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營養與健康

時間: 2011-10-25

如果想要身體好,就得鍛鍊,或吃好的!但不是補品!

中醫講究的是養生:①多吃鈣比如 蝦皮 豬腳 ②我們現在吃的都是精緻白米,就等於吃一碗白糖,真正有營養的東西都餵豬了!小米也是最好的選擇,可以在飯里加一些雜糧比如 玉米 黑豆 大豆 桂圓 米仁 紅豆 綠豆等 ③最好少吃紅肉!比如 豬 牛 羊 的肉,應多吃白肉,比如 魚 的肉!④最好不要吃動物的內臟比如 心 肝 脖子 屁股……飲食營養學文獻數千年的飲食文化歷史表明,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從整體來看,是在素食的基礎之上,力求葷素搭配,全面膳食的。正如《素問
・五常政大論》所說的“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和《素問・藏器法時論》所說的“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所謂全面膳食,就是要長期或經常在飲食內容上儘可能做到多樣化,講究葷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與飲等之間的合理搭配。既不要偏食,也不要過食與廢食。但另一方面,對特殊人或患者,也不主張採用與常人一樣的飲食模式,可據其不同的體質、職業、信仰與病情,做到審因用膳和辨證用膳。營養、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欣逢盛世,人人都想健康。怎樣才能獲得健康,確是一個大有講究的問題。   積歷代經驗總結,經現代科學求證,對於健康的必需條件當前普遍認爲,第一是精神(心理)因素,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個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第二是營養狀況,要有營養知識,並且努力做好;第三是運動水平,要不拘形式的做到多運動,勞動不完全等同於運動,運動量不足,熱量消耗不了,是導致疾病和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原因;第四是醫療條件。上述三條做到了,仍會有問題,就要去看病,現代醫療條件也是保證健康的必要條件。四條中,任何一個因素都不是萬能的,任何時候都應講求多種有利因素的積極協同作用。國際上流行一種說法:三高飲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造成了現代文明病(心腦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亞健康狀態)。其實還有三低(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低膳食纖維)作怪。很多人對這六大營養要素不瞭解,當然做不好營養平衡,甚至有不少人將營養與蛋白質畫等號。   營養是造就一個強大民族的手段(如日本),也是繁榮一個民族的手段。在中國,先富起來的農民,因富而病、因病而返貧的大有人在。中國營養學會曾呼籲把營養教育做爲扶貧的一項內容來實施。礦物質元素是人體生長髮育的六大營養要素之一。通常將日需量占人體重1/萬以上的元素稱宏量元素(如鈣、鎂等),1/萬以下的稱微量元素。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的14種必需微量元素有鋅、銅、鐵、碘、鹼、鉻、鈷、錳、鉬、釩、氟、鎳、鍶、錫。前三種營養――蛋白、脂肪、澱粉,簡單稱爲能量營養的話,後三種營養――維生素、礦物質元素、膳食纖維則可稱爲功能性營養,其中微量元素是核心,因爲它不容易得到滿足礦物質元素的作用,在人體生長髮育中起着全方位的作用。從機體組織的建造、修復,到生理代謝,到增強免疫功能,甚至有直接防病治病的作用。如鈣不僅僅是造體元素,也是生理代謝不可缺少的元素,許許多多疾病都與缺鈣有關。中醫所說的腎陰虛、腎陽虛,都是缺鈣引起的。中老年人腎虛症最多,與中老年人缺鈣最嚴重是相一致的。陸上動物,尤其人類,都呈缺鈣狀態,特別是亞洲人,缺鈣最嚴重。再如,血紅蛋白的合成,不僅需要氨基酸,還需要鐵元素。缺鐵時,血紅蛋白合成不了。   生理代謝是通過酶來完成的,酶的活性組份中心往往是微量元素。如錳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組成部分,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組成部分,鉬是亞硝酸還原酶的組成部分,它們的活性是分別靠錳、硒、鉬元素激發的。同樣,鋅、鐵、銅、鎳等元素也有自己相應的酶。缺乏微量元素,生理代謝都不會正常。 在輔酶或維生素中,微量元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鈷能使維生素的活性提高4倍,甚至更高。在激素類中,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碘參與甲狀腺素的合成,鉻能加強葡萄糖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在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中,也有它們的身影,如錳能激活脫氧核酸酶,保證遺傳信息傳遞時不變樣。總之,由於微量元素與人體關係的研究一步步的深入,生命科學有了長足的進展,以前原因不明的不治之症,通過微量元素的研究找出了病因。四大地方病――甲狀腺腫、克山病、大骨節病、氟骨病無不與微量元素的短缺有關。此外,食管癌、鼻咽癌、肝癌高發區具有明顯的地理分佈的特點,也與當地的土壤、水中缺少某種微量元素有關。微量元素在保護人們健康和防病治病方面,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舉足輕重的。 當然,人體內微量元素也需要平衡,缺乏和過量都有害而無益。所以,瞭解自己體內微量元素情況,已經是一個衡量和預測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飲食文化也是一筆相當寶貴的遺產。中醫飲食營養學中包括 中醫營養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

⑴飲食養生:習稱“食養”“食補”是泛指應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健康或增進健康的活動;營養是指機體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養料,以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過程。早在兩千年前,中國醫家就認識到飲食對人的作用。認爲飲食是必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素問・平人氣象論》指出“人以水谷爲本,故人絕水谷則死”。

按中醫中藥有關文獻統計。常用的近百種食物的補益養生作用,計有聰耳、明目、烏髮、生髮、增力、益志、安神、健膚、美容、輕身、固齒、肥人、強筋、壯陽。種子(助孕)益壽……等二十餘種。這些作用在提高人體健康素質和預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義。

⑵飲食治療:習稱“食療”“食治”是泛指利用飲食來治療或輔助治療疾病的活動。

孫思邈曾指出:“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如今,中醫食療不少成果也逐漸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如:臨牀應用芹菜防治高血壓病;應用燕麥防治高血脂;應用紅棗防治貧血;應用木耳防止眼底動脈出血;應用百合、苦瓜等防治病毒和細菌性感染等疾患。

⑶飲食節制:習稱“食節”“食用”,泛指飲食的方法、方式,包括飲食的合理習俗、飲食衛生制度;中醫食節內容極爲豐富,它體現了中華民族飲食文明和古代衛生學水平,如中醫提倡的全面膳食而不偏食;不暴食暴飲,食量有限度;講究食物衛生清潔,食前食後有良好衛生習慣,進茶進酒要適量等等。

⑷飲食宜忌:習稱“食忌”“食禁”。飲食的宜與忌實質上是強調飲食的針對性,得當則爲益,失當則爲忌。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