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中醫方調理月經不調
(供參考)
中醫診治講究辨證施治,同是月經不調,可能症狀相近,但誘發的原因卻各不相同,治療方式也大相徑庭,不能等同而論。個人在自購藥物時尤其要注意。中醫認爲,月經不調與氣、血、淤、熱、虛相關。臨牀上常見的月經不調類型有:氣滯血淤型、血熱型、血虛型、氣血兩虛型。
一、氣滯血淤型月經不調
症狀:常表現爲月經後期或先後不定期、月經過少、行經腹痛、色暗有塊。
常見非處方藥:
1、七制香附丸
該藥能開鬱順氣、調經養血。適用於月經錯後、胸脅脹痛、小腹冷痛、白帶量多病人。陰虛發熱者慎用。
2、益母草膏
該藥具有活血調經功能。主治月經量少、痛經、產後腹痛。孕婦禁用,崩漏經多者也須慎用。
3、加味逍遙丸
舒肝清熱、健脾養血是本藥的主要功效。適應肝鬱脾虛所致的月經失調、行經腹痛、四肢疲乏病人,服藥期間忌氣惱勞碌,以免影響療效。
二、血熱型月經不調
症狀:血熱者常表現爲月經先期、月經過多、血色鮮紅。
常見非處方藥:
1、止血片
該藥功能爲涼血止血。用治月經先期、月經量多、血色鮮紅病人。需要注意的是,若病人有中量或大量出血,必須去醫院診治。
三、血虛型月經不調
症狀:血虛者常見月經後期、月經過少、經色淺淡,並多伴有面色萎黃、頭暈心悸等症狀。
常見處方藥:
1、當歸紅棗顆粒
該藥有養血調經之效,可用於血經不調、痛經屬血虛所致病人。
2、四物合劑
本合劑組成源於古方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能養血調經,主治血虛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四、氣血兩虛型月經不調
症狀:氣血兩虛者常見經期先後不定、月經過多或過少、經色淺淡,或伴小腹隱隱疼痛,大便溏薄,頭髮乾枯無光澤,頭暈眼花、心悸氣短、食少體倦、面色蒼白或萎黃等。
常用的非處方藥:
1、烏雞白鳳丸
烏雞白鳳丸是古書《濟陰綱目》中大小烏雞丸的加減方,目前已有百年曆史。由烏雞、人蔘、黃芪、丹蔘、當歸、白芍、川芎、生地、熟地、甘草、芡實、山藥、天冬等20味中藥製成。
其中,主藥白鳳烏雞,可滋補虛勞、補氣養血、調經止帶。方中的黃芪、人蔘補氣;鹿角膠、鹿角霜補肝腎;當歸、川芎、白芍、生地俗稱“四物湯”,養血補血天冬、銀柴胡、鱉甲養陰清熱;山藥、芡實健脾滲溼、止帶;制香附理氣止痛。
因此,烏雞白鳳丸對於氣血兩虧引起的月經不調、行經腹痛、崩漏帶下、小腹冷痛、體弱乏力、腰痠腿軟、產後虛弱、陰虛盜汗等婦科疾病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月經不調的食療方
1.當歸羊肉:羊肉500克,當歸15克,北芪15克,生地15克,入沙鍋同煮,加適量糖、醬油、食鹽、黃酒、水,紅燒至肉爛即可食用。本食療方可用於調理氣血兩虛引起的月經過多、經血色淡而清稀如水、肢軟乏力等不適。
2.冰糖木耳:黑木耳30克,冰糖15克,先將黑木耳用微火炒香,加一碗水煮熟,用冰糖調服。本品對淤熱互結引起的經色暗紅或暗紫、黏稠有塊、面紅脣乾、小便赤短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3.核桃木耳:如果月經兩三個月一次,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生長異常或體質虛弱所致,可用黑木耳50克、核桃50克加紅糖,每日燉食調理。
4.桃仁或山楂紅糖:若非懷孕引起的月經延後,經色淤暗,可用桃仁5~10克、紅糖適量,加水煮服。桃仁是祛除淤血的良藥。或用生山楂50克,水煎去渣,衝紅糖熱服,也有一定的效果。
中藥泡腳調理痛經
有些女性痛經時,疼痛難忍,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怎樣治痛經呢?中醫認爲,痛經主要有3種類型,所有適齡女性皆可採用中藥泡腳養生的方法,調理身體緩解痛經症狀。不過專家提醒,中醫養生治病講究辨證論治,中藥泡腳治痛經,對證選用纔有效。下面爲您介紹了各種類型痛經的症狀以及中藥泡腳方。
1、氣虧血虛型女性痛經
症狀表現: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用手按腹部有輕微疼痛感,月經量少、色淡。治宜補氣養血調經。中醫認爲,脾爲氣血生化之源,泡腳所選藥物應多以入足太陰脾經的藥物爲主,並加入適量的引經藥甜水。
中藥泡腳養生方:可用白芍、當歸、川芎、熟地、白朮、杜仲、黃芪各15克,飴糖適量,煮水泡腳。
2、陽虛寒盛型女性痛經
症狀表現:下腹冷痛,熱敷痛減,手腳發冷。治應溫經散寒止痛。泡腳所選藥物應多以入足少陰腎經的藥物爲主,並加入適量引經藥鹹水。
中藥泡腳養生方:可用肉桂、丁香、烏藥、當歸、川芎各15克,乾薑、小茴、吳茱萸各6克,食鹽少許,煎水泡腳。
3、氣滯血瘀型女性痛經
症狀表現: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經血色暗而帶有血塊。治應調和氣血,化瘀止痛。
中藥泡腳養生方:可用青皮、烏藥、益母草各30克,川芎、紅花各10克,加入約兩升水,50毫升左右的醋,大火煮開,再用小火煎煮30分鐘,等藥冷卻至50℃時連渣倒入盆中泡腳,盆中藥液量應浸沒踝關節,如果藥液不足量,可加適量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