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病的病理與防治

時間: 2011-05-04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母嬰血型不合,母血中對胎兒紅細胞的免疫抗體igg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發生同種免疫反應而引起的貧血。

  病理與發病機制

  新生兒溶血病以abo系統血型不合最爲常見,其次是rh系統血型不合。

  如果母親缺乏由父親傳給胎兒的血型抗原,此抗原可在孕期尤其在生產時進入母體產生相應抗體,這種igg血型抗體可經過胎盤進入胎兒循環與紅細胞上相對抗原結合,使紅細胞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遭致破壞而發生血管外溶血。

  一、abo血型不合

    母親多爲o型,嬰兒是a型或b型;少數發生在母-子爲a-b,a-ab或b-a,b-ab血型。如母爲ab型或嬰兒爲o型則均不會發生新生兒溶血病。因爲a、b血型物質廣泛存在於自然界某些植物、寄生蟲及細菌中,o型母親通常在孕前早已接觸過a、b血型物質抗原的刺激,併產生了相應的抗a、抗b的igg,故abo血型不合約50%在第一胎即可發病。

  二、rh血型不合 

    我國大多數人爲rh陽性血型,而rh陰性的人僅佔極小的一部分,約爲0.74-15.7%。rh抗原強弱的次序爲d>e>c>c>e>d,故rhd溶血癥最爲常見,其次爲rhe溶血癥。前者之父爲rh陽性(d/d或d/d),母爲rh陰性(d/d),胎兒爲rh陽性(d/d),母缺乏由父傳給胎兒的d抗原;後者母缺乏由父傳給胎兒的e抗原,而母親及胎兒均可爲rh陽性(cde/cde)或陰性(cde/cde)。

  rh抗原僅存在於rh猴及人的紅細胞上,此抗原初次致敏約需0.5-1ml血液。致敏後首先產生的igm抗體不能通過胎盤,到以後產生igg時,胎兒已經娩出,故rh溶血病一般不會在第一胎、又未輸過血的母親發生。由於分娩時胎兒血進入母循環的血量常可超過0.5-1ml,而且第二次致敏僅需0.01-0.1ml血液,並很快產生大量igg抗體,因此rh溶血病症狀隨胎次增多而越來越重。很少數未輸過血的母親在懷第一胎時也發生rh溶血病,這可能是rh陰性的產婦母親爲rh陽性,使產婦本人在出生時已接受了其母親的抗原而致敏,若其首次妊娠胎兒爲rh陽性(d/d),在孕期即可使其再次致敏,很快產生抗d的igg、通過胎盤引起胎兒發生rhd溶血癥。

  臨牀表現

    rh溶血病症狀較abo溶血病者較嚴重。

  一、胎兒水腫 見於病情嚴重者,出生時全身水腫,皮膚蒼白,常有胸、腹腔積液,肝脾腫大及貧血性心衰,如不搶救大多死亡。嚴重者爲死胎。

  二、黃疸 大多數rh溶血病患兒在24小時內出現黃疸,而abo溶血則多於第2、3天出現。黃疸均迅速加重,血清膽紅素上升很快。

  三、貧血 輕症患兒血紅蛋白可高於140g/l,到新生兒後期纔出現貧血;重症則常小於80g/l,甚至低於30-40g/l,易發生貧血性心衰。肝脾腫大多見於rh溶血病,而abo溶血病肝脾腫大較少、較輕,主要是因爲造血代償性增生所致。

  四、膽紅素腦病(核黃疸) 一般發生於生後2-7天,早產兒尤易發生。首先出現嗜睡,餵養困難,吸吮無力,擁抱反射減弱、消失,肌張力減低。很快發展爲雙眼凝視、肌張力增高、角弓反張、前囟隆起、嘔吐、尖叫、驚厥,常有發熱。死亡率極高。即使倖存,也常出現手足徐動症、聽力下降(高頻失聽)、智能落後、眼球運動障礙、牙釉質發育不良等後遺症。

  診斷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