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秋天小兒腹瀉的症狀和療法

時間: 2012-07-13

據報道,全世界5歲以下小兒每年約有1.3億發生輪狀病毒腹瀉。輪狀病毒腹瀉雖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有明顯的季節性,其感染高峯期爲秋冬季,故又稱秋季腹瀉。秋季腹瀉多在10月發病, 11~12月是發病的高峯。病毒主要侵犯兒童,尤其是 6個月到 2歲的兒童。

秋季腹瀉發病爲突然高燒,同時伴有流涕、咳嗽、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狀,半天左右就會出現腹瀉,大便像蛋花湯,稀水中飄浮着片片白色或黃色糞質,每日數次,無特殊腥味及粘液膿血,大便化驗正常或有少許的白血球,同時可伴有嘔吐、腹痛,容易被誤診爲胃腸型感冒。

  因爲秋季腹瀉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服用抗生素有害無益。現在西醫多采用口服補液的方法進行對症治療,糾正脫水。家長也可以自己衝一些淡鹽水給孩子喝。如果孩子對口服補液不耐受,或腹瀉程度加重,就應該帶孩子去醫院,用靜脈輸液的方法補液。同時,中醫在治療秋季腹瀉上有其獨到的療效,通過辨證用藥,不但可在較短時間內止瀉,而且可以有效緩解流涕、咳嗽、咽部疼痛、嘔吐、腹痛等症狀。

  對於秋季腹瀉的孩子,正確的家庭護理非常重要。

  有些家長認爲孩子腹瀉,消化功能不好,就少給孩子吃東西,醫生提醒: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如果孩子有食慾,就應該給他們吃東西,吃過後糞便量增加也無妨。雖然腹瀉,但大量的營養物質仍可以被吸收,因爲腹瀉會丟失大量的營養物質,所以進食以補充營養也是必要的,對腹瀉患兒的康復有利。

  無論是急性腹瀉還是慢性腹瀉,如果治療處理不當均會引發多種併發症,因此應當引起重視。小兒腹瀉常常會引起以下幾種併發症:

  1、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腹瀉時機體不僅不能有效地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和電解質,而且還會以腸液的形式將它們進一步丟失。所以腹瀉時,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的話,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其中,電解質紊亂包括低鈉、低鉀、低鈣和低鎂,它們不僅不利於疾病的恢復,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鉀可引起頑固性的腹脹,低鈣可引起手足抽搦或驚厥。

  2、病毒性心肌炎:它發生在腸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瀉之後,腹瀉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臟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併發此病的患兒會有胸悶、胸痛、心悸、頭暈、乏力等症狀。重症患兒會因爲嚴重的心律失常導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腸套疊:小兒常見的急腹症之一,多見於4~10個月的嬰兒。隨着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絕大多數嬰兒腸套疊是原發性的,只有2%~8%的病例爲繼發性。由於腸蠕動失去正常節律性,腸環肌發生持續性局部痙攣,腸近端劇烈蠕動,遂將痙攣的腸段推入遠端腸腔內。腹瀉和伴隨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腸套疊的主要原因,應當引起警惕。

  4、營養不良:多發生在遷延性腹瀉或慢性腹瀉之後。營養不良會使患兒的抵抗力進一步下降,易繼發各種感染,如鵝口瘡、支氣管肺炎、結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瀉遷延不愈還會加重營養不良,造成惡性循環。

        那麼寶寶腹瀉後將怎樣飲食呢?寶寶腹瀉期間建議飲食應儘量清淡些,以白粥爲宜。秋季易感,病程爲5―10天,如果護理周到,尤其是飲食護理得當,多數患兒愈後都不會存在隱患。  寶寶腹瀉期間建議飲食應儘量清淡些,以白粥爲宜。添加輔食需等寶寶身體恢復後再開開始添加。添加輔食時應注意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一樣一樣的添加。

  由於6個月-2歲的嬰幼兒局部免疫力和腸道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因此,每到10月份到次年2月份容易感染輪狀病毒而發生腹瀉。一般秋季腹瀉的病程爲5―10天,如果護理周到,尤其是飲食護理得當,多數患兒愈後都不會存在隱患。

  一、飲食護理

  患腹瀉的嬰兒,在飲食上必須及時進行調整,停止進食高脂肪和難以消化的食物,以減輕胃腸負擔,逐漸恢復消化功能。所以嬰兒腹瀉要喝脫脂奶。可讓嬰兒既補充優質蛋白質,又能防止脂肪攝入過多而產生滑腸,有利於補充營養,又易爲嬰兒腸道消化吸收。

  二、製作脫脂奶

  ・母乳餵養

  縮短每次餵奶的時間,讓孩子吃前1/2―2/3的乳汁。因爲母乳的前半部分主要含蛋白質之類的物質,而後半母乳主要含脂肪之類的物質。乳母可以把剩餘乳汁可以擠出來倒掉。

  ・人工餵養

  可分爲兩個步驟:

  1、將衝調好的嬰兒奶粉放入冰箱冷藏6小時。之後取出奶粉,剔除上面凝結的脂肪層;

  2、將冷卻奶煮沸,然後稍微冷卻一會兒,這時奶粉上會有一層浮膜,將它剔除,這樣反覆進行2―3次,便能達到半脫脂的目的。

  

        小兒腹瀉後也可以進行推拿療法,推拿療法通過手法對穴位的刺激,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推拿治療具有其方法簡單易行、療效顯著和無副作用之特點,深受病家歡迎,小兒腹瀉也可採用推拿方法進行治療。  

推拿方法

  1.補脾土:脾土穴位於大拇指橈側邊。醫者用拇指橈側緣沿患兒的左拇指橈側緣從指端推向指根100~300次。

  2.補大腸:大腸穴位於食指橈側緣。醫者以右手拇指橈側緣沿患兒的左食指橈側邊從指端推向指根100~200次。

  3.清小腸:小腸穴位於小指尺側邊。醫者以右手拇指橈側緣沿患兒的左小指尺側邊從指根推向指尖100~200次。

  4.順運內八卦:內八卦位於掌心內勞宮穴周圍。醫者以左手扶住患兒左手,用其拇指前端遮蓋住患兒中指指根處,以右手拇指指尖端在患兒的內勞宮穴周圍作順時針方向運轉50次左右。

  5.摩腹:腹位於肚臍周圍。醫者用掌面作逆時針方向摩腹100~200次。

  6.按揉中脘:中脘穴位於劍突下至肚臍的中間處。醫者用右手中指按揉30~50次。

  7.分推腹陰陽:該穴位於兩側季肋緣處。醫者以兩手拇指自劍突下沿兩側季肋緣分推10~20次。

  8.按揉足三裏:該穴位於膝下3寸脛骨外側緣約一橫指處。醫者以拇指分別在兩側足三裏穴上各按揉30~50次。

  9.推箕門:箕門穴在股內側,自膝上至腹股溝成一直線。醫者以右手食、中指指面自膝向上直推50~100次,只推左側適於水瀉嚴重者。

  10.推上七節骨:七節骨穴位於第二腰椎至尾骨間的中間區。醫者以右手食中指指面自尾骨向上直推100~150次。

  11.揉龜尾:龜尾位於尾骨遠端。醫者以中指指端按揉30~50次。

  以上治療中患兒可正常進食,也可停用藥物。每日推拿1~2次,可根據病情增加穴位。如嘔吐者可下推天柱骨穴(醫者右手食中指指面自上而下推頸椎正中區),有熱者可清天河水(醫者用右手食中指指面自患兒腕部正中直推向肘部),也可加“捏脊”保健穴,該穴位於第7頸椎到第5腰椎正中線兩旁旁開1.5寸處。醫者以雙手拇指食指相對而捏自下向上捏3~5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