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奶瓶”的後果

時間: 2012-02-27


確實,不少父母不在意小孩1歲後繼續用奶瓶餵食。有的孩子到2、3歲還含着奶瓶邊吃邊睡,不是照樣長得白白胖胖嗎?“斷奶瓶”真的有這麼重要嗎?不斷奶瓶又會怎樣?在臨牀上確實看到有不少因爲不斷奶瓶引起的後果,最常見的是“奶嘴性”和“奶瓶性”牙齒(暴牙),及“奶瓶性蛀牙”。同時對孩子的心理也會有一定影響。
A.奶瓶性牙齒和奶瓶性蛀牙
斷奶瓶就是逐步斷掉奶瓶餵食,自然也有斷奶嘴的用意。小孩長牙後,便應把吃奶嘴、吃手指、含奶瓶睡覺等習慣儘量戒掉,以免對乳牙造成影響,產生“奶瓶性牙齒”和“奶嘴性蛀牙”。
“奶瓶性蛀牙”好發於18個月以內的嬰幼兒,大部分發生在含着奶瓶邊吃邊睡的小孩身上。據統計,其盛行率高達30%至50%,爲3歲內幼兒最常見的牙齒問題。由於18個月內的嬰幼兒較少到牙科求診,所以大部分是兒科醫師發現而轉介的。除了兒童蛀牙值得家長注意外,其實好發在嬰兒期的“奶瓶性蛀牙”,更值得大家關心。因爲嬰兒期的蛀牙會間接或直接影響到以後牙齒的發育,但是,似乎“奶瓶性蛀牙”並沒有受到家長應有的重視!
“奶瓶性蛀牙”往往會造成牙齒表面的空洞化,使牙齒表面粗糙,成爲日後容易蛀牙的因素。所以若能避免“奶瓶性蛀牙”,確實可以預防日後發生兒童蛀牙的機會;
“奶瓶性蛀牙”多發於非母乳餵養兒身上。最佳的預防方式自然是鼓勵母乳餵養。另外,避免含着奶瓶睡覺。家長可以在喂完奶以後用裝開水的奶瓶繼續餵食,這樣可以達到清潔功效。在小孩睡着後,一定要記着把奶瓶從他嘴中取出,千萬不能讓他養成噙着奶嘴睡覺的壞習慣。只有這樣,纔有可能避免奶嘴牙齒的產生。
B.缺乏自信和責任感
除了上面提到的“奶嘴性”和“奶瓶性”牙齒(暴牙)及“奶瓶性蛀牙”外,有不少國外研究報告顯示:小孩越早脫離奶瓶餵食,改成自己能拿着杯子喝奶,越能提早建立自信和責任感。對小孩將來是否有獨立和負責任的個性,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不斷奶瓶除了對小孩的生理健康造成影響外,其心理上的發育或多或少也會產生影響。篇首提到的小年小朋友就是這種情形的代表,家長們不可掉以輕心呀。

寶寶如何順利“斷奶瓶”
要寶寶從奶瓶餵食馬上變成以杯子餵食,相信會有一定的困難。父母要有耐心和恆心,並採取漸進的方式纔好。
以下方法可供家長參考:
方法一
儘量不用安撫奶嘴。現在許多家長爲了圖省事、不讓孩子哭,喜歡用安撫奶嘴。孩子吃奶時用奶瓶,不吃奶時仍一直噙着安撫奶嘴,極易出現奶嘴性牙齒。比不用安撫奶嘴的孩子更難斷掉奶瓶。長期使用安撫奶嘴,還會導致脣型的改變。可謂壞處多多。
方法二
寶寶在6個月時,大部分會自行拿得動小杯子。這段時間也是長牙的時候,小孩會特別喜歡咬東西。父母這時候可以給寶寶一個學習杯子,讓他們開始熟悉不同的餐飲工具,另外,餵食其他副食品也儘量用勺子、碗和筷子。
要避免寶寶躺着喝奶的習慣。有不少父母會讓小孩躺着喝奶,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研究發現,躺着喝奶容易造成小孩嗆奶,增加中耳炎的發生率。另外,用杯子躺着喝奶是不可能辦到的事。
方法三
鼓勵寶寶和其他家族成員,與較大小孩一起在餐桌進食,營造一個正常的大人用餐環境,讓寶寶適應。越早熟悉大人的食物及用餐環境,寶寶便越容易適應。父母也可以買一把高腳椅放在餐桌旁。因爲當同桌進餐時,其他人尤其較大小孩的用餐習慣,可以作爲寶寶很好的榜樣和學習對象。要知道,寶寶也希望能趕快長大呢!
結語
讀了本文,不斷奶瓶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想必您已經很清楚了。我們深信家長們對這個問題有了充分了解後,小寶寶們都能及時、順利地斷掉奶瓶。我們期待着:“奶嘴性”和“奶瓶性”牙齒(暴牙),及“奶瓶性蛀牙”的孩子越來越少,擁有一副潔白、整齊的牙齒,健康自信地成長着的孩子越來越多!
給孩子及時斷奶瓶,您做到了嗎?

上一篇:孕期的超聲檢查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