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陰道和子宮變化

時間: 2011-03-27

      
       分娩時,胎兒、胎盤從子宮娩出,便會在子宮內膜留下創面。隨着子宮內膜、特別是胎盤附着處內膜的脫落和修復,產後含有血液、壞死蛻膜組織的排泄物會從陰道流出,這就叫惡露。惡露分爲三種。產後一週內惡露量多,顏色鮮紅,含有大量的血液、小血塊和壞死的蛻膜組織,稱爲紅色惡露。一週後半月內,惡露中的血液量減少,較多的是壞死蛻膜、宮頸粘液、陰道分泌物和細菌,使惡露顏色變爲淺紅色漿液,稱爲漿性惡露。半月以後到三週之內,惡露中不再有血液了,但含有大量的白細胞、退化蛻膜、表皮細胞和細菌,使得惡露變得粘稠而色澤發白,稱爲白色惡露。白色惡露可持續2-3周。正常的惡露具有血腥味,但不臭。如果惡露增多,持續時間延長,便說明子宮復原不佳,這與產後活動太少有密切關係。此外,如果活動過少,惡露便積聚在宮腔內不易排盡。惡露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如果繼發感染,便會發生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出現發燒、下腹疼痛、惡露增多、有臭味等症狀。病情較輕時還比較容易控制,但如果感染累及子宮壁肌肉層時,則上述症狀更爲嚴重。如果被感染處已形成膿腫,那麼,治療效果更加不佳了,甚至發展到藥物難以控制。 子宮逐日復舊的變化:
第1天 子宮底與肚臍同高或稍高於肚臍。
第2天 子宮底平臍或略低於臍。
第3天 子宮底位於臍下一橫指。
第4天 子宮底位於臍下2-3橫指。
第5天 子宮底在臍與恥骨聯合之間。
第6天 子宮底在恥骨聯合上方3-4橫指。
第7天 子宮底在恥骨聯合上方3橫指。
第8天 子宮底在恥骨聯合上方2橫指。
第9天 子宮底在恥骨聯合上方1橫指。
第10-14天   子宮縮回到骨盆腔內,在腹部已經摸不到。

產後6-8周,子宮恢復到正常大小。

        產後活動方式 1、多翻身 由於分娩時體力消耗較大,在產後1-2天內應臥牀靜養,以消除分娩帶來的疲勞。臥牀時應該多翻身,防止子宮偏向一側或後傾。勤翻身還有利於惡露排盡。
2、早下牀,多走動。如果產婦無嚴重的身體疾病或會陰部裂傷,產時的疲勞也已經消除,那麼,產後2小時以後便可坐起來吃飯、喝水,24小時便可以站起來爲嬰兒換尿布,兩天以後就可以起牀活動了。起牀的第一天,早晚各在牀邊坐半小時。第二天起來就可以在室內來回走動,每天兩三次,每次半小時左右,以後逐漸增加次數和時間,半個月後便可做些輕微的家務。
3、做臥起運動和交叉運動,以鍛鍊腹部肌肉,避免產後腹部肌肉鬆弛,“大腹便便”。具體做法是仰臥牀上,兩手放在身體兩側,手不按牀,利用腹肌收縮的力量使身體慢慢由仰臥位變爲坐起。坐穩後再躺下,如此反覆起、坐,坐、起,每日鍛鍊兩次,每次100餘下。這種鍛鍊法不僅可增強腹肌的收縮力,還有利於子宮復原和惡露排出。
       爲了鍛鍊產婦的腰部、腹部和腿部肌肉,防止發生腰腿疼痛的毛病,可以做交叉運動。具體方法是端坐椅上,兩腿交叉,然後站起,如此反覆做20-30次,每日做兩次。
       產後早下牀活動,有利於生殖器官的早日恢復,還有益於保持體形美,不致發生肥胖,變得臃腫。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