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教授治療慢性胃炎的經驗

時間: 2011-04-06

1對於慢性胃炎的治療,劉老除繼承古人經驗外,自己在50餘年的臨牀實踐中,也創造了一系列治法,而最有特色者乃是“古今接軌方”的運用。所謂“古今接軌方”,是指經方與後世方聯合應用。劉老治療胃病,首重飲食因素,故接軌之方,常以平胃散爲基礎方,合用不同的經方,臨牀輒獲佳效。與平胃散經常接軌的古方有小柴胡湯和大黃黃連瀉心湯,與小柴胡湯合用叫做柴平煎,臨牀用於肝鬱溼盛、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此方針對飲食、情志、溼熱三大病因,其中的參、草、棗能補益脾胃之虛,對於慢性胃炎,只要不是明顯的胃陰虛證, 皆可應用。因此,本方是劉老臨牀治療慢性胃炎最常用的方劑之一。本方運用的辨證要點是胃痛連脅,舌苔白膩,脈弦。

病案舉例 沈 x x,男,48歲,患慢性胃炎多年。其人體肥而多鬱,喜啖肥甘,消化不良,食後胃痞,時嘔酸苦,胸脅苦滿。切其脈弦,視其舌苔白膩而厚。通過脈證分析,辨爲肝鬱胃溼,中焦氣機受阻所致。方用柴平煎:蒼朮10克,厚朴16克,陳皮12克,半夏15克,生薑10克,炙甘草3克,黨蔘6克,黃芩10克,柴胡12克,大棗5枚。此方服至7劑,則病減大半。囑其“少葷多素,遇事不怒”,繼續服藥,將息而瘳。  平胃散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治療慢性胃炎脾胃溼熱證型者有立杆見影之效,方用平胃散和胃化溼,大黃黃連瀉熱消痞,二方合用,溼化熱清則痞消病癒。某人患胃病,脘中痞悶,泛酸涌苦,胃中嘈雜,燒心作痛,舌紅而苔白膩,脈濡數,多方治療不愈,特邀劉渡舟教授會診,切脈視舌,辨爲溼濁生熱之證。乃用平胃散加黃連10克,大黃2克,服至7劑則酸水不泛,嘈雜與燒心皆愈。

22.2 昇陽益胃湯   本方出自《脾胃論・肺之脾胃虛論》,由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黃芪、白芍、半夏、黃連、澤瀉、陳皮組成。治療氣虛、溼多、熱少的內傷病。證見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痛,口苦舌幹,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灑淅惡寒等肺病症狀。其病機爲溼邪內阻,脾胃虛弱,土不生金,脾胃與肺共同爲病。治當昇陽以燥溼,藥用柴胡、防風、羌活、獨活,風過則幹也;白朮、茯苓、半夏、陳皮益胃以化溼,溼去則陽氣升發;澤瀉引導溼熱從下而解;黃芪、人蔘、炙甘草補脾胃之虛,並益肺氣;黃連以清餘熱;芍藥和營,收肺氣之散,並節制風藥的辛燥作用。二方的區別在於溼熱的輕重和是否兼有肺系症狀。   病案舉例 董 x x,女,37歲。十餘年前就發現有慢性胃炎,一直間斷服藥治療,病情時好時壞。近半年來病情似有惡化,飲食漸減,周身乏力,大便稀溏,日行2次,惡寒怕風,稍有不慎,即患感冒,胃鏡示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已服中西藥物數月而無效,特求劉教授用心調理。視其舌淡而苔白膩,切其脈則濡細無力。辨爲久病損傷脾胃,脾之陽氣不升,胃之濁陰不降,溼熱阻於中焦,脾胃化源不足,土不生金,則肺氣也虛,乃脾胃與肺共同爲病。治當升舉脾胃之陽氣爲主,輔以健脾化溼。方用昇陽益胃湯:羌活、獨活、柴胡、防風各4克,紅人蔘6克,白朮12克,茯苓30克,炙甘草10克,黃芪20克,白芍12克,半夏16克,黃連3克,澤瀉10克,陳皮8克。服藥7劑,納增便減,周身輕鬆。又服7劑,諸證若失。細心調理兩月有餘,胃鏡複查只有部分淺表病竈存在,自覺飲食體力如常人,數年之苦,終於痊癒。
33 法天士 甘寒濡養胃陰   東垣之後,脾胃學說業已形成,至清代開始認識到了胃病治療證有缺陷,即如華岫雲在批註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脾胃目》中指出的“詳於治脾而略於治胃”。對胃府研究確有殊功,糾正了“略胃”傾向者,莫過於清代溫病大師葉天士,其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了“滋養胃陰”的治法。葉天士首先繼承了李東垣治脾的思想,但他井不墨守成規,認爲“脾陽不虧,胃有燥火”就不能用治脾之藥籠統治胃,而必須滋胃陰,降胃氣,以潤通爲補。臨牀常用藥物如麥冬、麻仁、石斛、粳米、甘草、蔗漿等甘涼濡潤之品,使胃津復來,胃氣自然下行而病癒。他歸納的“納 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溼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始安;脾喜剛燥,胃喜柔潤”則把脾胃分治的理論,敘述得條分縷析,正如華岫雲評價“此種議論,實超出千古”。導師劉渡舟教授把東垣理論與葉氏學說定名爲南北兩派,認爲北方之人,體格強壯,北方氣候,偏於寒冷,故北派治病,用藥辛香燥烈,溫藥取效;而南方之人,體質柔弱,南方氣候,偏於溫熱,故南派治病,用藥甘酸濡潤,涼藥見功。劉老在臨牀上喜用經方治療慢性胃炎,次則效法東垣調理脾胃升降,然若患燥熱之證,或病後熱傷肺胃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咽乾,煩渴不寐,肌膚髮熱,便不通爽,九竅不和者,則屬於胃陰不足,此則不宜芪、術、升、柴等藥,而當用降胃之法。但所謂胃宜降則和,卻不宜辛開苦降或苦寒下奪以損胃氣,而宜甘平或甘涼濡潤之法以養胃陰,這樣津液來複,通降目的可達,此時則當用天士養胃陰之法。劉老在治療慢性胃炎時,只要辨證屬於胃陰虛證,多以此方爲基礎方,隨證加減應用,常能取得較好療效。  病案舉例 鍾x x,女,68歲。患慢性胃炎多年,近來病情漸重,心下痞滿隱痛,納呆,口乾咽燥,渴不欲飲,且飲水不解,大便數日一行,幹如羊屎,舌紅少津而有裂紋,無苔,脈細數。綜觀脈證,一派陰虛之象,遂處以養胃之方:麥冬20克,玉竹30克,生扁豆15克,生甘草10克,沙蔘12克,桑葉6克,玫瑰花2克,白梅花2克。連服14劑,諸證始見好轉,舌上生苔,原方不變,續服3個月有餘,病情方愈。劉老治療陰虛胃痛,常在大量滋陰藥物的基礎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於防止滋陰藥膩胃。此二藥並有治療肝胃氣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氣最濃,清而不濁,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氣活血,宣通窒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本草正義》),對於慢性胃炎之陰虛者,實有一舉兩得之妙。 4

上一篇:糖尿病足(下)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4-05-08
下載地址私信你了,點擊右上消息可以看到。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4-05-08
柴胡止痛湯組成:柴胡、川楝子、延胡、劉寄奴、片薑黃、茜草、海螵蛸、皁刺、炙甘草等;主治:邪入血分,氣血失調;以肝區痛重爲辨證特點。 肝病的臨牀表現爲在氣爲脹,在血爲症,在水爲臌。因血爲肝之體,肝炎進入血分,則要重用養血的藥物。可加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川芎理血和肝,肝血調和疼痛不發。肝絡瘀阻不通則痛,瘀而出現熱象,可加丹皮、丹蔘涼血活血。白/球蛋白倒置,可增加茜草、土元劑量,亦可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但慎用理氣之香燥藥,因邪氣已傷陰血,複用香燥之品,更加傷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