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新生兒餵養

時間: 2011-06-16

一、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對於初到人間的寶寶,乳汁是母親的最珍貴的禮物。人們說乳汁是世上無價之寶,這已被營養學家、心理學家大量研究所證實。
首先,母乳具有最高的營養價值,可提供新生兒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且容易消化、吸收。母乳中所含的優質蛋白質、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及乳糖等不僅滿足嬰兒體格生長需要,還是正處於快速增長的大腦細胞不可缺少的原料。母乳中還含有多種免疫物質,尤其生後7天內的初乳中富有分泌型免疫球蛋白,這是母親給嬰兒的重要免疫物質,它可以保護嬰兒免受腸道和呼吸道感染的威脅。人類歷史證實母乳是人類生命之本,健康的源泉。
母乳餵養是母愛的基礎,是母嬰交往的最早形式。在哺乳中,母親給予小嬰兒各種感官―視、聽、觸覺等刺激,都是對嬰兒最早的智力開發。哺乳時母子間的對視,使嬰兒最先看見的是母親的笑臉和一雙能傳遞母愛的眼睛;母親親切聲音;溫柔皮膚觸摸,使母嬰得到心靈交流,滿足母嬰的心理需要。從而使母親感到欣慰和滿足、嬰兒獲得安全感。
母乳餵養,母親在奉獻愛的同時,也得到回報,因爲哺乳可使母親免受產後乳房脹痛之苦,促使子宮收縮、復原,還可減少乳腺癌、卵巢癌的威脅。

二、促進母親乳汁充足的竅門
有些即將初爲人母的孕婦,隨着產期漸漸臨近,常常擔心自己無奶或奶量不足,而忙於給嬰兒購買奶粉、奶瓶等。
實際上,從生理上講,絕大多數的母親都能有足夠的奶水餵養自己的嬰兒,這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本能―用乳汁哺育後代。在胎兒於母體內孕育長大的同時,體內一個專爲嬰兒生產乳汁的工廠―乳房也即將竣工投產;隨着胎兒娩出,乳房將自動分泌乳汁。這時嬰兒吸吮乳頭是一個重要的刺激,通過吸吮乳頭可促使母體分泌催乳素,同時啓動泌乳和排乳的“閥門”,使奶汁源源流出。嬰兒吸吮越早,越頻繁,乳汁產生越是充足,這就是讓乳汁充足的訣竅。
以往由於傳統意識和產科不利於母乳餵養的制度,嬰兒生後被人爲地與母親分開,而人們又以爲母親產後3天才“才奶”,故在此期間不讓母親餵奶,使母親的哺乳本能不能充分發揮。爲了嬰兒獲得充足的母乳,母親要樹立哺乳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切忌精神過度緊張、憂慮和不快;避免過早添加其他乳類和代乳品;堅持早開奶、勤哺餵,嬰兒多次有效吸吮,可使奶量越來越多。

三、母乳量估測方法
哺乳的母親常常爲不知自己奶量能否讓嬰兒吃飽而苦惱和不安。其實母親大可不必顧慮。因爲母乳是根據嬰兒的需求而分泌的,並且隨着嬰兒不同生長階段而改變其質和量。
如果母親細心體驗,有許多徵象可作爲母乳充分的證據。如餵奶前乳房有脹滿感,局部表皮靜脈清晰可見;餵奶時有下奶感覺,餵奶後乳房變軟;嬰兒吸吮時,能聽到連續吞嚥聲,有時隨着吸吮,奶水會從嬰兒口角溢出或嗆奶,這些都顯示母親奶量充足。
嬰兒的表現也可作爲奶汁充足的佐證。開始吃奶時,常常是急速而有力地吸吮;3~5分鐘後會吸到大部分奶汁,繼而吸吮力變小,大部分嬰兒會含着乳頭自然入睡或自動鬆開乳頭,吃飽後常滿意地睡2~3小時。
另外,有兩個重要方法可衡量母乳是否夠吃:一是給嬰兒定時稱體重。嬰兒出生10天后,每天體重能增長18~30克,1周增長約125克,6個月內嬰兒每月長600克以上,說明母乳量充足,能滿足嬰兒生長髮育需要。
還有一種方法是對只餵母乳,不加任何輔助食品和飲料的嬰兒,觀察和記錄其小便次數和顏色。若晝夜24小時能更換6塊以上的溼尿布,尿外觀呈淡黃色或無色,表示嬰兒吃到了足夠奶水,母親可放心地繼續哺乳,不必過慮。母親不安、緊張的心情可能會影響乳汁分泌,不利於母乳餵養。

四、新生兒飢餓時的表現
當前最新觀點主張“按需哺乳”,儘管新生兒不會用語言表達需求,卻會給母親許多“求食”的信號,因而母親瞭解這些信號很重要。新生兒生來就具有爲生存而覓食的本領,即當他感到飢餓時常常張開小嘴左右尋覓、吸吮手指或臨近口角的衣物。在熟睡中,由於飢餓,嬰兒會睡不安穩,時而睜開雙眼,時而眼瞼顫動,或在睡眠中出現吸吮動作。這些表現都是在告訴媽媽“我餓了,想吃奶”。若吸奶的要求未能得到及時滿足,飢餓難忍時就會大哭起來。所以,做媽媽的應細心觀察和發現嬰兒的求食慾望,切不可以爲只有哭纔是飢餓的表現。
然而那些嘴急、脾氣大的嬰兒,哭可能是飢餓的主要表現形式。對大多數的新生兒哭只是想吃奶的一種表達方式,卻不是唯一的方式。

五、母乳餵養的技巧
母親學會和掌握正確的哺乳技巧是保證母乳餵養成功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母親哺乳體位 哺乳前,母親首先要選擇好一個對母嬰都感到舒適的體位,可根據不同情況取坐位、側臥位或仰臥位。以坐位哺乳時,最好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靠背不宜後傾,以緊貼背部爲宜;椅子高度應適中,以坐在椅子上,雙腳能平落地面爲宜。哺乳一側腳下可踏一小凳,以便於託抱嬰兒,同時使母親全身保持輕鬆,舒適,以利於乳汁排出。
2、託抱嬰兒的方法 母親應用其前前臂和手掌托起嬰兒,使其頭部與身體保持一直線,對剛出生的嬰兒要托住臀部,將嬰兒身體完全轉向母親,並與母體相貼,頭面部朝向乳房,下頜貼住乳房,鼻對乳頭,以便於嬰兒含接乳頭(圖1,2)。
3、撐託乳房的手法 根據乳房的不同形狀採用不同手法。對於懸垂狀或圓柱狀乳房,手應呈“C”字形託着乳房,四指從乳房下方托起,拇指輕放乳房上,不宜太靠近乳頭,以免防礙嬰兒含接。對於盤狀或半球形乳房,四指併攏貼在乳房根部的胸壁上,用食指內側緣向上支撐乳房,拇指位置同前。
遇到母親奶量充足、自動向外噴射,嬰兒吞嚥不及或有嗆奶時,則可採用另一手法,即將食指與中指分開呈“剪刀式”夾住乳房,以控制奶水流量。該手法一般情況不宜採用,以免乳房受壓,乳汁排出受阻,導致乳汁鬱積或乳房腫塊。
4、嬰兒正確含接姿勢和部位 在前三步的基礎上這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母親用手托起乳房,用乳頭觸及嬰兒上脣,嬰兒隨之張口尋覓,瞬間將乳頭和大部分乳暈(乳頭周圍的色素區)送入嬰兒口中。這時嬰兒下脣外翻,上脣處幾乎看不見乳暈,這表示嬰兒含接正確,並能達到有效吸吮,嬰兒可吸到充足的奶水。若含接不好,嬰兒將吃不到奶水,體重會增長緩慢,母親會誤以爲自己奶不足。

六、母親自覺奶水不足怎麼辦
近期全國調查資料表明:當前母乳餵養已被越來越多的母親所接受。可是儘管她們產後在醫護人員幫助下開始哺乳,卻常常在嬰兒1~2個月就中斷了餵養。究其原因,約有70%左右是母親感覺奶不足。理由是“我的乳房小或乳房不脹”、“孩子總吸個沒完”、“孩子不見胖”……經研究發現,那些感到自己奶不足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已吃足了奶水,體重長得夠標準。從生理上講,幾乎每個母親都有充足的奶水滿足嬰兒的需要,另外奶量與乳房大小也無關。乳房大小是由乳房內脂肪、血管等支持組織的多少所決定的。所以,當母親感到奶不足時,一定要給孩子稱稱體重,記錄尿量,用前面所講的估測方法做出判斷,是否真正奶量不足。母親心理因素影響和餵養技巧可能是母乳分泌不足的原因。調查發現,在母乳不足的母親中有緊張焦慮等情感障礙的約佔2/3,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動搖哺乳。所以母親樂觀的情緒、充分的信心和哺乳的熱情是克服“奶不足”的關鍵。
及時發現和糾正哺乳技巧中的問題也不可忽視。含接姿勢錯誤常見嬰兒只吸乳頭,乳暈下方的乳竇未受到擠壓,乳房內的乳汁不能排出,以至嬰兒吸不到足夠奶水。因而“母乳不足”時,還應查找哺乳技巧中的問題。
要堅持勤哺餵,頻繁吸吮(晝夜吸吮在8~10次以上),夜間也要3~4小時哺餵一次。因爲夜間血中催乳素水平高,有利於乳汁分泌。每次吸吮應不少於10~15分鐘,儘量吸空乳房,讓嬰兒吃到含脂肪高的後奶,以利於嬰兒長體重。
乳汁不足也要考慮乳母是否存在營養素,特別是蛋白質供給不足的問題。魚、肉、蛋及豆類食品含有豐富的易被人體吸收利用的蛋白質,乳母應該多吃一些這類食品,肉湯、雞湯更有促進乳汁分泌的作用,當乳汁分泌不足時,乳母經常喝一些肉湯、雞湯是很有好處的。
當然,由於種種原因,少數乳母確實乳汁分泌不足,可採用其他乳類,但切勿過早地補充其他乳類或配方奶,以免由於吸吮次數減少,使母乳分泌減少,導致母乳餵養失敗。

七、母乳餵養兒維生素K的補充
近年來兒科臨牀發現,1~3個月的嬰兒患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症導致顱內出血的病孩中,大部分是母乳餵養兒。其原因是由於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低,僅爲牛奶的1/4,不能滿足嬰兒的生理需要,致使體內維生素K缺乏,機體血液凝血機制受陰,而引起顱內出血,嚴重時常致嬰兒死亡或嚴重後遺症。隨着母乳餵養率日漸增長,目前產科醫生已對所有新生兒常規補充維生素K,預防維生素K的缺乏。
同時強調哺乳期母親應注意食用含維生素K豐富的綠葉菜和水果,注意糾正民間產後忌生冷的習俗,防止乳母體內維生素K缺乏,保證嬰兒的需求。
3個月內嬰兒一旦患有肝膽疾患或長期腹瀉或乳母服用抗凝藥時,維生素K的合成吸收均受到限制。因此當遇到上述情況,也應給嬰兒補充充足的維生素K,以防止發生顱內出血。

八、母乳餵養過程中乳母的常見問題
母乳餵養過程中乳母常見以下問題。
1、乳頭疼痛、皸裂 乳頭疼痛和皸裂是母親開始哺乳時常常遇到的麻煩。這不僅給乳母帶來肉體上的痛苦,也會導致母乳餵養的失敗。所以切不可認爲是小事而不去理會。
乳頭疼痛主要是由於嬰兒含接乳頭部位不正確,即嬰兒吸吮時,未含住大部分乳暈,只吸着乳頭,而使母親感到疼痛。這時應讓嬰兒暫停吸吮,重新含接,使乳頭和乳暈的大部分送入口中,乳頭懸空在口腔中,吸吮時擠壓在乳暈上,母親便不會感到疼痛。
倘若不及時糾正,繼續啜乳頭,就會引起乳頭皸裂、出血、疼痛加重,從而增加母親對哺乳的緊張感和憂慮,以致不願給嬰兒哺乳,使餵奶次數減少,乳房不能充分排空,進而可能引起乳腺管阻塞,形成乳房腫塊。
出現乳頭皸裂,仍可繼續哺乳。爲減少疼痛,可先讓嬰兒吸吮健側乳房,當嬰兒吃了半飽時,吸吮力變小再吸患側。吸奶後,可留一滴奶汁塗在破潰的乳頭上,並暴露在空氣或陽光下片刻,促使乳頭破損的癒合。
2、乳房腫塊 乳房腫塊是由於乳腺管受阻、乳汁排出不暢鬱積而成。引起乳房腫塊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最多見於嬰兒含接不好,未達到有效吸吮,乳汁水排空;
母親習慣用剪刀式夾託乳房,使局部乳腺管受壓奶流不暢;
餵奶次數少,間隔時間長或嬰兒吸吮時間短,未將乳房吸空;
有時見於懸垂狀乳房,其下部的乳汁排出不暢,局部鬱積;
最後一點是有的母親內衣或胸罩太緊,夜間戴胸罩睡覺,或側臥時乳房受擠壓。
以上幾方面若能加以注意,即可預防乳房腫塊。
一旦發生腫塊,應及時溫溼敷,並從乳腺阻塞局部向乳頭方向按摩疏導。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孩子勤吸吮。飢餓時吸吮力大,故先讓孩子吸吮患側乳房,並變換不同體位,將乳房腺管全總吸通,則腫塊自然消失。
3、乳腺炎 乳腺炎是乳腺因細菌感染而產生的炎症,是哺乳期母親最苦惱的疾病。在炎症早期應及時做溫溼敷,並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對嬰兒無副作用的抗菌素。
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是否繼續哺乳曾有爭議:過去,患乳腺炎的母親均被告之不可繼續哺乳,以免嬰兒吃了這種奶引起腹瀉;現在認爲乳腺炎是乳腺周圍組織感染髮炎,乳腺管內乳汁並未被污染,是清潔無菌的,繼續餵奶不僅無損於孩子健康,還可防止局部炎症的擴散,有利於乳腺炎的治療。若不給嬰兒哺乳,則必須將奶擠出,以免乳汁鬱積,加重炎症發展,導致乳腺膿腫。

九、母乳餵養過程中嬰兒的常見問題
1.嬰兒拒乳
原來吃奶很好的嬰兒,突然不願吸奶,或是隻含乳頭而不吸吮,這種現象稱爲“拒乳”。導致“拒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細緻觀察識別。
多數嬰兒並無嚴重疾病,感冒也會引起拒乳。這是由於感冒時,鼻粘膜水腫,鼻腔堵塞,呼吸不暢,致使吸奶困難而拒乳。若遇此景,可在餵奶前,給嬰兒清除淨鼻腔分泌物,嚴重時,可擠出母乳50~100毫升,放入1~2節帶根洗淨的蔥白,水蒸5~10分鐘,待溫熱時用小勺喂嬰兒,可起解表通竅作用。解除鼻塞後即可順利吸吮。
另一常見原因是哺餵方式,如過早地用奶瓶餵奶,嬰兒習慣了奶瓶的奶頭,而不願再吸母乳;哺乳時,嬰兒含接不好,吸不到奶水,或母親託乳房的手距乳暈過近,妨礙嬰兒含接乳頭;母乳多,流量急,呈噴射狀,引起嬰兒嗆奶而不願吸奶。這時母親可選用食中指剪刀式夾持乳房,即可使奶流量減少。
環境和母親情緒也會使嬰兒拒乳。如母親上班,過勤更換撫養人,經常搬家等環境的改變。母嬰外出在公共場合哺乳,母親遮掩、緊張、急躁表情,也會使嬰兒不快而拒乳。對那些較敏感的嬰兒,母親化妝品的氣味或月經期等,也會引起嬰兒拒乳。所三,嬰兒拒乳原因較複雜,一旦出現,不必驚慌,認真找出原因,採取相應對策,問題將迎刃而解。切不可無端地懷疑自己奶水有問題而放棄母乳餵養。
若拒乳同時有嗜睡、抽風或腹瀉等,應及時帶孩子上醫院診治。
2.小兒貪睡或哺乳中入睡
嬰兒特別是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大腦皮 層多處於抑制狀態。一晝夜間除吃奶幾乎都在睡眠中,尤其是“安靜型”小兒,更是少有吸乳的慾望。對這種貪睡的孩子應注意觀察其一般表現,如果除貪睡外,嬰兒面色 紅潤、呼吸平穩、醒後吸吮有力,說明嬰兒無病,母親儘可放心。若孩子嗜睡伴有面色蒼白、發灰,四肢發涼,呼吸急促等表現,則需及時去醫院檢查,不可耽擱。
有的孩子雖不貪睡,往往在哺乳過程中入睡,他們在吸吮1~2分鐘後,便口含乳頭睡着,但睡不踏實,片刻就醒來哭鬧。母親常認爲是自己奶不足。其實,這種情況常出現在那些穿得過多,包裹太厚的孩子,他們容易在吸乳時入睡。建議母親不要將孩子包裹太緊、太厚。少包些,抱時方便,孩子也容易含接奶頭,孩子吸吮順利,則可避免睡覺。冬天可在包被外搭一小被,給予適當保暖,以免受涼。一旦入睡,可捏捏耳垂、彈彈足底或將其搖醒,繼續哺乳。

十、母乳餵養嬰兒的大便
嬰兒的糞便性狀、次數與乳品種類有密切關係。喂牛奶的嬰兒大便多呈淡黃色或土灰色,且多爲成形便,常常有便祕現象。而母乳餵養兒多是金黃色的糊狀便,次數多少不一,每天1~4次或5~6次甚至更多些。
在實際生活中,嬰兒的大便時時牽動母親的心,尤其吃母乳的嬰兒,大便次數多些、稀些或是便祕,都會增加母親幾分憂慮。有的母親因此中止哺乳,或過早添加輔食,甚至亂用藥。其實,有些母乳餵養兒雖然每天大便次數較多,達7~8次,甚至十多次,或尿布上總有少許糞便,但只要孩子精神好,眼看着長胖、增重(一般6個月內嬰兒每月增重在600克以上),也屬正常情況。
有的嬰兒則與之相反,經常2―3天或4―5天才排便一次,但糞便並不乾結,仍呈軟便或糊狀便。排便時要用力屏氣,臉脹得紅紅的,好似排便困難,這也是母乳餵養兒常有的現象。這可能是有的老年人所說的“攢肚”的孩子。
對便祕或排便困難的嬰兒,可經常做做按摩,這可有效地促進腸蠕動。常用按摩穴位有神闕、天樞、腎俞和龜尾。神闕即肚臍;天樞位於臍旁2寸處(寸相當於自身中指第二節骨的長度);腎俞位於第二腰椎旁開1.5寸處;或揉龜尾,均有通便作用。

十一、患病嬰兒的母乳餵養
母乳不僅是患病嬰兒最好的營養,更是治療疾病不可少的“幫手”。生病的嬰兒多處在入量少、消耗多的營養虧損狀態,多數嬰兒患病後,伴有胃腸功能紊亂,食慾低下,進食少,且多有高熱、腹瀉、嘔吐等症狀,身體消耗多。若不及時改善和補充,不僅會造成營養不良,也會使機體抵抗力降低,延遲病癒時間。所以給病中嬰兒繼續母乳餵養是最理想和必要的選擇。嬰兒可以從乳汁中獲得易消化吸收的各種營養素,同時得到多種抗病的免疫物質,可大大提高嬰兒抵抗力,促使疾病痊癒和身體的儘快康復。
在哺乳過程,病兒還可得到母親的愛撫,使嬰兒心情愉快、有安全感,從而大大減輕病痛的折磨,有益於病兒的康復。
遺憾的是,目前醫院兒科大多不允許母親住院陪伴,人爲地將母子突然分開,導致病兒產生冷落和孤獨的感覺,同時面對陌生的醫院環境和醫務人員有恐懼心理,這些都會加重病兒的心理負擔。住院期間突然中斷母乳,又不適應新的食物,營養攝入必然不足。這些都影響治療效果。所以,爲加快病兒康復和提高治癒率,醫院應儘可能爲住院病兒創造繼續母乳餵養的條件。

十二、母親患病時的母乳餵養
有些母親生病後,由於擔心餵奶會影響孩子健康,便停止母乳餵養,其實並非各種疾病都不能繼續哺乳,而應視母親患病的種類和病情輕重分別對待。確定是否可繼續哺乳的原則是對母嬰雙方均安全有利。
除母親患有各種傳染病的急性期或心血管疾病伴有嚴重併發症外,其餘大多數疾病,在堅持治療的同時,母親仍可繼續哺乳。患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一般多在發病前已傳染給嬰兒,這時繼續哺乳,可使孩子從乳汁中獲得相應抗體,使病情減輕。
近幾年,新生兒生後均常規進行乙肝疫苗預防接種,經過嚴格的免疫程序,嬰兒即對乙型肝炎產生免疫力,因而患有乙型肝炎(非急性期)或單純表.面抗原陽性的母親仍可哺乳。

上一篇:孕前準備(一)
下一篇:新生兒破傷風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