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食譜能防大腸癌

時間: 2011-01-15
定時排便、防止便祕也很重要 
    編者按:據調查顯示,世界上大腸癌的發病率正以年均2%的速度上升。而我國大腸癌發病率的增速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達到了4%。每年新發大腸癌的病例已約有13萬之多,而且其中不乏大量的年輕患者,這的確給我們的健康敲響了警鐘。
    因此,在上期介紹了第十二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的主題之一“合理飲食”和癌症的關係後,我們將把目光聚焦在本次宣傳週的另一主題“大腸癌”上,從預防和治療兩方面,奉獻給讀者一道攻癌大餐。
    來自各國的研究結果都證實,長年的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纖維素飲食是大腸癌發生的主要誘因。而事實上,像多年潰瘍性結腸炎不愈;家族中有多人患大腸癌或息肉病;膽囊切除10—20年以上;下腹部做過放射治療;慢性血吸蟲感染等也是造成大腸癌高發的重要原因。 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腸癌
    近年來,大腸癌之所以有高發的趨勢,很多專家都認爲,這和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有莫大關聯。現在用餐時,粗糧、蔬菜乏人問津,面對大魚大肉卻頻頻下筷;而蝸居在高樓大廈中的白領,讓運動健身也變成了一種額外的高級消遣。可以說,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爲大腸癌的高發提供了一片滋潤的土壤。
    美國農業部對近年大腸癌高發的現象也非常關注。它提出,要想預防大腸癌,首先得擁有一份“金字塔”式的食物結構圖。這座“金字塔”的塔底由各種穀物、麪食、米飯組成,塔的中部是蔬菜和水果,塔上部是肉類、家禽、水產品、蛋類、豆類和奶製品,塔尖纔是高脂食物。其實,這種食物結構正是亞洲,特別是我國傳統的日常食譜。 要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吃飯時,膽囊收縮會排出儲存的膽汁,幫助消化。腸腔中的細菌把這些進入腸腔的膽汁分解爲致癌物質“二級膽酸”,停留在糞便中。便祕者腸腔中的“二級膽酸”長期與腸黏膜接觸,增加了不斷刺激腸黏膜的機會,從而誘發大腸癌。
    同時,糞便中還有許多被消化以後的食物殘渣和細菌。細菌產生的毒素以及被細菌分解的有毒物,如果長時間停留在腸腔內,對人體也會產生很多不利影響。
    因此,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防止便祕,對預防大腸癌意義也很大。 長期腹瀉、腹痛也是不利因素
    人們通常把長期腹瀉、腹痛統稱爲慢性結腸炎。作爲其中的一種,“潰瘍性結腸炎”和大腸癌有着非常緊密的關係。它的主要症狀是腹痛、腹瀉,糞便中有血或膿血,嚴重者會發燒。一旦患病,病人可能長時間不能痊癒。因此,10年以上不愈的全結腸潰瘍性結腸炎,應被視爲“癌前疾病”,要密切隨訪、治療。 李世榮主任出診時間:每週三上午
隨機文章: 肺動脈夾層 2009-04-26 2009-03-22 2009-03-04 2009-02-24 2009-02-03
收藏到:Del.icio.us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6-03
在日常飲食中,多吃些防癌抗癌的食物和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油菜、芥菜、香菇、蘑菇、大蒜、豆類食品、新鮮蘿蔔、茄子、黃花菜、番茄、洋蔥等。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06-03
保持心景愉快,注意休息,健康飲食,多吃高纖維的東西,但得病後就不能吃高纖維的東西,以免腸堵塞,每兩年做一次腸鏡檢查。無論中西醫都無法解決癌症,不論你擁有多少資源,而且個體差異很大,要看每個人的免疫力和運數了。擺脫麻煩的最好方法是避免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