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硬化(臌脹)祕方

時間: 2012-09-01

1 軟肝煎

【來源】鄧鐵濤,《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太子參、鱉甲(醋炙)各30克,白朮、茯苓各15克,楮實子、菟絲子各12克,萆Z18克,丹蔘10克,甘草6克,土鱉蟲3克(研衝)。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土鱉蟲烘乾研成細末。水三碗,入鱉甲先煎半小時,納諸藥煎至1碗,沖服土鱉蟲末二分之,渣再煎服。

【功用】健脾護肝補腎,活血化Y軟堅。

【方解】肝硬化屬中醫Y瘕、臌脹範疇,病因不一,病理複雜,但不外乎是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以致氣血痰水瘀積於腹內而成。故方中以茯苓、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太子參補而不燥,氣陰雙補,甚爲合宜;楮實子擅治水氣蠱脹,配菟絲子補肝而益腎,此乃虛則補其母之意;丹蔘一味,功同四物,養血活血;土鱉蟲、鱉甲皆靈動之物,活血軟堅化Y;萆Z則助四君以祛溼健脾。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養肝補腎、活血化Y軟堅之功。

【主治】肝硬化。

【加減】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10克;肝炎後肝硬化加黃皮樹葉30克;門脈性肝硬化加炒山甲10克;牙齦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鶴草30克;陰虛無溼者去萆Z,加山藥15克,石斛12克。

【療效】在長期臨牀應用中,屢用屢驗,療效頗著。

2 育陰養肝湯

【來源】鍾一棠,《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生地15克,白芍、枸杞子、女貞子、制首烏各20克,丹皮15克,丹蔘20克,茜草15克,炙鱉甲或龜板20克。

【用法】每日1劑,每劑煎兩次,頭煎用冷水2碗(約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鐘,煎至大半碗(約300毫升)濾出,二煎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時,上午7~8時分服。

【功用】育陰養肝,化瘀消Y。

【方解】本病大多在肝炎後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陰血不足,肝失所養,故時有脅肋隱痛或不舒;血鬱氣阻,致Y積不散,肝趨硬化,脘腹脹滿,血不上榮,津不上承,症見面色晦滯少華,頭暈神疲咽乾;陰虛有內熱則舌嫩紅,少苔,脈弦細。正虛邪戀,本虛標實,以虛爲主。治療不可攻伐太過,不能強求速效,宜標本兼顧,扶正祛邪。又因乙癸同源,故方中選用育陰養肝、補血滋腎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貞子、首烏、鱉甲等補不戀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散結消Y的丹蔘、茜草、丹皮等攻不傷正之藥,共奏育陰養肝、化瘀消Y之效。凡早、中期肝硬化,舌質偏紅者均可用之。確是臨牀行之有效的良方。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見脅肋隱痛或不舒、脘腹脹滿、頭暈神疲、納少咽乾、面色晦滯少華,舌嫩紅、苔少、脈弦細。

【加減】兼肝鬱不舒者加鬱金、蘇梗各10克;兼有腹水、苔膩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澤瀉各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米15克;尿赤口乾加青蒿10克,石斛、麥冬各15克;大便不實者去首烏,加葛根15克,荷葉6克,山藥20克,便祕則加瓜蔞仁15克;精神萎頓加黃芪30克,當歸25克;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大青葉30克,晚蠶砂(包煎)15克;腹脹甚則加枳殼6克,檳榔20克。

【療效】臨牀屢用,多獲良效。但須堅持治療,其效始著。

3 軟肝湯

【來源】姜春華,《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生大黃6~9克,桃仁9克,土元3~9克,丹蔘、鱉甲、炮山甲各9克,黃芪9~30克,白朮15~60克,黨蔘9~15克。

【用法】每日1劑,文火水煎,分兩次服。

【功用】活血化瘀,軟肝散結,益氣健脾。

【方解】肝硬化是不同原因引起肝臟瀰漫性炎症,或廣泛的肝實質變性或壞死繼續發展而導致肝臟逐漸變形、變硬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本方乃仲景《金匱要略》“下瘀血湯”加味而成。原方主治產後腹痛、腹中有幹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方中大黃盪滌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土元逐瘀破結,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頗猛;丹蔘苦、微寒入心肝二經血分,有活血祛瘀、涼血消腫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可促進肝臟生理機能好轉,並能使肝脾腫大縮小變軟;炮山甲鹹能軟堅,性善走竄;鱉甲味鹹氣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陰退熱,又可軟堅散結,兩藥均對肝硬化,肝脾腫大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爲後天之本,佐以黃芪、白朮、黨蔘健脾益氣之品,符合仲景“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旨。且根據患者體質虛實調整劑量,此乃扶正祛邪之意。上藥共具攻補兼施、活血化瘀、軟肝散結之功。

【主治】症瘕,積聚,脅痛,臌脹(早期肝硬化,輕度腹水)。

【加減】溼熱內蘊者可選加茵陳、山梔、茯苓、黃柏、龍膽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虛氣滯者可選加砂仁,陳皮、枳殼、藿香、蘇梗等;肝氣鬱滯者可選加柴胡、鬱金、枳殼、青皮、木香、綠萼梅等;肝絡血瘀者可選加乳香、五靈脂、赤芍、紅花、九香蟲等;肝經鬱熱者可選加生山梔、丹皮、連翹、龍膽草等;肝腎陰虛者可選加生地、玄蔘、麥冬、石斛、女貞子、牡丹皮等;陰虛火旺者用上藥再加龍膽草、白蒺藜、山梔等;脾腎陽虛者可選加附子、桂枝、乾薑、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見陽痿者不可壯陽,壯陽則相火動而傷肝陰,病癒重。營熱絡傷,症見鼻衄、齒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選加廣犀角、生地、丹皮、連翹、赤芍、玄蔘、茅根、山梔、蒲黃、羊蹄根、小薊草,上藥對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腫有輕度腹脹者,可選加防己,將軍幹、冬瓜皮、玉米鬚、薏苡、茯苓、黑大豆、澤瀉、豬苓等;如出血較多,症狀較重,可暫停用活血化瘀法,也不可用止血藥,用健脾法加大劑量,可止血;大便次數多而溏薄者,大黃減量或改用制大黃先煎。

【療效】臨牀屢用,堅持治療,效果頗佳。

4 化瘀通氣方

【來源】印會河,《中醫內科新論》

【組成】柴胡9克,赤芍、丹蔘、當歸各15克、生牡蠣30克(先下),廣鬱金9克,川楝子12克,桃仁、紅花、桔梗、紫菀、V蟲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化瘀軟堅,開利三焦。

【方解】方中以柴胡、當歸、丹蔘、赤芍、鬱金、楝子、桃仁、紅花、舒肝理血;桔梗、紫菀開肺氣、利三焦以開氣道、消脹;牡蠣軟堅消腫;V蟲化久瘀、消積塊。諸藥相伍,共奏化瘀軟堅、開利三焦之功。

【主治】肝硬化(氣臌),證見脅腹脹痛較久,繼發腹部脹滿,不以飢餓爲增減,一般晚間爲重,漸變腹部臌大,擊之如鼓,無移動性濁音,有兩脅積塊(肝脾腫大),舌苔一般不厚,脈弦。

【加減】晚期肝硬化(水臌),腹大如鼓,胸脅脹滿,其病多由氣臌積漸而來,腹中水漬,轉側有聲,移動性濁音明顯,下肢可見浮腫,面色萎黃,小便短少,大便時幹,脈細數者,本方加椒目、葶藶子各9克;體虛加阿膠9克(化衝);便實加大黃9克(即加味方)。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頗佳。

【附記】上兩方均爲“抓主證”之常用效方。凡病肝炎而後見腹脹爲主證的,一般均率先使用此方,有時病人未發現有肝炎病史,而腹脹頑固,諸藥不效者,亦可用此方治之,蓋有一部分“隱性肝炎”,症狀既不明顯,體檢又不及時,俟積之既久,則“肝性腹脹”既已形成,而檢查肝功,則又可以處於正常值的範圍之內,似此,則同樣可以用此方,且常收可喜療效。

凡由氣臌而致之水臌,腹水明顯者,率先用加味方,效果似乎較之早年使用的健脾、利溼、攻下逐水等法爲優。但因此病終系古來四大“危病”之一,不能用之即應,用現代西醫觀點說,肝的破壞,超過三分之二以上,即健康肝不足三分之一者,則肝的代償作用,已不足以完成對人體應起的作用,故挽救即較困難。然否待考。

5 白金湯

【來源】胡源民,《遼寧中醫雜誌》(4)1983年

【組成】白花蛇舌草、懷山藥、黨蔘各30克,雞內金、柴胡、甘草各10克,白芍15克,女貞子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改善肝功、軟縮肝脾、治肝保肝。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甘草解毒祛邪,扶助正氣,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黨蔘、山藥健脾和胃,是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柴胡、白芍疏肝解鬱;佐以女貞子補腎養肝,使生化有源;雞內金性平效廣,功能消食補腎,更能消痞軟堅,縮軟肝脾之功最著。如此配合用之,對肝硬化之的,衆矢齊發,力專效宏。

【主治】肝硬化。

【加減】如邪熱偏盛,加蒲公英、金銀花、半邊蓮;血證明顯,加參三七、仙鶴草;脾虛腹脹泄瀉,加白朮、茯苓;畏寒、舌質淡,脈沉細,加附子、肉桂;有腹水徵,去甘草,加十棗湯。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可靠而快速。

【附記】本方名爲編者擬加。

6 軟肝縮脾方

【來源】趙紹琴,《中國中醫藥報》1990年

【組成】柴胡6克,黃芩10克,蟬衣6克,白殭蠶10克,片薑黃6克,水紅花子10克,炙鱉甲、生牡蠣各20克,生大黃1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本方每週服5劑,每劑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溫服。服3個月後改爲每週3劑分服維持。

【功用】行氣開鬱,活血化瘀,軟肝縮脾。

【方解】肝硬化早期表現脅痛、腹脹、Y瘕等證(遷延日久,後期多成臌脹,屬中醫“四大危證”之一),其形成,氣、血、食、溼之鬱是關鍵。諸鬱不解,導致血瘀結聚,形成Y瘕,同時氣血臟腑受諸鬱所傷,功能失調,正氣漸弱,多數屬虛實挾雜之證,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各有所側重而已。早期肝硬化,臨牀表現較爲複雜,但總以肝硬、脾大爲主要見證。治療時,不宜因虛而絕用補劑,否則瘀結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氣,與病無益。順以行鬱活血、軟堅散結、調整陰陽之法,達到軟肝縮脾的目的。方中用升降散(蟬衣、殭蠶、片薑黃、大黃)開通內外、平調升降、燮理氣血;柴胡疏達肝膽之經氣,解除肝氣之鬱結;黃芩苦寒,善清少陽鬱熱,並清因諸鬱而蘊生之內熱;水紅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滯、化水溼;焦三仙化積滯以疏導胃腸;鱉甲、牡蠣鹹寒軟堅以散瘀結。諸藥合用,針對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爲主要表現的病症,可收到調氣開鬱、活血化瘀、軟肝縮脾之功效。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加減】胸脅滿悶、喜嘆息、脈沉而滯、氣鬱顯著,加佛手、香附各10克;厭食嘔惡、脅脹不舒,舌苔白膩,溼鬱爲甚,加藿香、佩蘭、姜半夏各10克;心煩失眠、性躁易怒,舌紅起刺,火鬱之象,加川黃連6克,丹皮10克,龍膽草3克;噯氣頻作、食後脘堵、積滯明顯,加保和丸10克(沖服);腹壁青筋暴露、鵝肝掌、蜘蛛痣等特徵明顯,舌有瘀斑,血瘀之徵,重用鱉甲、牡蠣各30克,加莪術、三棱各6克;或配服鱉甲煎丸1丸/日;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脈沉細軟弱,虛象爲主,當區別陰陽氣血之偏重,酌加補益之品,氣虛者,舌淡、脈虛,加白朮10克,太子參6克;血虛者,脣臉色淡,脈細,加阿膠10克;舌淡苔滑,脈濡緩,中陽不足,加乾薑,吳茱萸各3克;舌尖紅絳,少苔且幹,下焦陰虧,加生地20克,枸杞子、女貞子各10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附記】忌食辛辣、油膩食物,要求以清淡素食爲主。同時堅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時,使肢體微勞,精神放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7 復肝丸

【來源】朱良春,《當代名醫臨牀精華》

【組成】紫河車、紅參須、炙地鱉蟲、炮甲片、參三七、片薑黃、廣鬱金、生雞內金各6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爲丸。每服3克,每日服3次,食後開水送下,或以湯藥送服。1個月爲1療程。

【功用】益氣活血,化瘀消Y。

【方解】方中取紫河車大補精血;紅參須益氣通絡,用以扶正;參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鱉蟲破血消Y,和營通絡;鬱金、薑黃疏利肝膽、理氣活血;生雞內金、炮山甲片去積消滯、軟堅散結。全方着眼於肝血鬱滯、瘀凝脈絡的主要病機,採用扶正祛邪、消補兼施的治療原則,又以丸藥小劑量常服之法,補不壅中,攻不傷下,可使Y積潛移默消,促使肝實質的改善和恢復。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或僅肝腫大、脅痛定點不移,伴見脘悶腹脹、消瘦乏力、面色侮滯、紅絲血縷,或硃砂掌,舌暗紅,或有瘀斑,脈弦澀或弦細等。

【加減】肝鬱脾虛,配合逍遙散、異功散、當歸補血湯加減;脾腎陽虛,配合景嶽右歸丸、當歸補血湯加減。

【療效】屢用屢驗,效佳。

【附記】肝硬變病非一日,虛實兼雜,但標證急時,治宜緩圖,收效雖慢,常服必日見其功,漸至痊癒。本方亦爲肝硬變初愈之善後良方。

8 茵布治肝湯

【來源】張夢儂,《臨證會要》

【組成】綿茵陳30克,昆布15克,炒槐角、煨莪術各10克,海藻15克,煨三棱10克,制鱉甲15克,赤芍、旋覆花(布包),五靈脂、蒲黃各10克,夏枯草、蒲公英各30克。

【用法】水煎服,兩日1劑,分4次溫服,(一日服兩次)。如無不良反應,可續服兩月,至肝區不痛,肝臟變軟,肝臟縮小停藥。

【功用】止痛,軟堅。

【方解】肝硬化未有不累及脾胃者,但臨牀見證各有側重。如肝病重,脾胃病輕,則着重治肝。故用茵陳、槐角治肝炎而消黃疸;三棱破血中之氣;莪術破氣中之血;海藻、昆布軟堅散結;鱉甲入肝除熱散結而養陰;夏枯草補肝散結解熱而瀉火;五靈脂入肝經和血止痛;蒲黃入肝經行血消瘀;蒲公英散毒消腫核;旋覆花消結治肝著;赤芍瀉惡血而除肝火。凡肝炎日久,肝臟腫大、堅硬作痛、肝功能較差者,皆可用此方多服,效佳。

【主治】肝硬化,肝區疼痛較重、肝腫較大、脾胃症狀較輕者。

【療效】屢用皆效。

【附記】本方名爲編者擬加。凡屬肝炎、肝硬化及併發腹水或續發黃疸的,都應遵守下列禁忌:①飲食方面,禁食各種酒、辣椒、姜、花椒、胡椒、蔥、蒜、蝦、蟹、鯉魚、鮎魚、黃顙魚、豬頭、豬蹄腳、羊肉、牛肉、狗肉、雞、鴿等。②生活方面戒絕房事、憂愁、怒惱。

9 苓桂健運湯

【來源】張夢儂,《臨證會要》

【組成】白茯苓15克,桂枝5克,炙甘草、炒枳實、白朮各10克,淡吳萸5克、陳皮10克,黃連炭5克,瓜蔞皮10克,焦山楂15克,法半夏10克,生薑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如無不良反應,可連續服一月,至症狀消失後停藥。並守上述之禁忌,雖病情嚴重,也可望取得顯著療效。

【功用】健運中焦。

【方解】肝硬化影響脾胃受損,脾胃病重,肝病較輕,則着重治療脾胃。故方用白朮健脾,甘草益胃,茯苓滲溼,陳皮理氣,半夏燥溼痰,瓜蔞祛熱痰,桂枝通陽,吳萸下氣溫中,黃連苦降燥溼開鬱,山楂酸溫消滯磨積,生薑和胃健脾,厚朴散滿,枳殼寬中。此方合苓桂術甘湯、左金丸、枳術丸、小陷胸湯、二陳湯和橘枳薑湯,組成此方,以溫中通陽、健脾益胃、理氣化痰、消脹進食。凡脾胃失運、脘痞拒按、噯飽氣逆、二便不調,常服此方,都能獲效。

【主治】肝硬化,脘中痞痛脹滿、納少神疲、大便不調、胃腸症狀嚴重、肝區症狀較輕者。

【療效】臨牀屢用,常服有良效。

【附記】本方名爲編者似加。

10 健肝生化湯

【來源】趙蘭堂,《新中醫》(3)1976年

【組成】黨蔘15克,炒白朮12克,懷山藥30克,當歸12克,丹蔘30克,生白芍18克,龍膽草6克,川連9克(或生梔子代),神曲15克,青皮12克,炒枳殼9克。

【用法】上藥加水2500毫升,浸泡1小時,慢火煎至500毫升,復煎時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兩次藥汁混在一起,再濃縮至500毫升,晚入睡時1次服用。每日1劑。以15劑爲1療程。

【功用】健脾理氣,活血化瘀,清利溼熱。

【方解】方用黨蔘、懷山藥、炒白朮健脾益氣,補而不膩,以提高血漿蛋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當歸、丹蔘、白芍、活絡通脈,以改善門脈循環;川連、膽草清利肝膽溼熱;枳殼、青皮健胃利氣。諸藥相伍爲用,共奏健脾理氣、活血化瘀、清利溼熱之功,肝脾同治,故用之多效。

【主治】肝硬化。

【加減】根據中醫辨證分型進行加減:如肝膽鬱熱型,本方去白朮、當歸、丹蔘,適當選加茯苓15克,鬱金、川軍各9克,茵陳12克,金銀花15克;肝鬱脾虛型,本方去膽草。黨蔘增量,並加茯苓30克,香附12克;肝腎陰虛型、本方去白朮、膽草,適當選加何首烏、女貞子各15克,枸杞子9克,生鱉甲30克。總之應根據辨證中的側重而靈活應用,不必拘泥原方。

【療效】多年臨牀使用,治驗甚多,效果甚佳。

11 養肝飲

【來源】楊幹潛,《新中醫》(4)1984年

【組成】生棗仁、茯苓、生麥芽、菟絲子各15克,知母、大甘草、茉莉花幹(衝h),蓮鬚各5克,蕤仁肉、枸杞子各9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2碗半煎至1碗溫服,復煎當日再煎再服,每日1劑。

【功用】清養肝陰,寧心和脾。

【方解】本方根據廣東已故名老中醫郭梅峯清養肝陰法的經驗制訂而成。方用菟絲子、蓮鬚、枸杞子、蕤仁以滋養肝陰。肝爲陰中之陽,故以知母清熱;茉莉花疏肝達木;甘草緩肝急;茯苓培土益木,合麥芽兼能疏肝、健脾開胃,使後天得健,肝體得養;君以棗仁清養肝陰,酸斂安魂,與上述養陰藥協同可肝腎並養,水木同滋,效力更強;又與麥芽相伍,能食能寐,則各種慢性病證自能日漸好轉。故本方實仲景酸棗仁湯之變法也,特去川芎之剛,而入柔劑矣。故本方治肝虛肝鬱,可代逍遙散類而無辛燥傷陰

附:
當歸芍藥散治療難治性肝硬化腹水  當歸芍藥散是仲景爲“婦人腹痛”而設。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白朮、澤瀉組成,有養血柔肝、健脾化溼的功效。筆者以此方治療難治性肝硬化腹水,收穫顯著,現舉例介紹如下:

  肖××,男,58歲,農民。1993年9月6日初診。患者乙肝多年,腹水3月,曾在市某醫院消化科診斷爲:“難治性肝硬化腹水”。經治療效果不佳。診時腹脹納差,尿少,便溏不爽,面色黧黑,形體消瘦,腹大如鼓,肝掌,腹壁靜脈顯露,叩之有移動性濁音,舌淡紫黯,苔薄膩,脈弦細。ALT866.84nm01.S-1L(賴氏法), AST1133.56nm01.S-1A/G0.78:1。B超示肝右肋下2.2cm,劍突下5.6cm,側臥腹水5.5cm。辯爲肝脾不和,氣血凝滯,水液停聚,擬當歸芍藥散加減。處方:當歸20克、赤芍15克、茯苓皮40克、白朮15克、澤瀉30克、川芎10克、大腹皮30克、海藻40克、必甲15克、益母草30克、枳殼10克、澤蘭15克。服藥2月腹水基本消退。A/G0.9:1,ATC正常,AST750.15nm0.1S-1/L。

  後繼用此方加山藥、莪術、澤蘭、益母草服藥3月,複查肝功能基本正常,腹水完全消退。又調治3月而能參加輕便勞動。

  按:難治性肝硬化腹水症,屬中醫學臌脹範疇。本症是因情志抑鬱,肝失條達,氣機不暢,導致脈絡瘀阻;肝鬱乘脾,脾失健運,引起水溼內停,而形此病。仲景曰:“血不利則爲水”。以當歸、赤芍、川芎、必甲、海藻、澤蘭、益母草化瘀利水;白朮、茯苓皮、大腹皮、澤瀉健脾利水,枳殼行氣,使氣行則血行,肝氣疏泄有度,腹水自退。本方特點忌用大隊破血祛瘀類藥重劑攻伐,因爲不但欲速不達,反致藏血,統血之髒受害,脈絡易破裂,迫血妄行,而見出血之危害。


上一篇:孕前準備及保健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