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特殊腹瀉 中醫治療

時間: 2012-07-22
小兒腹瀉多由飲食不當或腸道內外感染引起,常規治療可愈。臨牀發現幾種小兒特殊性腹瀉久治不愈。經多年實踐組成方劑用於臨牀,效果頗佳。

  小兒脂肪瀉

  小兒脂肪瀉病因很多,如胰腺功能不全等均可引起。表現爲糞便量增多,多臭味,灰白色,含有脂肪,腹部膨大,由於腸內存有不消化物質,且腸肌軟弱,積存氣體所致,小兒多身體瘦小。中醫認爲,這是由小兒脾胃嬌弱,脾氣不能運化穀物,飲食隨濁物而下所致。本病治療,以健脾利溼爲基本方法。

  藥用 蒼朮7克、防風7克、羌活7克、升麻5克、柴胡5克、建曲6克(包煎)、麥芽6克、澤瀉6克、豬苓6克、炙甘草3克、陳皮3克、炙雞金9克、焦楂曲各30克,水煎服。腹瀉甚者加訶子6克、赤石脂5克;腹脹者加檳榔5克。臨牀3~5劑可愈。

  黴菌性腹瀉

  黴菌性腹瀉常由機體抵抗力低下以及長期口服多種廣譜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羣失調,或過用激素而致。腹瀉次數每日3~10餘次不等。有時大便呈豆腐渣狀、綠色,嚴重者造成腸黏膜潰瘍而成血性大便。治療除停用抗生素和激素之外,以扶脾止瀉爲治則。

  藥用 山藥30克、扁豆20克、澤瀉10克、黃連10克、金銀花9克、柴胡9克,焦楂曲各30克,水煎濃汁80毫升,分3次服,一日服完,平均4~5天治癒。

  小兒“腳氣型”泄瀉

  腳氣病是一種維生素B1缺乏性疾病。患者早期表現爲胃納欠佳,腹部不適,易疲勞、煩躁、失眠,記憶力減退,體重下降。繼則可有以肢端麻木、感覺異常、站立困難等爲主要表現的多發性周圍神經炎、腳氣性心臟病和腳氣性精神病。乳母若缺少維生素B1,嬰兒飲乳即瀉。

  “腳氣型”泄瀉特點,嬰兒出生後不久即開始泄瀉,便色青,夾有奶塊,次數頻多,5~6個月的嬰兒,泄瀉已有4~5個月病史,小便如常,飲食尚可,無脫水現象,但面目神萎,煩躁不安,或眼皮下垂,甚至抽搐而驚,使用一般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反覆不止。如停哺母乳,往往腹瀉即止,若繼續哺乳,即復發泄瀉。

  治療應停乳,用牛奶或奶粉餵養。先消積化滯,兼益脾胃,後平肝理脾。

  藥用 炮姜2克、山楂肉炭9克、炒麥芽9克、焦白朮6克、陳皮3克、甘草24克、木香2克、黨蔘5克,共研極細末,每次口服1~3克,一日3次。藥後大便成形,次數減少。再進行平肝理脾治療:白芍5克、白朮5克、陳皮5克、防風3克,水煎服,一日1劑,一般2~4劑基本治癒。

  溼疹型泄瀉

  嬰幼兒頭面奶癬乾涸,便發腹瀉。次數增多,質黏色青,腹脹納減,舌苔白膩,病程纏綿,而精神如常。此種泄瀉即爲“溼疹瀉”,臨牀較爲常見。有人將此病症比喻爲“翹翹板”,言其奶癬、泄瀉二者交替出現,此起彼伏,經久不愈,治療頗爲困難。如任其自然,多至3~4歲方趨康復。其治療主要抓住一“溼”字,利溼則安。治療以疏運脾胃、清腸化溼爲主治則。

  藥用 白朮7克、川樸5克、地榆炭7克、木香5克、苡仁7克、大腹皮7克、馬齒莧7克、車前子7克、麥芽7克。溼熱明顯者加淡芩3克、川連2克;奶癬作癢者加白蘚皮5克、地膚子3克、蟬衣3克。臨牀應用多年,療效顯着。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