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看當代家庭教育的誤區及其糾正

時間: 2011-01-12

摘要:正確的家庭兒童教育觀應該是以心理學理論爲根據的教育觀,然而在現實中,由於許多家長心理學知識的缺乏,加之社會影響所造成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在家庭兒童教育觀上存在着一些誤區。本文將針對當代家庭教育的特點,從心理學角度對這些誤區進行剖析與探討,並以心理學的觀點爲依據,提出正確的家庭教育觀。第一部分,根據當代家庭、社會以及學校教育的特點分析了當代家庭教育面臨的環境特點;第二部分,從6個方面分析了當代家庭教育觀存在的突出問題;第三部分,根據存在的問題,結合當代心理學理論,作者提出了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具備的觀點。

關鍵詞:心理學 家庭教育誤區 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一、當代家庭教育面臨的環境特點:

    1、當代家庭小型化,獨生子女家庭爲主體,家長們普遍感到在子女教育上失敗不起,因而對孩子更加寄予厚望,期望值更高,對家庭教育也更加關注;

  2、社會競爭程度高,子女的升學和就業壓力空前增大;

  3、家庭生活條件大幅度改善,使孩子的物質享受更加豐富;

  4、學校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爲主。儘管國家提倡了多年的素質教育,但是在中高考制度沒有更好的替代方式之前,考試還是教育考覈最重要的方式,由於沒有更加令人信服的考覈方式,素質教育在中國還只是停留在口號的層面;

  5、由於以上的原因,使得現在的孩子在享受優裕物質生活的同時,還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學業和精神壓力。

    二、當代家庭教育觀中的問題和分析:

    1、在心理學的知情意方面,重智力輕情感和意志培養,認爲學習好了就是一切好了。然而現實表明,有些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卻存在着各種心理問題,如,2006年10月,一名清華大學研究生因抑鬱症自殺。2008年11月,又一位清華20歲女生因情感問題而跳樓自殺。央視經濟頻道《經濟半小時》7月7日播出,四川南充一位被稱爲“考霸”的考生張非,在2003年和2005年先後考上北大和清華,但由於他沉迷網絡,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先後兩次被迫中途退學。這些成績拔尖的高材生,在情感的培養上卻出了大問題。學習好的同時也需要有好的意志力,反之,那些意志力薄弱、經受不起挫折的孩子往往在學習上也難有大的提高,因爲在學習上,意志力起着維持學習的作用,僅有智力往往是不夠的;

  2、重視智力培養,但卻存在着認識上的誤區。表現在智力的培養上,重知識輕能力培養,認爲知識就是能力,學習成績就是能力。其實,知識並不能代表能力。智力是多元化的,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說,智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又比如,多重智力理論(加德納,Gardner, 1993)提出,智力類型包括:言語智力(讀書、寫論文、語詞理解)、邏輯-數學智力(解數學題、邏輯推理)、空間智力(找方向、看地圖、放置物品)、音樂智力(唱歌、作曲、音樂作品欣賞)、身體-運動智力(跳舞、打球、協調性活動)、人際智力(理解他人行爲、動機和情緒)、內省智力(認識和改變自己的能力)、自然智力(對自然界的認識)。現在中國孩子的創新能力偏弱與死記硬背式的知識灌輸教育不無關係。

  3、拔苗助長,違背認知發展階段規律。皮亞傑把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分爲幾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 ~ 11、12歲)、形式運算階段(11、12~  )。他指出,發展階段的先後順序是恆定不變的。兒童的心理髮展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由低到高,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逐步達到高水平。根據皮亞傑的發展階段理論和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學齡前兒童主要以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爲主,這時候兒童的主要活動應該是遊戲活動,從遊戲中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提高。而現在有些家長對待兒童早教的態度卻是: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當成了教育準則,過早地讓孩子接觸學齡兒童才應接受的知識教育,而對兒童的主體活動:遊戲,卻缺乏必要的鼓勵甚至橫加限制和干預。比如,有些家長讓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就學習識字,背英語單詞,在小學階段就提前學習中學知識,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在剛上學時就比別人具有知識上的優勢,以免輸在了起跑線上,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會有短期的提升效果,但長期來看,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最終成績比較好的孩子往往卻是那些發展全面的孩子;

  4、溺愛和忽視兩個極端往往並存。阿德勒認爲,產生錯誤的生活風格原因有三,溺愛和忽視就是其中兩個,由於溺愛,兒童成爲家庭的中心,他的每一需要都必須得到滿足,長大後則容易成爲缺乏社會興趣的、自私自利的人。由於忽視,兒童感到自己毫無價值,變得對社會和他人極端冷漠、仇視,對所有人都不相信。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溺愛現象發生在城市家庭中比較多,他們對孩子在吃、穿、玩、用上總是一味遷就,一味滿足,這真可謂是對孩子充滿了柔情蜜意,傾注了全部心血。可是,他們並無意識到這種嬌生慣養性的溺愛卻在潛移默化中侵蝕着孩子的心靈健康,使孩子漸漸地養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壞脾氣,滋長着放縱蠻橫的惡習,而且也逐漸造就了孩子本身的脆弱和無能的人格。而忽視現象則往往發生在一些農村家庭中,特別是留守兒童現象更加凸顯了這一點,隔代撫養往往只有養而沒有教。同時,還存在着另一種現象,那就是,生活上溺愛和精神上的苛求並存。有些家長在學習上和別人攀比,常以個人的主觀願望去要求孩子,而對孩子的興趣、愛好與實際能力全然不顧。給孩子的不是無條件積極關注,孩子的人格發展非常不利。由於溺愛導致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低下。由於學業上的苛求導致兒童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逃避學習。這兩種傾向又同時導致了兒童自信心缺乏和自我效能感的低下。

    5、重視身體健康,輕視心理健康。

    2008年5月16,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極盛在首屆全國青少年課外教育發展高峯論壇上發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與綜合素質發展》的演講,他說:“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我用我自己編制的《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監測表》已經對4000萬名的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試,其中2/3存在問題,其中28%是輕度的心理問題,3.9%是中度的心理問題,0.1%是重度心理問題。我對《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監測表》進行設置,29.9%存在心理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差,56%的人都有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毛病。”

    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生與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比如,心理學家霍妮認爲神經症是人際關係失調引起的,這種失調首先存在於神經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親子關係之間。兒童必須得到成人的幫助才能滿足需要,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兒童“真正的愛”,就會造成兒童的不安全感。兒童就會陷入一種既依賴父母有敵視父母的不幸處境中。由於無能、無助之感和恐懼感,以及敵意導致的內疚感等,是的他不得不壓抑對父母的敵意,由於不能化解而產生基本焦慮,基本焦慮使得兒童把對父母的基本敵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個世界,從而感到到處潛伏着危險,成了滋生神經症人格的肥沃土壤;

  6、對素質教育的錯誤和片面理解,認爲素質教育就是特長的培養。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當前我們提出的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應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 、勞動技能素質 ,培養能力 、發展個性爲目的的基礎教育。”然而在現實中,有些家長簡單的把素質教育教育等同於特長的培養,利用有限的業餘和假期休息時間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特長培訓班,還有一些家長是爲了讓孩子在高考中得到加分,實質上又變成了應試教育。

    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當代家庭教育要以心理學原理爲指導,要有自己的特點,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在於:

  1、更重視人格發展。健康的人格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心理健康關係人的一生幸福。20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標準:“五快”、“三良”。“五快”指食得快、便得快、 睡得快、說得快、走得快;“三良”指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世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在社會生活中,不健康的人是談不上幸福的,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方面,健康人格和成功密切相關。許金聲提出了人格三要素理論,人格三要素是指人的智慧力、道德力和意志力,它們是決定人的成功和自我實現的基本心理素質。一個人的人格三要素越強,他的人格三角形的面積就越大,他潛能發揮的程度就越高,對社會的貢獻也就可能越大。如果一個人的三種人格力構成等邊三角形,他的人格可以稱爲“金三角”人格。這種人格自身的潛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關於成才與智力的關係,華夏心理網國家心理諮詢師荀焱這樣解釋:“智力主要跟數理層面的思維有關,但是,這只是一種生理基礎,除此之外,還受到很多環境因素的影響,譬如情感、意志力等等。智商就好像植物成長的土壤,能不能成纔跟很多因素有關。很多情況下,情感、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對孩子成才的影響更大。因此,應該因人而異,因勢利導。”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千餘名天才兒童進行跟蹤研究,三十年後發現智力與成就之間,不完全相關,智商高的不一定就有成就。從8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佔20%,沒有成就的佔20%,進行比較發現,他們的主要差異在個性意志方面。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張廣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他在小學、中學讀書時智力水平並不出衆,他的成功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關。他曾說:“搞數學不需太聰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鑽勁”;有研究發現,如採用學生的智商作爲預測學業成就的指標,其預測效度只能達到0.50左右;若用學生的智商以預測其未來職業成就,其預測效度只能達到0.20(Matarazzo, 1972)。

  2、更加重視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只是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包括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特別注重學齡前兒童的學習興趣培養。不少家長很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卻忽視了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他們常常會抱怨自己的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卻沒有意識到對兒童早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他們只要求結果而忽視了過程。實踐證明許多學習好的孩子都是學習興趣濃厚的孩子,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興趣是最好的動機,特別對於小學時期的孩子更是如此。因爲這些孩子往往看不到大而遠的目標,興趣纔是維持他們努力學習的主要因素;

  3、要處理好和學校教育的關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互補充的關係,而不是替代和重疊的關係。如:學校教育是針對全體學生爲主的,家庭教育是針對個體的教育,家庭教育要注意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就要更加重視個體的特點。比如,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爲,培養孩子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對孩子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家庭教育要對那些成績較差的孩子,尤其在學校的評價體系中由於成績不好而經常被忽視和批評的孩子,家長要多給予積極關注,要承認兒童學習能力上有差別,認識併發揮兒童的長處和閃光點,幫助孩子培養自信心,讓孩子相信,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學習成績並不代表一切;

  4、重視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實踐證明,權威—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是最好的,因爲只有對孩子樹立了權威的父母才能實施有影響力的教育,但也只有在民主和平等的心理氛圍中,父母諄諄善誘的教育才能爲孩子們所接受。這類父母與子女之間有着積極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對孩子事事處處提出嚴格要求;既高度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又積極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激勵孩子去做其所喜歡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讓孩子直言不諱,敢於發表意見,又對孩子的幼稚和錯誤諄諄善誘,而不是無端訓斥。調查表明,權威——民主型家庭所培養出來的孩子一般都具有活潑、開朗的性格,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心理品格特徵。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爲異常。一個專制、不睦、緊張的家庭氛圍將不利於兒童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

  5、要重身教輕言傳,習慣的培養不能只靠說教。行爲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認爲,培養和改變行爲是長期訓練和學習的過程。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認爲,兒童可以僅僅通過觀察別人(榜樣)的行爲就能學會很多行爲,而且能從許多個榜樣和實例中總結出自己獨特的行爲法則,形成自己的行爲風格。而布萊恩在用觀察學習的方式研究分享行爲的學習時發現,如果成人有分享行爲,無論他的勸說是利他主義還是利己主義的,孩子都會學會分享行爲,簡單的說教和訓誡幾乎不起任何作用,遠遠不如身教的效果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爲孩子樹立榜樣,應有自我完善意識,不斷修正自身的不良習性。

    綜上所述,當代家庭的兒童教育所面臨的環境特點決定了在家庭教育觀上出現的一些誤區。這些錯誤的教育觀違背了心理學規律,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筆者認爲,正確的家庭教育觀要以心理學理論爲指導,要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要注重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特別是心理健康的兒童,這不僅有利於兒童的成長,也有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務必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1、許金聲 著《人格三要素改變命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008 年3月

2、胡晶晶 張剛銀《打破砂鍋:—少年成材智力起決定作用嗎?》 http://www.stdaily.com/big5/stlifedaily/2007-01/05/content_615283.htm

2006年

3、陳雲英《家庭心理氛圍和教育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影響》

2007年12月

4、鄭雪主編《人格心理學》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7

5、程利國《兒童發展心理學》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年

6、葉一舵《現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開明出版社 2003年3月

上一篇:夏天保健飲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