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臍疝”

時間: 2011-07-10
 

  肚臍眼”突出,醫學上稱爲“臍疝”,是一種較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缺陷。嬰兒出生後,臍部是一個先天性薄弱點,凡是腹腔內壓力增高的原因都能使臍疝外突,例如咳嗽、打噴嚏、哭鬧等,安靜時可以回納消失。新生兒由於臍環關閉不全或軟弱,腹腔內臟在中線臍部突出大於等於0.5釐米,筋膜缺損直徑大於等於1釐米,而皮膚和皮下組織完整,稱之爲臍疝,此情況應診斷爲臍疝。它是臍部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是腹壁肌肉和腹膜於臍部遺留的先天性發育缺陷,腹膜從臍環薄弱處向外突出形成疝,外面僅有皮膚覆蓋,未成熟兒更爲多見,女孩多於男孩。 

  臍疝病兒一般並無痛苦,並不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僅極少數發生腸子嵌頓。個別小兒可能因局部膨脹而有不適感覺。有些家長爲了不使其臍疝膨出,使小兒儘量少哭或不哭,對小兒百依百順,日久後會造成心理髮育障礙,必須注意這一點。

  新生兒臍疝時如何減少腸管疝出?

  對於臍疝患兒,爲了減少腸管疝出,促進疝癒合,應設法降低患兒腹壓。如儘量減少患兒哭鬧;預防和治療嬰兒喘、咳病症,防止患兒出現便祕等。也要採用束帶膠布或繃帶包紮等辦法壓迫疝環,阻止腸管疝出。但要注意預防臍部受壓引起臍炎等併發症。

  臍疝大小不等,小的臍疝在生後幾個月到3歲時可自然閉合,仰臥可促進自然恢復,用帶子捆無效,小兒安靜或平臥時,突出的腸子返回腹腔,腫塊消失。新生兒哭吵時臍部可見一圓形腫塊,直徑大多在1—2釐米以內,少數達3—4釐米,安靜平臥可消失,疝內容物多爲大網膜或小腸,一般與疝囊無粘連,輕壓極易復位,同時可聽到腸回納時的咕嘻聲,復位後臍部皮膚顯得過多而鬆弛,一般無症狀,很少發生嵌頓。隨着小兒腹肌發育,疝環常逐漸縮小而閉合,臍疝消失。疝環小於2釐米者,絕大多數在l一2歲間自愈,不需要任何治療。在此期間,如果在兒外專科醫生指導下采用膠布粘貼法,可促其早期閉合。若患兒臍疝2歲以後仍不閉合,或臍環直徑在2釐米以上,或疝內容物有粘連者,均應採用手術切除疝囊,修補腹膜及腹壁缺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