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怎麼一回事?

時間: 2011-04-28

問:我女朋友在每一次來月經的時候,總是全身無力,頭暈目眩的!而且來時,當天總是很痛!請問應該怎麼辦呢,平時應該怎麼保養呢?
專家解答:痛經是月經期和月經期前後出現的週期性下腹痛,常發生在月經前和月經期,偶爾發生在月經期後數日內。下腹痛呈痙攣痛和脹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內側及肛門周圍。可伴有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全身或下腹部畏寒、大便頻數,劇痛時可發生虛脫。痛經程度依賴主觀感覺,無客觀標準,因此發生率不一。我國29個省市調查結果(1980),痛經發生率33.19%,其中原發性痛經30.06%,輕度45.73%,中度38.81%,重度13.55%,Andersch(1982)等對19歲未產女性的調查中,痛經佔72.4%(420),重度痛經佔15.4%(90),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且對止痛藥無效。原發痛經在初潮後半年內發生的很少見,據報道75%的原發痛經發生在初潮後的1年內,13%發生在第二年內,50%在第三年。繼發性痛經常發生在初潮2年以後,不同疾病痛經的年齡、病程不一,痛經發生的早晚也各異。

【病因學】

  原發性痛經一般均認爲應歸咎於以下幾種原因:內膜管型脫落(膜性痛經)、子宮發育不全、子宮屈曲、頸管狹窄、不良體姿及體質因素、變態反應狀態及精神因素等。  繼發性痛經痛經病人經雙合診發現盆腔器官有病變者爲繼發性痛經。常由於局部異常體徵尚不明顯時誤診爲原發性痛經,因而對痛經開始於初潮後3年以上者,應考慮繼發性痛經之可能,應進一步檢查。  青年女性繼發性痛經之常見原因爲子宮內膜異位症,它與原發性痛經症狀極相似。如果病人有進行性痛經或內膜異位症家族史(母或姐妹中有患此病者),應早作腹腔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早進行保守性手術治療,以保存生育能力。  此外,繼發性痛經病因有:先天性子宮畸形(包括雙角子宮、中隔子宮、殘角子宮、陰道橫隔等)、盆腔炎症、子宮腺肌病、子宮肌瘤、子宮息肉、子宮粘連、宮頸管狹窄、卵巢囊腫及盆腔瘀血綜合徵等。  除痛經外,月經期伴有體溫升高者應考慮盆腔炎。帶宮腔節育器痛經者佔帶器婦女的5%左右。如無感染情況,痛經發生原因可能是節育器刺激內膜,PGs釋出過多導致子宮肌肉收縮過強所致。  子宮畸形、生殖道下段完全阻塞之病人,可出現週期性下腹部疼痛,初潮年齡已過仍無月經來潮,而其他第二性徵發育情況正常。週期性下腹疼痛乃繼發於生殖道積血,一般在乳房發育開始後2~3年內出現。生殖道畸形阻塞、處女膜閉鎖及陰道橫隔,通過婦科檢查很易得到診斷。而如融合缺陷形成一側生殖道阻塞、對側通暢者則較難診斷,如未分離之雙子宮、一側陰道盲端或有一與陰道不相通的殘角子宮,這類病人有漸漸加重的痛經史,捫診可觸得腫塊,易誤診爲陰道囊腫或卵巢腫瘤。  腺肌病、內膜息肉及子宮肌瘤均較罕見於青春期少女。由這類病變誘發之痛經常在25歲後出現,疼痛類型不定,疼痛持續時間較長。[分類與診斷]  痛經分爲原發性和繼發性。完整的病史,發病年齡、病情進展、病的性質、伴發症狀等有助於鑑別診斷。婦科檢查無陽性體徵爲診斷原發性痛經的關鍵,但繼發性痛經的病變早期可無陽性體徵。超聲、子宮輸卵管造影、宮腔鏡可瞭解子宮及附件情況;腹腔鏡可直視盆腔的病變,且可作活組織檢查。1.原發性痛經痛經,無盆腔器質性病變,也稱功能性痛經,有三個特點對診斷有重要意義:①痛經的月經週期幾乎都是有排卵的;痛經大都發生在月經期的開始數小時,且在2到3天內疼痛消失;②痛在下腹部恥骨聯合以上區域,呈陣發性脹痛或痙攣性痛。尚應注意有無心情緊張等心理因素、子宮發育不良和子宮過度前、後屈等情況;③子宮內膜呈管型脫落的膜樣痛經。潘凌亞等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初潮c5:12歲,月經》7天,月經期運動者的原發痛經,可能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症。Davis對49例16.6i1.4歲痛經者腹腔鏡證實爲子宮內膜異位症。Schroeder等提出青春期痛經,用止痛藥無效中多數系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因此診斷原發性痛經後,應考慮其中可能有輕度子宮內膜異位症者。2.繼發性痛經指盆腔器質性病變導致痛經。因病種不一而表現不同。
(1)盆腔感染:附件炎,子宮旁組織炎等均能在月經期出現痛經。但非月經期也有盆腔痛,而月經期加重。當急性與亞急性發作時,則疼痛與月經週期無關係。
(2)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常發生在育齡期。痛經的特點是進行性加重,病情較重者平時也有盆腔痛、性交痛。婦科檢查捫及子宮骶骨韌帶處痛性結節具診斷價值,腹腔鏡檢查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腺肌症痛經特徵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相仿,但子宮痛爲主,子宮可增大。超聲顯示子宮肌層不規則,有診斷價值。可伴有月經過多。
(3)子宮肌瘤一般無痛經,偶見粘膜下肌瘤(有蒂),有痛經。肌瘤伴痛經時可能合併腺肌症或腺肌瘤。子宮肌瘤本無痛經,以後出現痛經時應檢查有否子宮肌瘤變性。超聲檢查有協助診斷作用。  常見的繼發性痛經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腔粘連、殘角子宮、盆腔炎症、(急性、慢性)、子宮頸狹窄、處女膜無孔、陰道橫隔。痛經的治療方法較多,主要的治療方法有下列幾種:1.一般治療。患者應解除恐懼、憂慮和緊張的情緒,注意營養和經期衛生,做適當的運動以提高體質。適當地節制性生活,經常保持大便通暢,以減輕盆腔充血。2.對症治療。腹痛難忍時,可注射止痛針,口服止痛藥片或用鎮靜藥,都可以解除疼痛,收到暫時性的效果,但藥效消失後腹痛往往又犯。3.物理治療。常用紅外線、超短波、電離子療法、泥療、按摩等。若選用恰當,可解除疼痛。4.內分泌治療。經檢查如明確是內分泌失調而引起痛經的,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經前一週用小量黃體素可減輕子宮的痙攣,促進子宮內膜發育,可防止來經時疼痛。或以雌激素對抗黃體素的作用,或用抑制卵的藥物,均能達到止痛的目的。用內分泌治療要適可而止,否則反而會加重內分泌紊亂。5.根除子宮疾患。子宮本身的疾病所引起痛經的。只要消除了病根,痛經即可消除。如子宮頸口狹窄的,可用器械擴張子宮頸口,使經血流暢而痛經消失。若子宮肌壁間或粘膜下有肌瘤的,可手術切除,痛經就消失。6.鍼灸治療。體針和耳針均有較好的止痛效果。7.中醫治療。中醫認爲痛經是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造成氣血不暢的原因是氣滯血淤、寒溼凝滯、氣血虛弱等。①氣滯血淤。經前或經期小腹及胸肋脹痛,下墜拒按,行經不暢,血紫黑而有塊等。治療原則是活血化淤止痛。
②寒溼凝滯,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經行不暢,經血暗黑,有凝血塊等。治療原則是溫經散寒。
③氣血兩虛。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按之痛減,經血量少等治療原則是實氣養血。須防痛經或緩解痛經,主要在於消除重點,緊張恐懼心理。有慢性病的要積極治療。平時要加強身體鍛鍊,提高機體素質。在經期要自我保健,避免過勞過累,防止受寒。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