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知識錦集3

時間: 2011-05-24

轉] 糖尿病知識集錦3

糖尿病的併發症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它關係着糖尿病的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防治是糖尿病治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現將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介紹如下:

(一)     急性併發症

1感染

糖尿病患者常發生癤、癰等皮膚化膿性感染,可反覆發生,有時可引起敗血症或膿毒血癥。皮膚真菌感染,如足癬也常發生。女性糖尿病患者易併發真菌性陰道炎和巴氏腺炎,也易併發腎盂腎炎和膀胱炎,另外,糖尿病合併肺結核的發生率也比較高。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也是內科常見急症之一。多數患者在發生意識障礙前數天有多尿、煩渴多飲和乏力,隨後出現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常伴有頭痛、嗜睡、煩躁、呼吸深快,呼氣中有爛蘋果味,隨着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嚴重失水,尿量減少,皮膚彈性差,眼球下陷,脈細速,血壓下降,至晚期時各種反射遲鈍甚至消失,嗜睡以致昏迷。化驗結果發現,尿糖、尿酮體強陽性,血糖多在16.7~33.3mmol/L之間,有時可達55.5mmol/L以上。血酮體升高,多數在4.8mmol/L以上,Co2結合力降低,輕者在13.5至18.0mmol/L  之間,重者在9.0mmol/L以下,paCo2降低,PH<7.35.

3,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簡稱高滲性昏迷,是糖尿病急性代謝紊亂的另一臨牀類型。多見於老年人,好發年齡爲50-70歲,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大約2/3患者在發病前無糖尿病史,或僅有輕度症狀。常見的誘因有:感染急性腸胃炎、胰腺炎、腦血官意外、嚴重腎臟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靜脈內高營養、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噻嗪類利尿劑和ß受體阻滯劑等。

起病時常先有多尿、多飲,但多食不明顯,或者僅出現食慾減退。失水隨病程進展而逐漸加重,出現神經精神症狀,表現爲嗜睡、幻覺、定向障礙、偏盲、上肢拍擊樣粗震顫、癲癇樣抽搐等,最後陷入昏迷。來診時常常已發現顯著失水甚至休克,無酸中毒樣大呼吸。實驗室檢查尿糖強陽性,但無酮症或較輕,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突出的表現爲血糖常升高至33.3mmol/L(600mg/dl)以上,一般爲33.3~66.6mmol/L(600~1200mg/dl);血鈉升高可達155mmol/L;血漿滲透壓顯著增高達330~460mmol/L,一般在350mmol/L以上。本症病情危重,併發症多,病死率可達40%,故強調早期診斷和診療。   

(二)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可以遍及全身各個重要器官,與遺傳易感性,高血糖、氧化應激、非酶糖化和多元醇代謝旁路、蛋白激酶C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響有關。這些併發症可單獨出現或以不同組合同時或先後出現。也有些患者因爲這些併發症作爲線索而發現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慢性併發症有下列幾種:

1、神經病變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主要由微血管病變及山梨醇旁路代謝增強以致山梨醇增多等所致,其病變部位以周圍神經爲最常見,通常爲對稱性,下肢較上肢嚴重,病情進展緩慢。臨牀上先出現肢端感覺異常,分佈如襪子或手套狀,伴麻木、針刺、灼熱或如踏棉墊感,有時伴痛覺過敏。另外,自主神經病變也較常見,並可較早出現,影響胃腸、心血管、泌尿系統和性器官功能。臨牀表現有瞳孔改變和排汗異常(無汗、少汗或多汗),胃排空延遲、腹瀉、便祕等胃腸功能失調以及尿失禁、尿瀦留、陽痿等

2、微血管病變    

    微血管是指微小動脈和微小靜脈之間,管腔直徑在100µm 以下的毛細血管及微血管網。微循環障礙、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典型改變。山梨醇旁路代謝增強、生長激素過多、血液流變學改變、凝血機制失調、血小板功能異常、紅細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糖化血紅蛋白含量增高導致組織缺氧等可能與微血管病變的發生、發展有關。

糖尿病的微血管病變主要表現在視網膜、腎臟、神經、心肌組織中,其中以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最爲重要。

(1)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大部分患者合併程度不等的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重要表現,是失明的主要的原因之一。按眼底改變可分六期,分屬兩大類。 I期:微血管瘤,出血。 II期:微血管瘤,出血並有硬性滲出。III期:出現棉絮狀軟性滲出。以上3期(I~III)爲背景性視網膜病變。 IV 期:新生血管形成,玻璃體出血。 V期;機化物增生。 VI 期:繼發性視網膜脫離,失明。以上IV~VI 3期爲增殖性視網膜病變(PDR).當眼底出現PDR時,常伴有糖尿病腎病及神經病變。嚴格控制糖尿病是防治視網膜病變的基本措施,應該努力使空腹血糖及餐後血糖均接近正常水平。

(2)糖尿病腎病   毛細血管間腎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病變之一,常見於病史超過10年的患者,是I 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糖尿病,其嚴重性次於冠狀動脈和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其病理改變有3種類型:①結節性腎小球硬化型病變,有高度特異性。②瀰漫性腎小球硬化型病變,最常見,對腎功能影響最大,但特異性較低。 ③滲出性病變,也可見於慢性腎小球腎炎,故特異性不高。

    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發展可分爲五期: ① I期:爲糖尿病初期,腎臟體積增大,腎小球濾過率升高,腎小球入球小動脈擴張,腎小球內壓增加。②II 期: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多數在正常範圍,或呈間歇性增高(如運動後)。③ III期:早期腎病,出現微量白蛋白尿,即AER持續在20~200µm/min      (正常人<10µm/min)。④ IV期:臨牀腎病,尿蛋白逐漸增多,AER>200µm/min,即尿白蛋白排出量>300mg/24 h,相當於尿蛋白總量>0.5g/24 h,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可伴有浮腫和高血壓,腎功能逐漸減退。⑤ V期:尿毒症,多數腎單位閉鎖,AER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壓升高。抗高血壓治療可以延緩腎小球濾過率的下降速度,早期腎病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可以減輕微量白蛋白尿。減少蛋白質攝入量對早期腎病及腎功能不全的處理均有利,嚴格代謝控制可以防止或延緩臨牀腎病的發生。

 3.大血管病史

與非糖尿病人羣相比較,糖尿病人羣中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較高,發病年齡較輕,病情進展也較快。另外,胰島素、性激素、生長激素、兒茶酚胺等激素水平異常,高血糖、血管內皮功能紊亂、血小板功能異常等也直接或間接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大、中動脈粥樣硬化主要侵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肢體外周動脈硬化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腎動脈硬化、肢體動脈硬化等。肢體外周動脈粥樣硬化常以下肢動脈病變爲主,表現爲下肢疼痛,感覺異常和間歇性跛行,嚴重供血不足可以導致肢體壞疽。

4.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經病變,下肢動脈供血不足以及細菌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膚深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統稱爲糖尿病足。好發於足部和下肢各關節,受累關節有廣泛骨質破壞和畸形。對於糖尿病患者的骨、關節問題的處理,強調注意預防,防止外傷、感染、積極治療末梢神經病變。

5.眼的其他病變

    糖尿病除合併視網膜病變外,還可引起黃斑病、白內障、青光眼、屈光改變、虹膜睫狀體病變等。

6.糖尿病心肌病

    糖尿病伴發的心臟微血管病變和心肌代謝紊亂可引起心肌廣泛竈性壞死等損害,稱爲糖尿病心肌病,可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電話    13214533281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