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 Marcas六期分法

時間: 2012-05-14
診斷要點 一、病史有外傷史、服用激素史、嗜酒史、風溼病史、減壓作業等病史。
二、症狀體徵 有髖部疼痛、活動受限、跛行;腹股溝中點壓痛,Thomas徵、4字試驗陽性,患肢可以縮短,肌肉萎縮;甚至有半脫位體徵。
三、輔助檢查 X線片提示股骨頭缺血壞死。
四、對高度懷疑股骨頭缺血壞死,x線片無壞死改變的,應該行CT或MRI檢查。
◆臨牀表現
一、症狀
1.疼痛 股骨頭缺血壞死早期可以沒有臨牀症狀,而是在拍攝x線片時發現的。最早出現的症狀是髖關節或膝關節疼痛。疼痛可爲持續性或間歇性。逐漸或突然出現髖部或膝部疼痛、鈍痛或酸脹不適等,常向腹股溝區或臀後側或外側,或膝內側放射,該區有麻木感。疼痛性質在早期多不嚴重,但逐漸加重,也可受到外傷後突然加重。經過保守治療後可以暫時緩解,但經過一段時間會再度發作。原發疾病距離疼痛出現的時間相差很大。
2.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 早期患者髖關節活動正常或輕微喪失,表現爲向某一方向活動障礙,特別是內旋。應在平臥位伸髖及屈膝屈髖90'位進行屈、伸、內收、外展及內旋檢查,雙側對比,才能發現。隨病情發展活動範圍逐漸縮小,晚期由於關節囊肥厚攣縮,髖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嚴重受限,,髖關節融合,出現髖關節僵直。
3.跛行 早期患者由於股骨頭內壓增高,可有間歇性跛行,休息後好轉,晚期患者由於股骨頭塌陷及髖關節半脫位可有持續性跛行。骨性關節炎病人由於疼痛及晨僵,常有跛行,晚期由於屈曲、外旋、內收畸形,跛行加重。
二、體徵
局部深壓痛,內收肌止點壓痛,部分病人軸叩痛可呈陽性。早期由於髖關節疼痛、Thomas徵、4字試驗陽性;晚期由於股骨頭塌陷、髖關節脫位、Allis徵及單腿獨立試驗徵可呈陽性。其他體徵還有外展、外旋受限或內旋活動受限,患肢可以縮短,肌肉萎縮,甚至有半脫位體徵。伴有髖關節脫位者還可有Nelaton線上移,Bryant三角底邊小於5cm,Shenton線不連續。
股股頭壞死的X線檢查
X線片可對關節面形態、關節間隙及骨結構進行觀察研究。它反映了骨小樑結構功能性改變,是所有骨關節疾病診斷的初步檢查,如陰性並不能認爲是正常的依據,因爲X線片是對骨內礦物質含量即鈣質含量的反映,而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早期階段(1期)只有骨組織的死亡而無骨吸收即修復,此時無骨的礦物質含量的變化,因而無法在平片上顯示。只有活骨組織對壞死組織進行修復,引起骨壞死區及周圍的礦物質含量有較大變化時,在x線片上才能顯示。由於x線的精確性和客觀性,因此它在任何一種分類系統中都被認爲是最重要的判斷標準。
(一)正常髖關節的X線表現 股骨頭的皮質骨較薄,在X線片上是爲高信號發白的陰影,其表面光滑完整,呈圓形曲線。股骨頭內側上方有一凹陷,是爲股骨頭凹。股骨頭皮質骨的內緣與鬆質骨相連,不及外緣光滑、完整。股骨頭的骨小樑較粗,其排列和走行方向與承受壓力或張力的方向一致,分別稱爲壓力和張力曲線,其互相交錯排列,在高質量的x線片上可見其呈網絡狀的骨紋理。成人骨骺與幹骺端連合,連合處可不留痕跡,也可顯示橫形緻密線,稱爲已連接的骨骺線或骨骺線殘跡。髖臼皮質骨亦呈高密度的影緣,中間薄兩邊厚,表面光滑,與股骨頭皮質骨等距離,其間爲股骨頭關節軟骨與髖臼關節軟骨形成的間隙,正常情況下股骨頭內上方與髖臼緣重疊,密度較周圍鬆質骨高 (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x線表現 關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X線分期,自1980年以來國內外學者在文獻中報道的方法較多,如佐佐木(1986)四期分法、山本(1984)五期分法、鬆野(1984)五期分法、Bonnarens(1985)五期分法、Ficat(1985)六期分法、Marcas六期分法、國內學者四期分法等,各自均不完全一致,但在晚期基本統一爲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目前尚無國際上統一的標準方法,現將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臨牀各個分期加以闡述。同時,結合作者的診治經驗,在Ficat分期基礎上加以詳盡的敘述。 1.根據發病時間的長短和骨質改變的輕重不同,其x線的表現可分爲早、中、晚三期。以國內學者金黃南、張雪哲等論述居多。
(1)早期:可見骨質瀰漫性稀疏,股骨頭無變形,關節間隙不窄,但骨密度不均勻,有侷限性骨密度增高、硬化,且範圍不等。同時在骨密度增高區的邊緣有斑片狀密度減低區,或股骨頭持重區的軟骨下骨折,表現爲新月形或帶形透光區,典型者呈剝蘋果皮樣改變,此種改變對早期診斷很有幫助,此外可凹陷呈碎片狀,此爲重力作用的結果。
(2)中期;股骨頭輕度變形,關節面塌陷,正常的弧形曲線消失,出現臺階徵。骨密度仍不均勻,出現囊樣破壞區,周圍可有新骨增生,此期關節間隙可正常或變窄。
(3)晚期:股骨頭明顯變形、塌陷、壓縮、變平,密度不均,常見骨質硬化及囊狀相間。股骨頸粗短,髖臼受累,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周圍如髖日緣及股骨頭邊緣有明顯骨贅形成,且常伴有脫位。
2.Zinic和Marcus等結合臨牀和X線表現將股骨頭缺血壞死分爲4~6期,其中有移行階段。
Marcus的臨牀X線分期爲6期。
Ⅰ期:X線片有輕度密度增高成點狀密度增高區或減低區,甚至可以陰性。
Ⅱ期:X線密度明顯增高(全部或部分),頭無塌陷,有分界明顯的骨硬化區。
Ⅲ期:有軟骨下骨折或新月徵,一般扇形骨折多見,而新月徵較少見到。
Ⅳ期:股骨頭扁平或死骨區塌陷。
Ⅴ期;死骨破裂,關節間隙狹窄,可見片狀密度增高影。
Ⅵ期:股骨頭肥大變形,髖臼不光滑,甚至硬化增生,部分有半脫位。
3.Arlet,Ficat和Hangerfard5期分法;
0期 (稱爲前臨牀期)(preclinealstage)。此期無臨牀症狀,X線平片亦無異常所見,稱爲靜默髖(silenthip)。
I期 (稱爲前放射線期)此期爲最早臨牀表現,約有50%的患者可出現輕微髖痛,負重時加重,檢查示髖關節活動受限,以內旋活動受限最早出現,強力內旋時髖關節疼痛加重,標準x線片可爲陰性,也可見散在性骨質疏鬆或骨小樑界限模糊。
Ⅱa期 (壞死形成,頭變扁前期)臨牀症狀明顯,且較I期加重,標準X線片示廣泛骨質疏鬆,散在性硬化或囊性變,但頭的外輪廓未中斷,關節間隙正常。
Ⅱb期 (移行期)此期臨牀症狀明顯,頭輕度變扁,塌陷在2mm以內,關節間隙正常。
Ⅲ期 (爲塌陷期)臨牀症狀較重,標準X線片示頭外輪廓中斷,有半月徵,塌陷大於2mm,有死骨形成,頭變扁,關節間隙正常。
Ⅳ期 (骨關節炎期)臨牀症狀類似骨性關節炎表現,疼痛明顯,關節活動範圍明顯減少,x線顯示頭塌陷,邊緣增生,關節間隙變窄,Shenton線不連續,髖關節半脫位。
4.Ficat和Arlet(1980)根據缺血壞死時,骨與關節軟骨病變在X線上的徵象與功能檢查結合起來,提出如下這種分型對某些有症狀無x線徵象者結合功能檢查,可達到早期診斷目的。
因骨軟骨型的特點是早期即出現關節間隙狹窄,即一開始病變就侵犯關節軟骨,而關節軟骨在x線顯影不明顯,需有特殊x線機,在這裏不加以贅述。現將骨型分期加以介紹。
Ⅰ期:髖痛僵硬,活動受限,而x線沒有特殊徵象,或有骨小樑輕度不勻,或斑點狀稀疏區,骺線或關節間隙均無變化,也可把此期稱爲0~1期,此期適於作血流動力學;放射性核素骨掃描或髓芯活檢等綜合檢查。
Ⅱ期:整個股骨頭外形及關節間隙正常,根據骨質變化又分爲三型:
A型(疏鬆型):負重區有瀰漫性骨質疏鬆;
B型(硬化型):在股骨頭圓韌帶區有囊性變,周圍清晰,而頭呈均一致性硬化改變,有時呈多少不定的斑點狀硬化,此型可能爲骨壞死的修復期,預後較A、c型好.
C型(混合型):有透光和硬化區混合存在,硬化區常位於頭頸交界區。
Ⅲ期:股骨頭連續性斷裂,在側位片或斷層片上,可能見到頭頂端有塌陷或變扁,與髖曰接觸緣處明顯。死骨侷限於相應受壓部位,死骨可有斷裂和嵌壓。出現新月徵,死骨呈圓錐狀下陷。
Ⅳ期:股骨頭進一步壞死,關節間隙變窄,並呈典型的骨關節炎改變,臼頂變形以與扁頭相對應,圓形關節變爲橢圓形狀。關節功能障礙,只保留伸展功能,而外展和旋轉功能完全喪失。
5.作者總結在近幾年新收集的大量臨牀資料,在Ficat分型基礎上,結合功能檢查,分出四期六型:
Ⅰ期 其特徵是無放射學異常徵象。只有一過性的關節僵硬和疼痛,,通常伴有關節活動的一定限制。休息後症狀緩解,在X線片上無陽性結果所見,偶爾可見到均勻一致或斑點狀骨質疏鬆區。由於缺乏血液動力學、同位素和組織病理學方面的檢查,使診斷往往不能成立
Ⅱ期 此期特徵是x線片上出現骨重建跡象,但股骨頭外形或關節間隙無任何變化。持重,站立較久出現髖關節疼痛。此期又分爲A、B兩型:
ⅡA 髖關節活動輕度受限,骨質稀疏呈瀰漫性,有明顯的重疊影像,可累及髖臼。整個股骨頭中心呈均勻一致的骨質硬化帶,分界比較明顯,其周圍可見點狀、片狀密度減低區及孤立的囊性改變
ⅡB 其特徵是有骨質密度增高與密度減低區混合存在,一般多見扇形或軟骨下骨折,偶可見到新月徵(系軟骨下骨小樑與軟骨分離或塌陷的徵象)。新月徵的出現是骨小樑壞死的前驅徵象
Ⅲ期:此期的特徵是軟骨下骨小樑的連續性出現斷裂,有明顯的囊狀改變,周圍常有硬化緣,因軟骨下骨折而使股骨頭變扁,主要在負重區。因覆蓋的軟骨仍保持正常,故關節間隙正常或輕微狹窄。髖關節疼痛輕微,但較持續,休息時緩解不明顯
Ⅳ期:其特徵是軟骨下骨壞死的進行性擴大,表現爲關節間隙的狹窄和典型的骨性關節炎改變。此型也分爲二期:
ⅣA:股骨頭進一步變扁並受壓縮,頭的內外側面均塌陷,關節間隙變窄,在頭軟骨下骨下方和髖臼負重部位可見小骨贅和囊性改變,,也就是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徵象
ⅣB:股骨頭部與髖臼進一步壓縮和破壞,並有關節退行性變化,使壞死與關節炎不再能截然分辨。爲適應股骨頭的扁平畸形,,髖臼頂也隨之發生變形,由球狀體關節變爲圓柱體關節,部分病例股骨頭碎裂,也可見股骨頭骨折。雖然保留了較大屈曲範圍,但是卻導致外展和旋轉功能的全部喪失,即半脫位徵象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