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人羣飲食禁忌

時間: 2011-07-25

 隨着現代生活的人們大量攝入高熱量高脂肪的一些事物,但是三高人羣卻越來越多的人患有。“病從口入”,現代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快食逐漸流行,飲食結構趨於西化,垃圾食品充斥市常人們愈來愈多地攝入高脂肪、高糖等高熱量食品及高鹽食品。高脂肪的過量攝入,大量膽固醇、甘油三脂等就會沉積在血管內,形成如米粥樣的脂質斑塊,同時動脈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縮小,這種病理變化叫做動脈硬化。如果這種變化存在於冠狀動脈,就叫做“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心肌的血氧供應,導致心肌缺血或壞死,發生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同樣,腦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腦動脈的缺血缺氧,出現急性腦血管意外如腦梗塞或腦出血等。人對鹽攝入量以日克/日爲宜,而中國人平均每天攝入量約爲27克。
  高鹽飲食會導致人體內水鈉儲留,久而久之,會引起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玻高糖、高脂肪飲食會導致人體肥胖超重,體內的胰島素抵抗增加,反饋性引起胰島素過度分泌,久而久之,胰腺不堪重負,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所以近年來年輕人患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冠心勃急性心梗、腦卒中的機會愈來愈多,年輕人因此猝死的概率也逐年增加。所以,平時不宜多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如動物內臟、動物脂肪、奶油、巧克力等,宜多吃蔬菜瓜果、豆製品、瘦肉、魚、植物油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現代人應酬多,吃大魚大肉、肥甘厚膩機會多,飲酒也多,每次聚會似乎不豪飲一番不夠哥們義氣。殊不知,長此以往,得脂肪肝的機會明顯增多。而且酒中的主要成分乙醇會使肝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導致酒精性肝玻酒精性肝病的病理變化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可發生諸多致人死命的併發症:如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腦並肝腹水並自發性腹膜炎、肝腎綜合徵、原發性肝癌等。
  油炸、煙燻、醃漬食品好吃、易久放。冬天,新鮮蔬菜相對貴一些,把夏天時節醃製的蔬菜拿到餐桌上,不僅經濟實惠,而且增加食慾。但醃製食品中常存在一個隱患,就是“亞硝胺”:油煎食物含多環碳氫化合物;煙燻食品含3,4-苯並芘。這些都是導致腫瘤的罪魁禍首。另外,常吃煙薰、淹漬食品和精白米麪,維生素缺乏,易導致壞血並腳氣病等。所以,吃蔬菜、肉、魚等,還要以新鮮的爲好。並且要多食糙米、粗糧等。
  常吃高脂肪、高糖、巧克力等高熱量的食品,還會引起胃腸道排空延緩,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並功能,陛便祕等疾病的發生。如現在人們胃脹、反酸、燒心。大便祕結的發病率遠遠大於過去,這與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嚴重的胃食管反流病可引起食管狹窄、吞嚥困難等;嚴重的大便祕結可引起機械性腸梗阻,甚至引起結腸癌等疾玻中國人吃飯喜歡熱鬧,一大堆人聚在一起左一筷子、右一筷子,筷子碰筷子吃得熱火朝天,唾液四濺。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表示親近、感情愈加深厚;西方人那樣分餐制,個人吃自己身邊那一份,就覺得冷清、生分,彼此之間有距離。其實國人飲食方式最容易造成傳染病的肆意傳播。如甲肝、戊肝的傳播途徑之一就是口-口傳播。不分餐、不用公筷、公勺的另一個弊病就是造成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是寄生在人體胃內的一種細菌,很多胃病的發生均是與它有關。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的發生,幽門螺桿菌就是其很重要的發病因素之一,所以,大家在一起吃飯時,最好分餐或用公筷。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12-30
三高飲食,平時你要注意低鹽飲食、情緒激動和並且禁忌辛辣食物、菸酒,食鹽每天控制在5克內,限制食鹽攝入可改善高血壓症狀.脂肪和膽固醇脂肪攝入過多,可引起肥胖症和高血壓病,如動物脂肪,內臟,皮,動物油,旦黃等,可吃植物油,豆油、菜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等植物油均含維生素E和較多亞油酸,對預防血管破裂有一定作用。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可改善脂質代謝,保護血管結構與功能.茶葉中的茶鹼和黃嘌呤,多吃青菜和水果等,多食多糖類碳水化物,含食物纖維高的食物,如澱粉、糙米、標準粉、玉米、小米等均可促進腸蠕動,加速膽固醇排出,對防治高血壓病有利;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等,均有升高血脂之憂,故應少用。多吃降壓降脂...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12-30
用飲食療法降三高 喝絞股藍或者是六味黃酮茶,在加上平時的食療就可以了 方法如下: 常食藥粥: ①胡蘿蔔粥:用鮮胡蘿蔔120g切碎,同粳米100g煮粥食用。 ②芹菜粥:連根芹菜90g切碎,同粳米100g煮粥食用。 ③大蒜粥:大蒜30g放入沸水中煮1分鐘後撈出,再取粳米100g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後,重新放入大蒜再煮一會兒食用。 ④荷葉粥:用鮮荷葉一張煎湯代水,同粳米100g煮粥經常食用。 ⑤葛根粉粥:用葛根粉30g,粳米100g同煮爲粥,作爲早餐食用。 藥膳驗方: 常吃藥膳對防治高血壓也有較好的效果。 ①燉海蔘:水發海蔘30g,加水適量,文火燉爛,加入適量冰糖融化後食有。 ②燉木耳:白木耳或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