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的感染和併發症

時間: 2012-04-06

一、糖尿病病人容易發生哪些感染?
  糖尿病合併感染大致可分爲以下幾個方面:

        1.呼吸道感染:糖尿病人容易得急性或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肺結核等。其中,肺結核的發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 倍。

    2.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僅次於呼吸道感染,女性與中老年人尤爲多見。常見症狀有尿頻、尿痛、尿急、發熱、全身不適等。尿常規檢查可發現白細胞增多,尿培養有細菌生長等;

        3.皮膚感染:可發生多種化膿性感染,如毛囊炎、癤、癰等等。因此,糖尿病人應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損傷,對任何輕微的損傷都必須及時治療;

        4.下肢壞疽:糖尿病人下肢多有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足部容易受損導致感染,容易擴散,甚至造成下肢壞疽;

        5.其它:糖尿病患者還容易發生牙周感染和牙齦發炎,接受手術後感染的危險性也增高,發生敗血症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
  

二、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包括哪幾類?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現已成爲造成糖尿病人致殘或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合併腦血管病變會造成肢體癱瘓、失語;眼底病變會帶來雙目失明;腎臟病變引起尿毒症,需要經常透析;糖尿病足導致截肢、殘廢等。按其發生的部位和性質,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可分以下幾類:
  1.血管併發症:腦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併發症;
  2.微血管併發症:眼底病變和內臟併發症;
  3.神經併發症: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植物神經併發症。
  4.腦血管病不是糖尿病所特有的,但是糖尿病,特別是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是引起腦血管病變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的腦血管病變比非糖尿病者高4―10倍,腦血管病變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殘和死亡的問題,在我國比西方國家更爲嚴重。
  有人發現糖尿病性腦血管意外患者88%爲腦血栓形成或腔隙性腦梗塞。還有人發現約43%的腦卒中患者的血糖升高,說明二者關係密切。
  糖尿病對足的危害很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造成的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者高5至10倍,下肢血管病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體殘廢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變造成供血不足,因神經病變造成感覺失常併發感染的腳。實際類似的病理改變可以發生在上肢、面部和上身,不過糖尿病足發生率明顯高於其它部位。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狀是下肢疼痛 及皮膚潰瘍,早期是雙腳發紫或蒼白、怕冷,走路時突然下肢疼痛難行,一瘸一拐,以後在休息時下肢也痛,嚴重時可使患者徹夜難眠,最後足部潰爛、壞死,創口久久不愈,嚴重者不得不接受截肢而導致殘廢。
  糖尿病足的治療也應以預防爲主,防治手段包括:

        (1)嚴格控制好糖尿病,也包括高血壓的控制;

        (2)注意足部衛生:要保護腳的乾淨與乾燥,經常用溫水泡腳,但還要注意避免足部燙傷,可用植物油按摩;避免穿過緊、不合腳的鞋,注意修剪趾甲,避免腳趾甲修剪過短,足部受傷。對雞眼和任何微小的足部損傷或感染都應給予積極的處理,以免形成潰瘍或壞疽;

        (3)改善下肢循環:注意足部保暖,以保證下肢血液供應充足,可長期使用腸溶阿斯匹林、複方丹蔘片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藥物;

        (4)糖尿病足的處理:一旦糖尿病足的診斷成立,就必須立即積極予以處理,以免病態的擴大和發展,引起致殘。治療措施包括擴張血管和使用活血通脈藥物,改善下肢循環,同時用抗菌素控制感染,作好足部換藥及外科處理等。血管搭橋手術可有效地改善下肢循環,如果下肢壞疽嚴重,進行保守治療已經無效者應該截肢。
  糖尿病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很大。可以說,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由於病人血糖高,神經細胞發生變性,再加上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造成局部缺氧。最終導致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被破壞,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分爲中樞性和周圍性神經病變兩大類,周圍性神經病變常見。糖尿病周圍性神經病變包括顱神經、感覺神經、運動神經以及植物神經病變4種。顱神經受損表現爲上眼瞼擡不起來,眼球活動障礙,視物雙影,聽力下降,口眼歪斜等。糖尿病感覺神經病變主要表現爲末梢神經炎,患者肢體疼痛、麻木,疼痛嚴重時有的病人會喪失繼續生活的勇氣。感覺異常,如有燒灼感、蟻走感、觸覺過敏,但真正受到高溫低溫或刺傷等外界刺激時反而不能有正常的感覺,不能立即採取自我保護,有的病人敘述“腳下沒根”,“像踩在棉花上一樣”,容易跌倒。與感覺神經相比,運動神經受累的情況比較少見,主要表現全身無力、肌肉萎縮、肢體疼痛等,偶而也有肢體痛者。糖尿病植物神經病變也非常多見。病人常出大汗,特別是頭面部和軀幹部大汗淋漓,腹脹、大便失常、腹瀉便祕交替出現;直立性低血壓,患者往往躺着高血壓,一站起來血壓就下降,甚至頭暈跌倒;排尿障礙,尿不出來,或小便淋漓不盡,陽萎和不育也很常見。這些症狀都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所發生的。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病率很高,遺憾的是其治療辦法不多。
  糖尿病對眼睛的影響非常之大,糖尿病引起的雙目失明要比非糖尿病者高出25倍,世界上引起雙目失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糖尿病眼病,萬萬不可忽視。可以說,糖尿病可影響眼睛從外 到裏的各種組織結構。比如糖尿病可使角膜潰瘍,青光眼、白內障、玻璃體出血機會增多,更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些眼病中,最常見而且對視力影響最大的是白內障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可以通過手術來治療,切除白內障已經成熟的晶狀體,病人的視力可有很大的恢復,如果再在晶狀體部位安裝一個人工晶體,就能看清東西了。所以說糖尿病最主要的危害是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嚴重威脅着病人的視力,是造成病人失明的重要原因,必須積極預防、有效治療。遺憾的是在視網膜病變早期階段病人自己可能全無症狀,不影響視力,此時病人對自己的眼病可能一無所知,一旦視力明顯下降,視網膜病變又往往難以逆轉,所以預防仍然是防治中最重要的一環,應定期檢查眼底,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防治手段包括:

        (1)首先是要控制好血糖和血壓;

        (2)有了視網膜病變必須早期發現,以便及早治療。糖尿病病人至少每年要接受一次眼底檢查,如果已有視網膜病變,那麼查的次數還應該增加;

        (3)合理用藥:對眼底已發展到中期的病人,應積極鼓勵他們改用胰島素治療以求獲得最佳療效,延緩病情的進展,甚至使其視網膜病變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轉;

        (4)使用維生素和血管活性藥物;這些藥物對病情的控制也有很大幫助,不少中西藥在止血和促進眼底血塊吸收方面有較好的療效;

        (5)激光治療:對眼底病變較重的病人,可採用激光治療。激光可以凝固出血點,並可封閉新生血管,效果較好。

三、如何防治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國外資料表明,由於糖尿病腎病造成腎功能衰竭者比非糖尿病高17倍,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之一。臨牀上常將糖尿病腎病從輕到重分爲5期,第一期和第二期時化驗檢查還查不出什麼問題來,病人也還沒有什麼感覺,僅少數病人有時血壓偏高;從第三期開始病人已有臨牀上的不正常,尿蛋白出現,血壓也開始增高,此階段關鍵性的化驗結果是尿中微量蛋白已高於20微克/毫升(μg/ml),臨牀上通常將這一期腎病稱爲早期腎病。早期腎病是糖尿病腎病能完全恢復的最後機會,再向前發展,糖尿病腎病就無法完全恢復了;如果尿中蛋白超過200微克/毫升,病情就進入了第四期,第四期又稱爲臨牀腎病,其主要特點就是尿中出現大量蛋白,血壓持續性地升高。到了第五期,糖尿病腎病已進入晚期,我們常稱之爲終末腎病。此時病人因腎功能不全,血液中的廢物,如肌酐和尿素氮也開始升高,其中血肌酐水平升高超過2.0毫克/分升(mg/dl)是終末腎病的診斷標準,如果血肌酐超過8.0毫克/分升,我們就稱病人已經發生了尿毒症。終末腎病病人往往伴有顯著的高血壓和浮腫。
  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措施包括:

        (1)控制好糖尿病:避免腎臟病變的發生。病人如已發展到早期腎病階段,爲了控制好病情,又不至於影響腎臟功能,應積極動員他們接受胰島素治療;

        (2)控制好病人的血壓,高血壓是使糖尿病腎病加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患者應該飲食清淡,少吃鹽,已有高血壓者要毫不猶豫地堅持使用降壓藥物,使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

        (3)適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糖尿病腎病病人每天從尿中丟失了大量蛋白質,所以必須補充適量的蛋白質,但到了糖尿病腎病的晚期,食用大量蛋白質會使血液中肌酐和尿素氮增高,給病人帶來危害,所以晚期腎病病人必須適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

        (4)中藥治療:中醫中藥對治療腎臟病有較大的意義;

        (5)最後一條是當腎病已發展到中毒階段,除了上面所說的以外,還需要進行腹膜透析或者血液透析,以便把血液中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如有條件和可能,進行腎臟移植是使終末期病人腎功能得以恢復的唯一出路。

四、糖尿病對心臟的危害
  糖尿病性心臟病以冠心病爲多見。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臨牀特點主要有3條:

        (1)發病率高而且發病時間早,糖尿病病人併發冠心病比非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臟病變的比率高2―4倍,45歲以下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臟病的比率較非糖尿病者高10―20倍;

        (2)女性的保護作用消失,在非糖尿病者中,絕經期前、中、青年女性冠心病的發生率明顯低於男性,但在糖尿病患者這種性別差異就消失了。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的發生率較非糖尿病患者高4倍;

        (3)不典型症狀常見,由於心臟神經功能障礙,糖尿病併發冠心病患者可發生無痛性心肌梗塞時,如1/3以上的糖尿病心臟病患者可發生無痛性心肌梗塞,其表現包括心動過速、心律不齊、難以糾正的心力衰竭等,甚至造成猝死。

上一篇:糖尿病小知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