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糖尿病併發症?

時間: 2012-09-01

 一、概   述
    糖尿病是一組有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臨牀綜合徵,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臨牀以高血糖爲主要共同標誌,久病可引起多個系統損害。病情嚴重或應及時可發生急性代謝紊亂如酮症酸中毒等。近年來糖尿病患者逐漸增多,且因糖尿病不僅血糖升高,而且伴血脂代謝紊亂等,糖尿病併發心血管疾病比正常人高3~5倍,影響生活質量、工作質量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糖尿病目前已經成爲繼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後威脅人類的“第三號殺手”。糖尿病是一個古老的疾病,但是現在發展非常迅速。近年來世界各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均在上升,據國際糖尿病研究所(IDI)最新報告,2003年全世界已明確診斷的糖尿病人約有1.94億,到2025年將達3.33億。其中發展中國家的糖尿病發病率增長的速度大大超過了發達國家(45%)。據推測21世紀糖尿病將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流行。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共同發起定於每年的11月14日爲“世界糖尿病日”,其宗旨是要引起全球對糖尿病的警覺和醒悟。
    中國人口基數大,中國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羣”,因爲中國人肥胖多屬於棗核型的“中心性肥胖”,體重指數達到24就易發生糖尿病。糖尿病正在處於暴發性流行,中國已與印度和美國“齊名”成爲糖尿病大國。爲此,如何預防糖尿病的發生與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
    去年1月我國啓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讓廣大人民羣衆重視疾病的預防和保健,要防患於未然。我們作爲醫師,一定要在糖尿病防治過程中樹立和體現“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變”。
    21世紀的醫學發展戰略重點,是實施前移戰略和下移戰略,落實模式轉變和系統整合。前移戰略:一是思想觀念前移,即以疾病爲主導走向以健康爲嚮導。二是經費投入前移,即有超前的保健投入意識。
    古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未病原則推而廣之就是一種防患於未然的思想,強調監測、預測、預警、預防,體現在我國醫學發展戰略上,就是關口前移。當然,“治未病”也就是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發。
               二、糖尿病併發症的現狀
    中醫“既病防變”的思想就是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根據糖尿病發病的緩急以及個體病理上的差異,糖尿病併發症可分爲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併發症來勢兇猛危及病人的生命,治療好了可以僥倖過關,基本上不留痕跡。然而慢性併發症則較爲隱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早期尚可逆轉,晚期則必受其害。在胰島素問世之前,許多糖尿病病人無助、無奈地死於糖尿病急、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包括血管併發症和神經併發症兩大部分。血管併發症又可分爲大血管併發症和微血管併發症兩類。大血管併發症主要指腦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併發症,微血管併發症則主要是指糖尿病眼底病變和腎臟病變。而神經併發症則包括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自主神經等等。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危害,往往是在靜悄悄中發生,有的2型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甚至可發生於糖尿病被診斷之前。
    爲了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及其慢性併發症,世界各國均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獲得了非常有價值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第一手資料。在21世紀的第一年,中國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在全國除了西藏、臺灣、香港和澳門四個地區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組織了第一次全國性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調查,這項調查涉及了過去10年中住院的兩萬多位糖尿病人,是我國關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狀況的第一份較爲完整的資料。其結果非常令人吃驚。

    調查發現,我國住院病人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狀況如下:高血壓31.9%,比非糖尿病高3倍;腦血管併發症12.2%,比非糖尿病高10倍;心血管併發症15.9%,比非糖尿病高24倍;下肢血管併發症5.0%,其中截肢0.4%;眼部併發症34.3%,比非糖尿病高2倍;腎臟併發症33.6%,其中尿毒症1.2%;此外還有神經併發症60.3%。結果表明至少併發有一種疾病的患者高達73.2%!這項調研報告告訴人們,我國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率已經很高,有些併發症已經達到或超過西方國家的水平。
    糖尿病不可不防,不可不治;糖尿病併發症更是非防不可,非治不可。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總體來說,防止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有3條防線:第一、預防糖尿病;第二、治療糖尿病預防併發症;第三、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控制好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儘可能地把糖尿病帶給人類的災難降到最低最低。
            三、中西醫對糖尿病併發症診治的認識
    1、糖尿病併發心血管病:
    糖尿病患者的機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多個系統的組織和器官會發生病理變化。糖尿病患者往往還伴有脂質代謝的紊亂,受損的動脈更容易受到脂質的沉積而發生粥樣硬化。後者如累及冠狀動脈,就會出現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血液易呈高凝狀態而形成血栓,如堵塞冠狀動脈,就會引起心肌梗死。另外,心肌長期缺血缺氧也會導致心肌組織變性、心肌收縮無力,支配心臟的自律神經功能鈍化、喪失,患者就會出現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臨牀表現:
    一般早期表現爲微血管和自律神經病變,後期交感神經也受累,心臟幾乎完全失去神經支配,患者心率因此相對固定。當患者心臟在運動等情況下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時,過慢的心率將不能滿足此需要,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患者從坐位或臥位突然起立起時,會出現頭暈、心悸、視力模糊等症狀,有時往往被誤認爲是低血糖。
    糖尿病性心臟病與非糖尿病性心臟病的區別:糖尿病患者所患冠心病與一般人所患的冠心病相比病變範圍更廣泛、程度更嚴重,但臨牀上患者的心絞痛症狀反而並不明顯,甚至30%以上的患者發生了心肌梗死後仍未出現胸痛,僅表現爲噁心嘔吐、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甚至僅表現爲乏力等,極易漏診、誤診,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一旦發生心肌梗死,比非糖尿病患者梗死麪積更大,透壁性梗死更多,容易出現室壁瘤、心源性休克、惡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病死率也較高,特別是婦女和65歲以下的患者尤爲明顯。若患者在心肌梗死後存活,再次發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爲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
    中醫辨證:

    中醫學認爲,T2DM大血管病變根據病機屬於中醫“痰濁血瘀”的範疇。因痰致瘀,痰瘀互結,沉積血脈是DM大血管病變的基本病理特徵。T2DM大血管病變是本虛標實的病證,本虛爲陰虛、氣陰兩虛和陰陽兩虛,標實爲痰瘀互結。“痰”是體內不能正常運化的精微津液停留聚積而成,痰濁是水液代謝障礙形成的病理產物。瘀是由於陰虛燥熱,日久病勢纏綿,漸而陰損及陽,陽氣虛衰,陽虛寒凝;血液運行障礙而致。這種病理狀態持續發展,血借痰凝,凝血爲瘀,痰瘀互結,着於血脈,血脈因痰瘀結塊使脈管本身受損,造成局部氣血運行和溫煦受阻,日久膠結不解,凝之愈堅,這種痰濁瘀血相凝之結塊即使AS斑塊。因此,中醫認爲痰瘀互結是T2DM大血管病變的基本證侯。
    對於痰瘀互結證的研究,目前認爲屬於痰瘀互結證可引起很多疾病,高血壓病、冠心病、脂肪肝、高血脂症、糖尿病併發症等疾病。無論這些疾病的症狀和病因病理有何不同,在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痰瘀互結。在生理條件下,津液與血在“氣化”作用下可相互資生轉化。故在病理條件,氣化失常,痰飲和瘀血亦能相互影響,終致痰瘀互結。若氣不化津,則津液停聚,凝結而形成痰飲。痰飲既成,礙氣阻絡,可影響血液正常運行,致使血行滯緩而停蓄,日久爲瘀。痰瘀互結致病的共同特點是,病種廣泛,病情較重,病程常綿。所以說痰瘀互結是T2DM大血管病變中醫“證”的物質基礎。
    T2DM根據糖尿病專業委員會的診斷療效標準將糖尿病分爲陰虛燥熱、氣陰兩虛和陰陽兩虛三型辯證。陰虛熱盛是糖尿病早期的常見證型,見於糖尿病的早期階段;氣陰兩虛大多由陰虛熱盛型轉變而來;陰陽兩虛多見於糖尿病的併發症中後期。此型患者病程長,併發症多,病情複雜,病變部位可累及五臟六腑,其中以心、肝、脾、腎爲主,但關鍵在腎。其病機爲糖尿病日久,陰損及陽,臟腑功能嚴重受損,氣機升降失常,血液運行受阻,水液代謝障礙而致陰陽俱虛,溼濁瘀血內阻。
    2、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
    臨牀表現:
    早期肢體感覺異常,上肢可累及正中神經、撓神經、尺神經,下肢場可累及股神經、坐骨神經、腓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等任何周圍神經,下肢多見。隨着病情加劇,有麻木不適、感覺減退、蟻行感、蟲爬感、發熱、燒灼,疼痛呈刺痛、灼痛、鑽鑿痛。晚期累及運動神經、肌張力下降,以致肌萎縮和癱瘓,血管舒縮障礙,出現皮膚蒼白、青紫、脫毛等,發病率可達60%--90%,甚至100%。嚴重者,可致潰瘍、壞疽,甚至需截肢。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不但使患者殘疾率、死亡率大大提高,而且給治療、護理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視。除了以上症狀,眼瞼下垂、斜視、腰腿痛、胃腸麻痹、肌肉發生萎縮、收縮無力、無法自主站起、下肢及足部劇烈的表淺疼痛等都是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表現。
    對於慢性感覺減退的患者,感覺神經對外界冷熱的刺激減退,甚至消失,自己受傷卻毫不知曉。還有一種病情複雜、兇險的自主神經病變,發生病變時可累及全身各系統的器官,治療時十分困難。
    發生神經病變的患者,平時動作要緩慢,不要猛然站立,睡覺時擡高頭位,起牀時應緩慢的從臥位改爲坐位,然後再站起。患者應及時到醫院還要進行相應胰島素強化治療。
    3、糖尿病併發下肢動脈閉塞症
    臨牀表現:

    發現下肢無力,腿抽筋,疼痛和沉重感這些看似腿腳的毛病,不能只想到補鈣,應該考慮到PAD(糖尿病下肢動脈閉塞症)的可能。行走的時候腿部肌肉疼痛是下肢動脈病變最早和最常見的臨牀表現,此外還會出現下肢感覺異常,發冷,肌肉痠麻,疼痛,行走時加重,或間歇性跛行,即一般步行100-200米後,因下肢疼痛而無法繼續行走,但少許休息後疼痛自行消失。PAD更常見於男性和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超過5年以上的、吸菸者、由高血壓、血脂紊亂的男性,往往合併PAD,當這些危險因素並存於同一患者時,急劇增加了PAD的危險。雖然這種病變臨牀上不像心臟動脈,腦動脈狹窄閉塞兇險,但後果也同樣很嚴重。輕者影響生活質量,重者造成足潰瘍、壞疽、肢端發黑,甚至截肢。如果臨牀上能及時發現PAD,予以科學合理的干預治療,則可以避免患者病情惡化,降低截肢率。
    中醫辨證:
    臨牀症狀主要爲麻或痛,或麻痛並見,而其病變部位在於四肢之骨節、經筋、皮部,屬於中醫的“萎症”、“痹證”、“筋痹”、“皮痹”範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也稱之“消渴痿痹”。
    消渴痿痹,以消渴爲本,痿痹爲標。消渴之爲病,多有素體陰虛、飲食不節,復因情志失調、勞欲過度而致,先是氣陰不足,燥熱爍津,其病既久,陰陽更傷,運化失宜,氣機不暢,痰溼結聚,瘀血阻滯,蘊成虛實錯雜之候,之後則變證從生。
    其病機:脾虛,四肢受水谷之精微少,氣血陰津虧乏,營血澀滯,肌膚絡脈失養,而痰濁瘀血積留,風邪伏潛,經脈不通,遂生痿痹。痰鬱氣結,瘀血阻滯,脈絡不通,故見四肢疼痛;經脈阻滯,營衛失和,氣血不濟,筋脈肌膚失養,故見四肢麻木,甚則肌肉萎縮,肢體廢用;風淫四末,與痰濁交侵,故見麻木蟻行,手足如裹。

四、糖尿病併發症中醫遣方用藥思路及體會

1、論治原則
    糖尿病可緣於多臟腑病變,故具體辨證論治亦較複雜。在臨牀上,古今許多醫家採用三消分證。對於三消之間的關係,認爲上輕、中重、下危,上中不甚,則不傳於下。故下消爲上中消得傳變結果,由於三消症狀互見爲多,且有密切的內在聯繫,很實難截然劃分。本病常因多尿而耗傷津液,津液耗傷則多飲、多食、所謂的上消,中消之證則隨之而起。由於水谷精微下泄,不能濡養機體,雖多食、多飲、而肌體卻日漸消瘦,五臟焦枯。由此可見,三消的臨牀表現雖有所差異,但其基本病機則相同,故無須截然以三消分證。
    目前許多糖尿病患者並沒有口渴、多食、尿頻及消瘦的三多一少的症狀,但是綜合辨證將燥熱和燥熱傷陰所致的肺胃燥熱,腸燥津枯,肝腎陰虛等病變列爲糖尿病的本證,而將消渴日久不愈,病情發展加重所出現的癰疽、眼疾、泄瀉、水腫、肢麻等病變,歸爲併發症。
    糖尿病病人初期的病機特點以陰虛爲主,但是尚未化熱,中期的患者繼而陰虛化熱;晚期的患者容易出現各種併發症,出現氣血逆流,肌膚充血,經脈瘀阻,逐漸出現皮、脈、筋骨、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的急慢性病變;最後出現氣血逆亂,血脈不行。氣血不行,氣血陰陽俱傷,痰溼瘀鬱互結。所以滋陰的藥物貫穿整個治療的始終,出現熱象以後開始在滋陰的基礎上加用清熱的藥物,在中期及早加用活血化瘀也特別重要,如果出現氣血陰陽俱傷時則以氣血陰陽俱補爲主,輔以其他。
    2、標本兼治
    早期糖尿病以陰虛爲本,燥熱爲標。陰虛可以內生燥熱,燥熱易傷陰津,二者常互爲因果。而臨牀上陰虛和燥熱之表現各有側重,常因糖尿病程長短及病情輕重而不同。一般以燥熱爲主,治療重在清肺、胃之熱,兼以滋陰;病程較長者以陰虛與燥熱互見,治以滋陰清熱;病久則遷延傷陰,以陰虛爲主,故治療重在補腎陰,重者陰損及陽而導致陰陽俱虛,治以補腎,溫陽滋陰。最後多陰竭陽亡。因此在治療上除了運用清熱生津。益氣養陰的基本治則外。還要應針對具體病情,及時合理地選用清熱瀉火、健脾益氣、滋補腎氣、補腎澀精、活血化瘀等治法,調整機體之陰陽氣血,以期病情好轉。
    3、攻補兼施
    糖尿病的基本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而且虛實互爲因果關係,既可因虛致實,也可因實致虛,所以在臨牀上基本治則爲攻補兼施。無論是本病,還是其併發症,可以說瘀血、痰溼貫穿始終。初期陰虛燥熱,耗津灼液,血澀而滯行,每每形成“瘀血”,瘀血又可致渴。古人曰:“瘀血發渴者,水津之生其根於腎……有瘀血者,則氣爲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是以發渴。”瘀血是糖尿病最重要的病理產物,同時又可成爲其併發症的重要病因,並且瘀血阻滯易誘發癰瘍腫毒,故在臨牀治療時常攻補兼施,既補其本虛,又攻其邪實。常在益氣養陰、滋補腎陰、溫陽滋陰法之同時,配合運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法。
    4、綜合治療
    糖尿病的特點容易發生併發症,病情遷延日久,瘀血、痰溼等實邪叢生。病情變化複雜、涉及多臟腑病變性的疾病,常合併有心腦、周圍神經病、癰疽、腎病、眼疾等疾病,治療上多采用綜合療法,一般病情輕時採用中藥治療時,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還需配合西藥治療。同時需配合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心理療法等共同發揮其作用,有併發症時還可配合鍼灸、按摩、氣功等治療。
    5、遣方的體會

 ①糖尿病病人臨牀表現多有心脾兩虛或心腎兩虛,如心悸健忘,少寐多夢,面色萎黃,少食倦怠,腹脹便溏,氣短神怯,舌質淡,苔薄白,脈濡細或細弱。或心悸健忘,耳鳴頭暈,遺精盜汗,咽乾潮熱,夜尿頻多。舌紅少苔或光紅,脈細數。治則選用補益心脾的歸脾湯加減或補心丹、交泰丸加減。
    ②臨牀上表現面色s白,神疲乏力,腰腿痠軟,小便頻數,餘瀝不盡,面目浮腫,或五更泄瀉,陽痿遺精,宮寒不孕。脾腎兩虛兼溼阻瘀血,治以健脾益腎兼通絡,選用四君子湯合四神丸加味;或選用溫補脾腎的理中湯、七味白朮散、黃芪六一湯等。
    ③臨牀上形寒肢冷,心悸怔忡,胸悶氣短,身倦欲寐,脣甲青紫,小便短少,全身浮腫。舌質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脈沉細微弱。屬於心腎陽虛者治以溫腎陽、通心陽,選用真武湯合保元湯加減;也可選用五皮飲、五苓散、濟生腎氣丸等加減化裁治療或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④下肢無力,腿抽筋,疼痛和沉重感或下肢感覺異常,發冷,肌肉痠麻,肢體麻木,行走時加重,或間歇性跛行。舌質紫暗,苔白或膩,脈沉或弦。屬於脾腎虛、痰瘀阻絡治以健脾溫腎活血,選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或選用黃芪六一湯合四物湯加減運用;
    ⑤糖尿病足,早期表現患肢發涼、麻木、疼痛、痛有定處,如針刺、足部皮膚色暗紅或紫斑,或間歇性跛行,方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中期相火亢盛邪熱旺盛者,患肢疼痛加重,日輕夜重,痛如針刺,腰痠耳鳴,五心煩熱等選四物湯合知柏地黃湯及四妙勇安湯加減。
    6、特殊症狀的選藥體會
    臨牀很多醫學專家在治療糖尿病時很善於用對藥來降糖,祝老常用的降糖對藥基本方是:黃芪30g生地黃30g蒼朮15g玄蔘15g丹蔘30g葛根10g共3對藥構成。當然我們在臨牀每爲專家都有自己的經驗和遣方用藥的習慣。但是博採衆方,集衆家成功的經驗自己可以少走彎路且取得良效。
    (1)脾腎虛者在原方中重用黃芪、山藥兩種藥物,重在健脾益氣、昇陽和固腎的功能。臨牀病人表現疲勞乏力、下肢水腫、大便不爽等。既有利於改善症狀,同時也能減低血糖和尿糖。
  (2)糖尿病中後期病人不僅氣虛而且併發有瘀血阻絡時,末端神經麻木,要加重黃芪、地龍的用量,黃芪補氣健脾,地龍活血化瘀,兩者既可以益氣生血和血,又能通經活絡而致新生,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復生。
    (3)併發心腎不交、心悸心煩失眠者,可選山藥、蓮子;若血虛心神不寧者可選酸棗仁、珍珠母、生龍牡也會獲良效;如兼有清竅瘀阻者加何首烏、鬱金、合歡皮、遠志、石菖蒲等;夜尿多或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山藥、五味子;耳聾耳鳴者加磁石、殭蠶等。
    (4)糖尿病血、尿糖均高,脾腎虛溼熱阻滯者,選用蒼朮、玄蔘。蒼朮溼燥,辛香發散,健脾燥溼,玄蔘滋陰降火以解毒,兩者一潤一燥,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降糖甚妙。
    (5)肢體麻木疼痛者,手足肌肉攣急,可加重用白芍、甘草,以養血、緩急,也可再加雞血藤、絡石藤、桃仁、紅花等養血舒筋、活血通絡之藥,可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6)有肌膚瘙癢者,在原方中選以輕清疏達之蟬蛻、白蒺藜、地膚子;下身瘙癢者加知母、遠志可起較好的良效。
    (7)合併自主神經紊亂多汗,男子遺精者,可選用烏梅、五味子、麻黃根、浮小麥以收斂固澀而止汗、治遺精等。

   (8)併發老年溺尿,尿時疼痛難忍如刀割,重用黃芪、甘草以補氣固本,增加固尿之力,又可推動煲涸誦校顧勞ǔ

   (9)併發烘熱陣作者加黃芩、黃連、玄蔘、麥冬;上身燥熱,下身發涼者加黃連、桂枝。

   (10)併發陽痿者加仙茅、淫羊藿、肉蓯蓉、甚或加蜈蚣,腰痛加川斷、寄生、杜仲、枸杞子等。
    總之,遣方用藥一定要辨證論治,理法方藥,遣方時要注意:清熱時要防“過用苦寒,久則中滿之證,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起”,“消渴誤作火治,涼藥亂投,促人生命”;有人提出糖尿病“脾”病爲先,造成氣化不足,諸證叢生,故治療時重視健脾益氣,以體現“脾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