患者穿寬鬆、舒適的衣服,注意個人的衛生,睡前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嚴格遵守治療計劃,按時服藥,嚴格控制血糖水平。每日評估患者足部皮膚,並指導修剪足趾的方法,指導患者正確的足部護理。密切觀察或用手觸摸足部皮膚、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注意觀察有無發紅、外傷。老年人反應遲鈍,更應告知患者用視覺及觸覺來保護自己[5]。仔細檢查雙足有無損傷感染,無論傷口多小都應引起重視,囑患者不能赤足行走,選擇合適的鞋襪,並注意鞋內有無石子硬紙片等雜物,防止磨出水泡,坐時不要翹二郎腿,以免阻礙下肢血液循環。

  3.7  遵醫行爲教育  指導患者要重視出院後遵醫囑服用藥物或注射胰島素,定期去醫院複查血糖情況,絕對不能擅自停藥或增減劑量,控制飲食,生活要有規律,並注意個人防護,如有疑問來電諮詢。

  3.8  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教育  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併發症,因此加強糖尿病併發症的教育尤其重要。糖尿病併發症包括急性併發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感染)、慢性併發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眼底疾病等),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可遍及全身各個器官,可單獨出現也可不同組合同時或先後出現,糖尿病併發症嚴重者可使人致殘,甚至可導致死亡。首先,瞭解各種糖尿病併發症的病因或誘因,如感染、飲食不節、嚴重的精神刺激、胃腸功能失調、降糖藥的使用不當、過理飲酒、吸菸、合併其他臟器及內分泌系統的病變等。其次,如何避免誘因,如在日常生活中要飲食規律、戒菸戒酒、遵醫囑合理用藥、保持心情平和、避免不良刺激、勿大喜大悲等,積極治療其他疾病。再次,講解併發症的症狀。最後,及時發現,及時就診,及時治療處理[6]。

  4  結果
   
  通過3年來系統而有針對性的實施糖尿病健康教育,使大部分患者掌握了糖尿病的一般防護知識,對戰勝疾病有了一定的信心,建立了良好的健康行爲,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減少了併發症的發生,降低了年平均住院天數,減輕了病人的住院費用負擔。見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後患者相關情況的比較(略)

  5  討論
   
  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爲特徵的代謝紊亂綜合症。糖尿病已成爲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久病可導致多系統損害,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脂、高蛋白及高糖飲食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糖尿病的發病人數將會進一步增加,降低糖尿病發病率的關鍵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關鍵是嚴格控制血糖水平。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開展健康教育,指導行爲改變顯得尤其重要,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併發症的發生,減輕患者費用負擔,減少由糖尿病引發的死亡例數,從而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通過建立慢性病門診個人健康檔案,收集患者基本資料,如家庭背景、職業、信仰、性格、病情、文化程度及生活習慣,評估患者糖尿病的程度,可以實施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我們發現隨着人們生活水平、文化知識層次、各種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健康的需求較爲強烈。通過分析,年齡大的較年輕人樂於接受健康教育指導、家庭經濟環境寬裕的較家境貧窮的樂於接受健康教育指導、文化層次較高的比文化層次低的人羣對社區醫療干預樂於接受、女性比男性樂於接受健康教育指導,健康教育指導的效果較好。這就需要我們收集更加詳盡的患者個人資料,積極主動幫助糖尿病患者解決一些交流上和認識上的障礙,將會更有助於讓他們以正確的心態對待自己的疾病,緩解緊張情緒,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
   
  當糖尿病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有所認知後,對心理安全需求、治療用藥知識、休息、飲食調理需求顯得尤爲重要。健康教育需針對患者不同的年齡、性別、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知識結構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和疏導,同時教育患者家庭、同事和親友給予配合和監督,消除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使患者以積極的求治心態配合治療,同時可幫助患者聯繫專科醫生,個體化指導用藥和康復,充分發揮專科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在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患者對規律用藥和定期複診重視不夠,並且隨着出院時間的推移,部分糖尿病患者的遵醫囑行爲有所減弱。這一方面與患者的認識片面有關,對健康教育對疾病的長期效果還心存疑惑。另一方面是與我們的隨訪的不確定性、專業知識水平侷限、溝通方式簡單、交流藝術欠佳等因素有關。
   
  針對暴露出的問題,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一方面要改進工作方法、注重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另外一方面,社區醫護人員在實施健康教育過程中,要建立嚴格的隨訪落實制度、應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包括社會及人文邊緣學科知識,這就需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結構,學會溝通技巧,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表達能力,穩健的應變能力,系統的分析能力,與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一種融洽、信賴的醫患關係,才能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地、有效地解決患者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以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健康教育的質量。
   
  總之,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正日益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各地紛紛成立糖尿病康復治療中心,開展這方面工作。但有關糖尿病教育的內容、方式、評價效果方法等方面值得探討,我們在近5年的教育工作中,總結出了以上教育體系,實際工作中深受病人及家屬歡迎,對控制糖尿病病情有很大幫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