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亞健康狀態的調理作用-中科雍和

時間: 2011-08-21

 西藥目前尚無特效之品,多選鎮靜藥、抗焦慮藥、抗憂鬱藥,應用後易產生依賴成癮和抗藥性,並出現副作用,導致原發症狀加重。故中藥應當是最佳選擇。中醫學早己認識到亞健康狀態同樣可以通過食療來調節。《金匱要略》指出:“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以身爲害;若得益,則益體,害則成疾。”孫思邈《千金要方》指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宋•陳直《養老奉親書》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因此,治病,不如小心地調理未病的亞健康;用藥,不如先調整不適宜的飲食。可見食療是中醫排解未病亞健康狀態重要手段。中醫“寓治於食、醫食同宗、藥食同源的食療養生營養方法保健強身、促進亞健康態向健康態轉化確有重要實用價值。
     造成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是情志內傷、飲食失宜、過度勞逸。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能影響人體的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納腐熟水谷,長期飲食失宜,必傷脾胃。脾胃不健,就會造成氣血生化之源缺乏。正常的勞逸有助於氣血疏通,恢復體力。要作到“形勞而不倦”,否則,“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臥傷氣”。過勞勢必傷正,過逸會使氣血運行不暢,脾胃功能呆滯,從而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腎爲人一身之本,有濡養臟腑之功,亞健康狀態往往由於腎陰虧損,津液暗耗,導致臟腑的虛損而功能紊亂。由此可見,亞健康的中醫病機主要是各種病因累及脾、腎兩髒所致。因此,中藥食療對亞健康狀態的調理作用也應以脾、腎兩髒論治爲主,但臨證時可隨證兼以疏肝解鬱、養心安神、潤肺益腎、滋血補氣等有的放矢地治療。

1 補腎
     腎爲五臟之根,爲人的 “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腎是人體的“發動機”,腎中精氣盛衰與人的生長,發育,生殖和衰老有着密切的關係。腎氣足則身體健,腎氣虛則百病由生。而腎虛有分腎陰虛和腎陽虛。腎陰虛表現爲:腰膝痠軟,五心煩熱。頭暈耳鳴,失眠健忘,盜汗,脫髮,男子遺精早泄,大便祕結等表現;腎陽虛則會出現精神疲憊,腰膝冷痛痠軟,形寒肢冷,手足不溫、怕冷、陽痿、夜尿頻多,小便清長,尿失禁,或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或體徵。因此,中藥食療調理亞健康狀態時注意補腎,使腎氣充足,身體強健。

2健脾
     脾爲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主肌肉、四肢。主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溼。《素問集註.五臟生成篇》曰:“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以生養肌肉,故主肉。”如果飲食不知節制,勞逸過度,情志失調,日久不愈,就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功能減退,氣血生化不足,影響四肢肌肉運動與抗疲勞的能量合成和供應,出現四肢肌肉無力,頭暈頭痛,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進一步可以發展爲心脾兩虛、脾腎兩虛、肝脾兩虛等。表現爲極度疲勞、頭痛、健忘、多夢、失眠、關節疼痛、四肢肌肉酸楚疼痛、沉重不適等症狀。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