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個想當爸爸媽媽的人基本上都會想到,在要孩子之前把自己的身體調養好,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把自己的身體調養好,要吃什麼,要做什麼,都毫無頭緒。
中醫有句話叫“種子先養身”,是指夫婦在受孕之前要先調養好自身的狀態,受孕前自身的狀態優良與否決定着寶貝的先天體質,是寶貝壯實與否的保障。要想懷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最少要在半年以前進行準備,如果條件成熟,提前一年準備更好,這樣身體就會在有計劃的調養中,通過飲食、運動等方法進行調節,將夫妻雙方的體質都調節到一個陰陽之氣比較平和的最佳狀態,與天地自然之道相契合,尤其是準媽媽的身體要達到陰陽平衡,這樣才能爲寶寶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使他形成平和體質,更加健康。
中醫認爲,受孕賴於氣血和順、精充、神旺與否,因此孕前夫妻雙方應從以下這些方面進行準備。
養氣。中醫說的氣,是一種能量,是人體的元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不斷運動着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元氣不足就會導致臟腑功能低下,身體就處於衰弱狀態,表現爲:少氣懶言、全身疲倦乏力、聲音低沉,動則氣短易出汗,頭暈、心悸,食慾不佳等,如果身體總是處於這種“病歪歪”的狀態,又何談優生優育?氣虛的關鍵是在補氣,但由於氣虛往往伴隨着五臟六腑的具體情況,普通的人很難做出正確判斷,所以要請專業的中醫師幫助用藥調理。氣虛的人精神狀態常常很低落,要振奮精神,以樂觀、豁達、愉快的狀態面對生活,還要注意膳食平衡、營養豐富、飲食多樣化。
養血。健康的寶寶除了優質的精子、卵子結合成良好的胚胎外,還需要一個良好的發育環境,就像好的莊稼也需要肥沃土地的滋養一樣,對於寶寶來說,這“肥沃的土地”就是媽媽健康的身體。而中醫說,女子以血爲本,血液與生俱來,是生命的根本,它周而復始在全身運行,滋養五臟六腑、筋骨皮毛,使人體的臟腑經絡、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各項功能保持正常,同時,維持人體及其各部組織的生命活動,準媽媽要根據自身的狀態養血以滿足胎兒的需要。中醫認爲血虛會影響到全身的滋養,長期血虛可影響健康,如果是血虛要先補血,過度勞累會暗耗陰血,日常調養生活起居要保持規律,保證休息和適量的運動,不要過度勞累,中醫認爲,一般的紅色或黑色食物都可起到補血效果,如桑椹、牛肝、羊肝、胡蘿蔔、烏雞、紅棗、紅糖、赤小豆等。如果血液失其流動性、滯澀不流,則轉化爲瘀血,阻礙正常的血液運行,與血虛一樣不能滋養全身,必然會影響到機體的健康。然而,血瘀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血虛,所以要以通爲養,菌菇類食物、桂圓、蓮子、山楂、核桃、花生等食物都有活血的效果。
調精氣。因爲孕前夫婦的精氣是否充足及營養狀況,很大程度決定胎兒是否健壯,胎兒的“底子”好了,出生後的調養都可事半功倍。一般精氣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類問題。如運動少則陽虛,虛寒之人腸胃吸收不佳,腰痠腿痛,動則虛喘,脂肪肝,前列腺等症的發病率都較高,女性則易患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婦科病。
促生精。中醫認爲“精氣”屬火爲陽,“精液”屬水爲陰。“陽”代表功能發揮狀態的基礎物質,無形的,有溫煦、動力的作用。“陰”是指靜態的基礎物質,有形的、有濡潤的、滋養的作用。可見精子的活動力是“陽”,精子的質與量是“陰”。因腎負責生殖的功能,根據陽化氣,陰生形的理論,精子數量的多少,多責之於腎陰的盈虧;精子活動力的強弱,取決於腎陽盛衰。對於未準爸爸們來說,育前進行辨證調理,爲胎兒準備一些“好種子”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男性育前調養一大重點應放在“養腎精”上。因爲“腎主陽氣收藏”,人體陽氣來源於腎臟,生命活動提供原動力,因此育前要尤其注重補腎生精,提高生育能力。中醫認爲先天腎氣不足,後天早婚,房事不節等易損傷腎氣,使生精養精功能失常。現代社會男性承擔較大的社會壓力使情志內傷,或過用溫燥劫陰之品等,致陰虛火旺,熱灼腎精,以致精死。
養神。中醫有“藥養不如食養,食養不如精養,精養不如神養”之說,所謂養神主要指精神調養。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情緒的好壞也決定着身體健康的狀態。一般情況下,安靜和順、神清氣和、胸懷開闊、從容溫和的狀態是較爲適宜的。心情愉快、性格開朗,不僅對健康的心理有益,還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對新陳代謝也有利;若在孤獨、憂鬱、失落、自卑等消極心理影響下,久而久之生理上也會出現健康問題,這對即將受孕的準媽媽是沒有任何好處的。中醫認爲父母的心理狀況也影響受孕,受孕後也會因“外象內感”而影響胎兒心理髮育。清心養神北宋時期的科學家沈括在《蘇沈良方·養生說》中寫到:“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心和則應物者順,外輕內順,則生理備矣。”“清心養神”是自古有之的養神方法,通過保持心神的寧靜,達到氣血通暢、臟腑和諧、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古人有“不覓仙方覓睡方”之說,對於準備孕育的人們,保證充足的睡眠十分必要,飲食上,大棗、酸棗仁、燕麥、牛奶、魚、菠菜、鮮藕、胡蘿蔔等都是養神不錯的選擇。
養胞宮。子宮是女人身體裏最怕冷的地方,女性由於先天體質較弱,體內“陽氣”不足,平時就怕冷、手腳發涼。受到寒冷刺激後,易出現“宮寒”。一方面如愛吃冷飲,空調溫度過低,冬天衣着單薄等不良生活方式易致“宮寒”。另一方面過度疲勞或情緒變化會損傷陽氣,導致宮寒。宮寒使女性月經延後,影響排卵,難以懷孕或不孕。而子宮溫度偏低,不適合胎兒生長,即使懷孕也易流產,所以女性在備孕前調理子宮,十分必要。
養身。養身指的是全身調理,以中醫的觀點來看,孕前調理分爲“身”、“心”兩方面,而且父母同樣重要,因爲生孩子不單只是媽媽的事。中醫所強調的是“致中和”,五臟六腑要協調陰陽平衡,不可過與不及,氣血須充足。五臟指的是:肝、心、脾、肺、腎,各主掌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指有形的臟器之器質性疾病,及無形的功能性疾病。中醫認爲人是一個整體,人體的五臟六腑生理上是互相關聯的,存在着相生相剋的影響。即某一個臟器出現問題,也會導致其他臟器出現問題,所以中醫提倡的孕前準備,講究全身調理,而非單獨調養某個臟器。“藥補不如食補”,腎爲先天之本,養腎可食豬腰花、牡蠣、核桃、海蔘、蝦、骨髓、黑芝麻、櫻桃、桑椹、山藥等對腎有益的食物,適度運動,強筋健骨,使腎氣得到鞏固;脾爲後天之本,養脾可多吃紅薯、馬鈴薯、薏米、香菇、百合、蓮子、山藥、栗子、大米、蜂蜜等食物;肝腎同源,養肝要注意保持五味不偏,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飲酒,中醫認爲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因此要保持心情的舒暢,經常生氣或發怒可導致肝臟氣血不暢。
《靈樞▪天年》中有“人之始生,以母爲基,以父爲盾”之說。也就是說,新生命是建立於父母體質和健康之上。新生兒是否健康與父母生殖之精結合時的狀態和質量有密切聯繫。父母的生殖之精是遺傳給新生命體的生命之源。因此,孕前父母應該進行充分的調養體質,積蓄精華,這對即將來臨的新生命無疑是一種準備和保障,從而孕育一個健康、聰明、漂亮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