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肝癌的歷史

時間: 2012-09-30

 肝癌屬現代醫學病名。中醫文獻(中醫治療肝癌的歷史)中雖然沒有肝癌的記載,但是中醫對肝癌的認識與“症瘕”、“痞氣”、“肥氣”、“肝着”、“脅痛”、“癖黃”、“膨 脹”、“黃疸”、“積聚”等病症的描述有極多相似之處。特別是“症瘕”、“積聚”、“脅痛”、“臌脹”、“黃疸”等。早在我國古代,應該就有肝癌的病人。從中醫古籍中,可以發現一些類似有癌徵候的描述。在中醫最早的一些書籍中,描述一種叫“息賁”的病 ,它的徵候是:“在右脅下,覆大如杯”。還有一處叫“肥氣”的病,也是“在脅下,若覆杯”。都是描寫肝區的腫塊。至於肝癌常見的其他症狀,像黃疸、腹水,中醫書中也早有描述。黃疸都歸於“黃疸門”中,腹水則稱爲鼓脹。   中醫認爲溼濁侵襲、飲食失宜、情志失暢是本病常見的主要病因。而對病理機制的認識,則集中於“鬱滯”與“瘀血”兩大環節。結合臨牀一般規律,原發性肝癌常是以肝鬱氣滯爲核心的緩慢的病理髮展過程的最終結果。   早在清代雍正、乾隆時一位醫生,叫陳士鐸,他記載了一個病例。病情是“脅痛之極,手按痛處不可忍”,還有“兩脅脹滿”、“發寒、發熱 ”。他稱這種病叫“肝痛”,認爲是“肝葉生瘡”。當然,都沒有病理,那時候也不會有。事實上,原發性肝癌沒有經過探查而要有病理證實 ,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後的事。儘管沒有病理,但症候是像的。更重要的是,治療這類病的一些原則,確實還在目前的臨牀上應用。   多數肝癌病人,確實就是“虛中有積”。也就是身體臟器虛損,而又有“積”――癌腫。癌病人的虛,在其初起和中晚期,以脾虛爲主。因 此健脾治療,在肝癌是至關重要的。因爲脾虛,所以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瀉便溏。脾虛會引起“氣滯”,而有腹脹、脅痛等。脾虛氣滯 又會引起“溼”、“熱”,而有腫瘤熱、黃疸之類。也會有“血瘀”,而有肝區疼痛,手不可按的情況,已是相當後期了。
  近年來,以美國和日本爲首的科學家對舞茸(Maitake,又名灰樹花)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給癌症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手段,取得了較爲理想的效果。舞茸中含有以β-(1-6)結合爲主鏈β-(1-3)結合爲側鏈的葡聚糖和以β-(1-3)結合爲主鏈β-(1-6)結合爲側鏈的活性葡聚糖,實驗證明這些活性葡聚糖可通過活化免疫功能而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同時還發現純化的活性葡聚糖只有通過注射才能顯效,而舞茸D-fraction(活性葡聚糖和蛋白的結合物)通過口服便可得到理想的效果。舞茸D-fraction無論是化學結構和組成成分或是分子量都有別於從香菇、雲芝、靈芝、等其他菇類提取的同類物質,其生物活性也是這些同類物質所無法比擬的。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