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小兒肝硬化問題

時間: 2011-05-17

肝硬化在個年齡組小兒均可見到,死胎中也有發現。小兒肝硬化的病因、臨牀特徵及轉歸諸方面與成人不完全相同,且近年在我國有增加的趨勢。

1.病因  在小兒肝硬化中一肝炎後肝硬化和膽汁性肝硬化多見。前者多見於學齡前兒童,後者多見於嬰兒。我國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發地區,隨着檢測方法靈敏度的提高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小兒肝硬化並非少見。兒童肝硬化病原以乙型肝炎病毒爲主。

2.臨牀表現  小兒肝硬化絕大多數並無急性發病的過程。臨牀症狀較成人少且不典型,多數呈亞臨牀經過。許多慢性肝病伴肝硬化的患兒系初診時發現。有的患兒表現爲“既往體健”,如在成人肝硬化患者中早期的症狀(食慾減退、惡性、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祕等),在小兒肝硬化上述症狀的發生率均較成人低且程度亦輕。在肝硬化失代償期,部分患兒常有噁心、重者甚至嘔吐,在因而表現爲拒乳,此期多數患兒有不同程度的腹脹。

多數患兒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可能與攝取不足及急、慢性胃腸失血所致的缺鐵,葉酸或維生素B12不足,脾功能亢進時溶血或紅細胞異常分佈及高容量血癥、血液稀釋等有關。

在失代償期肝硬化患兒有不規則的低熱,甚至高熱。可能與肝細胞壞死及腸道內細菌產生的致熱原在肝內不能滅活,影響體溫中樞有關。也有人認爲是由於肝功能失代償,不能滅活致熱性激素所致。發熱常呈持續性或週期性,抗生素治療常無效,隨肝功能改善體溫降至正常。另外,肝硬化患兒繼發性免疫功能低下,全身抵抗力降低,常伴繼發感染所致的發熱。

年長肝硬化患兒面部膚色呈灰暗色,甚至黝黑,也稱“黑皮症”。皮膚乾燥粗糙,可伴色素沉着。在成人肝硬化73%~85%可伴有蜘蛛痣,爲成人肝硬化患者特徵性的皮膚血管改變。在小兒肝硬化病例中,蜘蛛痣、毛細血管擴張及肝掌較成人少見。但在正常未患肝病的小兒科可見到蜘蛛痣。

3.  實驗室檢查  肝功能的檢查,不適診斷肝硬化的可靠和唯一手段,但是可以幫助診斷肝硬化的病情程度、預後及分期等。部分病兒可有轉氨酶和血清膽紅素升高。

部分患兒可有γ-球蛋白增高,蛋白電泳出現“β-γ橋”,血清蛋白要<3g,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膽鹼酯酶活性降低,凝血因子含量下降。

肝纖維化的血清標誌物檢測。通過肝活檢進行相關性研究,觀察到在肝病時患兒的血清III型前膠原肽水平顯著高於同齡正常值,但與肝活檢組織病理改變無明顯相關性。然而血清IV型膠原7S片段和層粘蛋白P1片段濃度與肝組織學損傷的程度卻有較大的相關性。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在膽汁淤積型肝病不能單純依賴III型前膠原肽檢測作出肝纖維化的診斷。

4.影像學檢查  對中、晚期肝硬化有輔助診斷意義。肝臟質地變硬,脾臟進行性增大,伴/不伴有門靜脈高壓症。

5.病理改變  肝活檢提示:肝硬化同時伴有碎屑狀壞死,碎屑狀壞死可以存在於匯管區周圍及纖維間隔和肝實質交界處;肝細胞有變形壞死及炎性反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