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的中醫治療

時間: 2011-07-11
□ 張董曉 裴曉華 北京中醫藥大學

  急性乳腺炎,中醫稱爲乳癰,是乳房最常見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徵是乳房結塊,紅腫熱痛,潰後膿出稠厚,伴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好發於產後一個月以內的哺乳婦女,尤以初產婦爲多見。因爲這種類型的女性缺乏哺乳經驗,且乳腺管欠通暢,所以較易患急性乳腺炎。

  中醫藥在治療本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晉《鍼灸甲乙經》裏就出現了乳癰之名:“乳癰有熱,三裏主之。”歷代文獻中還有稱本病爲“妒乳”、“吹乳”、“乳毒”等。

  病因病機

  急性乳腺炎以哺乳期出現者最爲常見,此階段乳腺炎的比例達到急性乳腺炎總數的90%以上。哺乳期出現的乳腺炎,中醫稱爲“外吹乳癰”。病機爲乳汁鬱積,內有肝鬱胃熱,或夾風熱毒邪侵襲,引起乳絡閉阻,氣血瘀滯,從而腐肉釀膿而成乳癰。其中乳汁淤積是最常見原因之一。

  乳汁淤積

  初產婦乳絡不暢,或回乳不當,或乳頭破損後,懼怕疼痛不願哺乳,均會妨礙乳汁排出,引起乳汁淤積,宿乳蓄積,化熱釀膿,而成乳癰。乳汁淤積是乳腺炎產生的前提,乳汁內存在豐富的蛋白質、水分、糖分等,這些原料爲細菌的繁殖提供了很好的培養基。嬰兒吸吮過程中口腔內會有多種細菌,但若乳汁排出通暢,尚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和成語所說“流水不腐”同理;但倘若因爲乳多食少、或怕痛拒哺等原因導致乳汁排出不暢,局部淤積,則極易產生哺乳期乳腺炎。《聖濟總錄·乳癰》曰:“然此病產後而有者……新產之人,乳脈正行,若不自乳兒,乳汁蓄結,氣血蘊結,即爲乳癰。”說明乳汁淤積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肝胃蘊熱

  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新產傷血,肝失所養,若忿怒鬱悶,肝氣不舒,則肝之疏泄失暢,乳汁之分泌失調;或飲食不節,胃中積熱,則肝胃失和,肝鬱胃熱阻滯乳絡,乳汁淤積,氣血瘀滯,熱盛肉腐,終成乳癰。乳汁淤積是急性乳腺炎發生的前提,而肝胃鬱熱則是重要誘因。尤其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產婦營養不良發生率降低,過食厚味的情況比較普遍,加之產後抑鬱、憤懣等原因導致肝氣不疏,極易導致乳腺炎的發生。我們臨牀就常見到一些乳腺炎的患者,本身哺乳過程比較順利,生氣後出現乳房脹痛加重,加上哺乳不及時,很快出現了乳房積塊、紅腫,到醫院後診爲急性乳腺炎。《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乳癰》雲:“此症總由肝氣鬱結,胃熱壅滯而成,男子生者稀少,女子生者頗多。”道出了肝胃蘊熱這一病因。

  外邪侵襲

  新產體虛,汗出腠理疏鬆,授乳露胸,容易感受風邪;或外邪從破碎的乳頭處乘隙而入;或乳兒口氣焮熱,含乳而睡,熱氣從乳孔吹入,均可使邪熱蘊結於肝胃之經,閉阻乳絡,變生乳癰。

  辨證論治

  急性乳腺炎基本病機是乳絡不暢、肝胃經氣壅滯,常分爲氣滯熱壅證、熱毒熾盛證、正虛毒戀證、氣血凝滯證幾種證型。

  氣滯熱壅證

  這是急性乳腺炎的初期階段,症見乳房結塊,排乳不暢,皮色不變或微紅,腫脹疼痛。伴惡寒發熱,胸悶嘔吐,食慾不振,大便祕結等。舌質正常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弦數。

  治宜疏肝清熱,通乳消腫。可用瓜蔞牛蒡湯加減。乳汁壅滯者,加鹿角霜、漏蘆、路路通、木通等;偏於氣鬱者,加枳殼、川楝子;偏於熱盛者,加生石膏、鮮生地黃;新產婦惡露未淨者,加當歸尾、益母草,酌減涼藥;需要回乳者,加生山楂、生麥芽等。

  熱毒熾盛證

  這是疾病的中期階段,症見乳房結塊增大,腫痛加重,焮紅灼熱。伴壯熱不退,口渴喜飲,或切開排膿後引流不暢,紅腫熱痛不減。舌質紅,苔膩,脈弦數。

  治宜清熱解毒,托裏透膿。可使用五味消毒飲合透膿散。

  正虛毒戀證

  此階段是疾病的後期,此時局部已潰膿,潰膿後乳房腫痛雖輕,但瘡口膿水清稀不盡,癒合緩慢或形成乳漏。伴面色少華,神疲乏力,或低熱不退,飲食量少。舌質淡,苔薄,脈弱無力。

  治宜調補氣血爲主。使用八珍湯加生黃芪、制香附、陳皮等。

  氣血凝滯證

  若疾病初起階段應用大量抗生素或過用寒涼中藥,則乳房結塊,質硬不消,微痛不熱,皮色不變或暗紅。苔薄白或黃,脈弦澀。

  治宜疏肝理氣,祛瘀散結。選用四逆散加鹿角片、山甲、桃仁。

  一般的急性炎症治療通常會以清熱解毒爲主導,然而產後婦女體質偏陽虛,此時不能過用寒涼之藥,否則會導致乳房結塊經久不消,日後此處易反覆發作乳腺炎。《仙傳外科集驗方》指出“初發之時,切不宜用涼藥冰之,蓋乳者血化所成,不能漏泄,遂結實腫核,其性清寒,若爲冰藥一冰,凝結不散,積久而外血不能化乳者,方作熱痛蒸逼乳核而成膿,其苦異常”,說的就是早期過用寒涼之品所導致的副作用。臨牀上一些患者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也屬寒涼之品,用藥後雖體溫恢復正常、乳房紅腫消失,但遺留乳房硬塊,經久不愈。以疏肝理氣、祛瘀散結爲治法,對慢性腫塊的消散有較好效果。

  斷奶期間發生的乳腺炎並不少見。這是因爲產婦猛然減少哺乳次數,乳汁的分泌量並未驟然減少,故乳汁淤留於局部,加之肝鬱胃熱或觸冒風寒等外因,極易導致乳腺炎的發生。爲避免回乳期間乳腺炎的發生,對於乳汁量較多的患者可配合藥物回乳。回乳時麥芽、山楂藥量一定要大,小劑量麥芽有消食開胃的作用,甚至有一定催乳效果,大劑量則耗氣散血而回乳。究其機理,因“婦人乳汁爲血所化”,大凡消食之藥若應用過量,皆有傷血破氣之弊,“以其能乏氣血化生之源”,此即麥芽、山楂回乳之理也。

  外治法

  除內治法外,外治方法在急性乳腺炎的治療中也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藥外敷

  疾病初起階段,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雙柏散,或用鮮菊花葉、鮮蒲公英等搗汁調敷。也可用仙人掌適量去刺搗爛外敷。

  按摩

  適用於乳腺炎未成膿階段,具體操作如下:

  按摩通經:手法觸診明確腫塊位置、範圍及導管不通之部位。乳頭消毒後,首先使用提捏手法刺激乳頭,引起排乳反射。乳房上塗潤滑劑,先從乳腺無病變位置開始由四周向乳頭呈放射狀排乳,雙手拇指由乳根部向乳頭方向推進數次,促進腫脹乳房內乳汁排出,使雙乳儘量鬆軟,以舒達經氣、緩解疼痛,減輕患者緊張情緒,爲手法排乳做準備。

  舒絡排乳:乳房較鬆軟後,分別按壓乳中穴、乳根、膻中、肝俞、膈俞,再雙手輪換由乳根部向乳頭方向推進數次,由輕至重,達到疏通乳絡的目的。觸及乳腺腫塊部分,注意乳頭有無皸裂、炎症病竈,腫塊相應導管開口處有無小栓子。排出積乳時應觀察有無膿性分泌物。雙手拇指由乳根部向乳頭方向推進數次,促進腫脹乳房內乳汁及膿液排出,乳腺積乳排出,腺體均勻鬆軟即可,反覆進行3~5次,可使淤積乳汁充分排出,每日2~3次。

  鍼灸

  取肩井、膻中、足三裏、列缺、膈俞、血海等穴,用瀉法,留針15~20分鐘,每日一次。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5-24
我在一本中醫女科叢書裏看到有這樣一則話,是關於治療乳癰,即我們俗稱的乳腺炎的,“鹿角有行血消腫,疏通經絡之用”,我覺得可以作爲參考。目前,純鹿角的我只看到過有馬記的鹿角帽粉有人在賣,你可以搜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