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肥胖 得糖尿病了嗎?

時間: 2011-06-28

  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居世界第二,兒童也未能倖免。目前兒童糖尿病佔糖尿病人總數的10%左右,且呈上升趨勢。多在10至14歲發病,也有5歲前即發病的。

  兒童2型糖尿病的症狀表現,與成人2型糖尿病基本相似,患兒往往存在口渴、多飲、多尿、不明原因的消瘦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有症狀的患兒,如果在檢查時發現空腹血糖≥7.0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者,則1型糖尿病的診斷明確;若患兒無典型的糖尿病症狀,但兩次檢查均出現同樣結果者,2型糖尿病的診斷成立。

  超重、酮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發生率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兒中存在重疊現象:約1/3的兒童2型糖尿病在發病時表現爲酮症,近25%的新診斷表現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所以對2型糖尿病患兒應該檢查其胰島自身抗體、穀氨酸脫羧酶抗體(GAD)、血清胰島素、血清C肽水平等以排除1型糖尿病。

  常見的兒童糖尿病的4大症狀

  (1)起病較急。約有1/3有患兒於起病前有發熱及上呼吸道、消化道、尿路或皮膚感染病史。

  (2)多飲、多尿、多食易飢,但體重減輕,消瘦明顯,疲乏無力,精神萎靡。幼兒在自己能控制小便後又出現遺尿,常爲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3)易患各種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及皮膚感染,女嬰可合併莓菌性外了且炎而以會陰部闖關爲明顯的症狀。

  (4)長期血糖控制不滿意的患兒,可於1~ 2年內發生白內障。晚期患兒因微血管病變導致視網膜病變及腎功能損害。

  最大特徵:肥胖

  “2型糖尿病患兒,最大的特點是胖。”鞏純秀說。肥胖是導致兒童青少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因素。上述6歲患兒,體重已經達到了40公斤,一活動就氣喘吁吁,可謂名副其實的胖墩兒。“另外,這些小患者往往有糖尿病家族史。”

  去年,鞏純秀出門診時見到一個8歲的糖尿病患兒。孩子身高1.1米,體重卻達45公斤。就診前1個月,家人發現他不停地吃,飯量增加了兩三倍,不停地喝水,頻繁地上廁所,體重卻比以前下降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狀。送來醫院,醫生髮現他的血糖已經達到15毫摩爾/升,屬於嚴重升高。要他立刻住院治療,小孩子不樂意,不停地哭鬧。讓醫生哭笑不得的是,父母聽說孩子是2型糖尿病,根本不着急。因爲他們知道,1型糖尿病如果不治,有生命危險。而他們自己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處在30來歲的年齡,還沒有出現明顯的併發症,因此覺得無所謂。

  “其實,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兒童糖尿病患者可能很年輕就會出現腎臟、心臟、眼部、足部、神經系統等併發症,另外很容易合併感染。”鞏純秀不無擔心地對記者說。

  容易引起哪些併發症?

  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兒童糖尿病最常見的急性併發症。其發生和發展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感染、飲食失控、胰島素治療中斷等。酮症酸中毒的發生,一方面與胰島素的絕對不足有關,另一方面與胰島素拮抗激素的相對或絕對增加有關。如生長激素,有動員脂肪分解,導致大量生酮氨基酸的產生及高血糖素等。酮症酸中毒時,主要表現爲噁心、嘔吐、嗜睡、昏迷、呼吸急促深大、口脣櫻紅、呼氣有爛蘋果味、血糖升高,大多大於16.65mmol(300mg/dl),血酮升高,尿酮體陽性,血ph下降,二氧化碳結合力下降。國內有人報告小兒糖尿病,合併酮症酸中毒者可達50%。

  病程長,起病早的兒童,可伴有糖尿病腎病,發生率與病程有關,5-9年者,約爲8.0%,10-14年爲25.2%,大於15年者爲33.8%,病變以腎小球輕度增生爲主,引起瀰漫性及結節性腎小球硬化。測定尿白蛋白(30-300mg/24h,或20-200ug/min)可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隨着病情的發展,可以出現臨牀蛋白尿(大於0.5克/24小時)甚至是腎功能衰竭。

  兒童糖尿病大多於病後10-15年合併單純性非增殖型視網膜病,視網膜病變與血糖控制不佳有密切關係。輕度的視網膜病變可隨血糖的控制而好轉。視網膜病變的特徵性改變是微血管病及新生血管形成。眼底可見水腫,滲出,絮狀斑,微動脈病及出血,也可有黃褐病變。兒童糖尿病發生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後5年致盲率爲50%左右。視網膜病變與視網膜內多元醇代謝亢進,造成山梨醇蓄積,使毛細胞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關。此外,高血糖所致的非酶糖基化反應使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管壁細胞損傷,形成視網膜病變的特徵性改變。也有少數病人發生白內障。

  兒童糖尿病的神經損害主要是於周圍神經與周圍神經的脫髓鞘病變有關,這種脫髓鞘改變與周圍神經髓磷脂經非酶糖基化作用,引起免疫球蛋白的沉積及糖化終產物的形成(ages)有關。表現爲肢體麻木,刺痛,燒灼感。病程長者,可伴有胃腸功能紊亂及排尿障礙等自主神經病變,中樞神經也可受累如腦萎縮等。

骨關節病變的主要表現爲骨礦物鹽減少,骨密度減低,掌骨x線皮質變薄,其原因不明。高血糖時腎小管鈣和磷的重吸收減少,可能是骨礦物質減少的原因之一。另一表現是關節活動受限,雙手手掌不能合龍,但多無疼痛。其原因可能是肌腱膠原組織的糖基化導致的微血管病變有關。  如何預防?

  目前,Ⅰ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還不明確,但兒童Ⅱ型糖尿病的很多高危因素已被發現,常見爲: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有胰島素抵抗性的病症(如黑色棘皮病,即孩子的頸部、腋窩、大腿根部皮膚有黑黑的色素沉着、角化過度、疣狀增生);母親在懷孕時有妊娠性糖尿病;有導致胰島素抵抗性的疾病,如多囊卵巢綜合徵。如果孩子出現以上高危因素,就應定期帶孩子去內分泌科檢查,以便早發現、早干預。

  當孩子出現以下徵兆時應及時就醫:1.多尿、小便頻,多年不尿牀的大孩子又反覆出現尿牀;2.經常口渴;3.食量大增,以前不吃的東西也拿來充飢;4.容易疲倦,喜歡在家裏,拒絕外出;5.體重驟降,有些孩子一直在控制飲食,但效果並不理想,突然出現體重下降;6.視力模糊;7.皮膚瘙癢或反覆泌尿系統感染,往往表現爲腹痛和嘔吐,因進食不足和反覆嘔吐使血糖水平暫時下降,或因腎糖閾異常而出現尿糖陰性的表現,容易導致漏診;8.傷口較難癒合;9.酮症酸中毒的症狀:腹痛、噁心、嘔吐,呼吸快而深、昏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血糖監測很重要

  血糖檢測對糖尿病患兒的診斷和治療更具特殊意義。對有下列症狀的兒童和青少年應及時檢測血糖,以利於早診斷、早治療。

  如飲水量和尿量增加、尤其夜間尿量增加;易飢餓、進食增加但體重下降;身體虛弱、易患病;視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肥胖或超重,尤其伴有黑棘皮症或多囊卵巢者;有Ⅱ型糖尿病家族史;孕婦營養過剩導致的巨大嬰兒以及妊娠期營養不良導致的低體重嬰兒。此外,酮症酸中毒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急性併發症。該症早期可表現爲感染和消化道症狀,對於感染不易控制、噁心嘔吐、腹瀉以及急性腹痛者檢測血糖,有助於鑑別診斷和正確治療。Ⅰ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波動大,易發生低血糖,低血糖會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的生長和發育。因此,依據嚴密的血糖監測,及時調整飲食、體力活動和藥物劑量,能有效預防低血糖。糖尿病人的日常血糖監測是制定穩定控制血糖各項措施的依據,監測次數因人而異,應根據病情監測每餐前、餐後2小時、睡前及凌晨血糖。病情不穩定及在疾病急性期者,一日需測血糖4-8次,病情穩定後逐漸減少。

  運動治療不可少

  大量實踐證明,糖尿病患兒在飲食治療的基礎上,長期堅持運動,有利於減輕體重,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謝紊亂,有利於糖尿病病情的控制。糖尿病患兒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的選擇應該個體化,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選擇適當的運動。肥胖患兒應漸減至標準體重。必須胰島素治療的Ⅰ型糖尿病患兒應在運動前先了解自己的身體是否有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或心血管病變。如果血糖過高≥15mmol/L或有感冒、發燒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時,還是應該臥牀休息。糖尿病患兒較適宜的運動包括騎車、跑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跳皮筋、踢毽子、跳繩等。在鍛鍊中值得注意的是要適量。兒童自制力比較差,常忘記按時打針、吃藥,這是不利於血糖控制的。患兒不要獨自運動,要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卡。爲避免低血糖症的發生,運動前可先驗血糖,尤其是Ⅰ型糖尿病患兒,運動前可考慮減少胰島素的量或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如一份水果、一片面包等)。運動前胰島素注射以腹部爲宜,儘量不要注射四肢,以免運動時局部血流增加而加速胰島素的吸收後發生低血糖。最好隨身帶上一點食物、糖果和飲水,以便在發生低血糖症或口渴時進食。

  胰島素治療早用早好

  以往的觀念認爲,Ⅱ型糖尿病不到萬不得已不打胰島素,很多家長也不願意讓孩子接受胰島素治療,認爲胰島素打了就會成癮,也不願意調整用量,一旦醫生讓孩子增加用量時,家長就會認爲孩子的病越來越嚴重了,就會出現各種抵觸心理。其實,這種觀念很陳舊。現在新的理念是,即使是Ⅱ型糖尿病,即使是初患糖尿病也應該儘可能早期使用胰島素,其目的是爲已損傷的胰島β細胞創造休養生息的環境,使受損傷的和過度勞累的胰島細胞得以休息和修復。對於兒童,已經使用胰島素但血糖仍控制不好的原因很多,要看這個兒童是否適合當前注射的胰島素。因爲胰島素的種類較多,不同類別的胰島素作用也不同。另外要看使用胰島素的劑量、時間是否科學,如果使用不正確,也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兒童及其家長要做好長期打胰島素的精神和物質準備,切勿聽信巫醫假藥的欺騙宣傳,隨意停用胰島素,去試用什麼“祖傳祕方”或“新醫療法”,以免釀成大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