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髮展

時間: 2011-09-04

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髮展 中年期的心理變化特點
    中年期是人生歷程中的中間階段,一般指35---60歲年齡區間。中年期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理的穩定期,又是從青年期向老年期轉化的過渡時期。“中年實際並無顯著的生理界限,且各人之身心狀態不同,個別差異頗大”,“本期之成人,多已成家立業,生活較爲安定,且能腳踏實地;雖其體力與精力已不如壯年期之充沛,但身心相當健康而穩定,刃歲以後,始略有衰弱之感”(呂俊甫,1982)。這個時期的心理髮展特點既能體現出乎穩性,又表現出過渡期的變化性。中年期是長達25年之久的漫長的人生路程,其前期,多以成熟和旺盛爲主,同時伴有新的變化特徵,後期往往以變化爲主,同時還維持某些生理成熟和心理髮展平穩的特徵。

  第四節 第一單元
中年期的心理變化特點
    中年期是人生歷程中的中間階段,一般指35---60歲年齡區間。中年期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理的穩定期,又是從青年期向老年期轉化的過渡時期。“中年實際並無顯著的生理界限,且各人之身心狀態不同,個別差異頗大”,“本期之成人,多已成家立業,生活較爲安定,且能腳踏實地;雖其體力與精力已不如壯年期之充沛,但身心相當健康而穩定,刃歲以後,始略有衰弱之感”(呂俊甫,1982)。這個時期的心理髮展特點既能體現出乎穩性,又表現出過渡期的變化性。中年期是長達25年之久的漫長的人生路程,其前期,多以成熟和旺盛爲主,同時伴有新的變化特徵,後期往往以變化爲主,同時還維持某些生理成熟和心理髮展平穩的特徵。

一、中年期的生理變化

    中年期的生理髮展介於青年期和老年期之間,青年期是生理髮展達到成熟的時期,是生理功能旺盛的時期,老年期是生理組織和器官的老化期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期,中年期則是生理成熟的延續階段,又是生理功能從旺盛逐漸走向退化的轉變期。
  (1)身體變化
    中年期的身體變化表現在體重增加,身體發胖,頭髮逐漸變白並變得稀疏,面部、頸部、手臂等處的皮膚也漸粗糙。各種感覺器官及其功能也在發生變化,腦和內臟器官也逐步走向退化。各種感覺器官及其功能都在發生變化。
    (2)更年期
    在發展心理學上所說的更年期是指個體由中年向老年過渡過程中生理變化和心理狀態明顯改變的時期。更年期的年齡在50歲左右,有女性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的年齡早於男性。更年期是人生進入衰老過程的起點,同時又可稱爲“第二個青春期”。
  女性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是指從婦女性腺功能開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時期,也就是婦女絕經前後的一段時期。多數婦女的更年期發生在45—55歲期間,一般延續8—12年(程學超,1991)。
    女性更年期的特徵是:女性的第二性特徵逐漸退化,生殖器官慢慢萎縮,與雌性激素代謝有關的組織漸漸退化;出現植物性神經系統紊亂的一些症狀,往往表現爲“婦女更年期綜合徵”,其症狀多種多樣。這些症狀是由生理內分泌改變因素引起,又受心理和社會因
素的影響。
    更年期是中年期婦女生理變化的自然現象,經過生理和心理的調適,衡,便可順利渡過這一必經的轉折期。
  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是性器官開始萎縮,性功能由旺盛到衰減的變化過程。
重新達到身心平
    男性更年期的主要表現特徵:性功能降低;伴有植物神經性循環機能障礙;也常表現出精神狀態和情緒變化。
    更年期給中年人生理和心理上帶來一些障礙和適應上的困難,只要正確認識、重視預防、主動地進行科學調節、保持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以達到身心和諧平衡,就能輕鬆地迎接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
二、中年期的心理變化
  感知覺變化
  在人的心理髮展過程中,感知覺出現最早,也最先開始衰退。中年前期人的感覺比較靈敏和穩定,中年後期各種感覺能力都開始減退。人過40歲以後視敏度和視覺感受性逐漸下降,聽覺閾限也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提高。
  智力變化

隨着年齡的增長,中年期的智力不可避免地會逐漸發生變化。對此,不同智力發展理論的觀點也不一致。按兩類智力——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的發展模式,中年人的智力變化有上升和下降兩種趨向。
    中年期流體智力隨年齡增長而緩慢下降。這種智力水平的下降與組織信息能力以及在工作記憶中保持信息的能力密切相關。這些能力下降的物質基礎是中年期的神經生理的變化。
    中年期的晶體智力隨年齡增長而繼續上升。中年期的經驗日益豐富和知識不斷提高是晶體智力繼續呈上升趨勢的基礎。
    中年期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變化不僅與人格結構的變化有着密切的關係,而且與人格發展水平也密切相關。中年期的人格結構保持着相對穩定性。中年期的自我意識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中年期自我意識的變化主要表現爲變化的傾向性。按照榮格的理論,人到中年,特別是進人中年後期更多地表現出內傾性的特點。從個體心理髮展過程看,青年期以前的社會化過程要求個體適應外界社會環境,從而也要求他們的心理活動多指向外部,指向他人,所以他們的意識傾向也更多地表現爲外傾性。中年後期需要尋找自我意識的平衡,再由於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他們變得老練持重,遭遇挫折時能夠反思,對待成績能夠依據確定的目標進行適當的評價,也能夠根據實際需要和期望適宜地調整自己的奮鬥目標。因此,到中年期個體的心理髮展傾向逐漸轉爲朝向內部。
三、中年期的發展任務
    中年期是個體對社會影響最大的時期,也是社會向個體提出最多要求的時期,因此中年期的發展任務來自於社會的要求;根據艾裏克森的心理髮展觀,中年期是人生髮展歷程的第七個階段,其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獲得創生感(也稱繁衍),避免停滯感,這種發展任務主要來源個體內在的發展變化。
哈威格斯特(RobertHavighurst,1972)把中年期的發展任務歸納爲如下七條:
(1)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責任與社會責任;
(2)建立與維持生活的經濟標準;
(3)承受並適應中年期生理上的變化;
(4)同配偶保持和諧的關係;
(5)幫助未成年的子女完成他們的發展任務,使他們成爲有責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
(6)與老年父母保持密切的適應關係;
(7)開展成年人的業餘、休閒活動。 老年期的心理變化
    老年期(也稱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歲以後的人生階段。這一時期是走向人生的完成階段,也是追及作爲人的生活價值的最後時期。

過去老年學多屬社會科學的研究內容,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老年心理學的研究日益增加,老年期的心理變化從理論到應用都受到重視,成爲發展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對老年期心理髮展變化的不同觀點
    對老年心理的變化,研究者們持有不同的觀點,主要的有老年期是“喪失期”和“畢生發展觀”兩種。
  (一)老年喪失期
  傳統的觀點認爲,老年期是在人生老化之前,一生獲得的喪失的時期。這裏主要指:

“心身健康”、“經濟基礎”、“社會角色”和“生活價值”的喪失。這些對人生具有重大意義的內容的相繼喪失,被認定是老年期的基本特徵。
    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把老年的心理變化描寫成只是不斷老化和衰退,而沒有發展。其主要依據是:把人作爲生物有機體,其心理活動隨着機體的發展而發展,隨着機體的衰退而衰退;認爲心理髮展是單向前進的、不可逆轉的;認爲年齡(即時間)是心理髮展或衰退的根據,而且是普遍適用的。
  (二)畢生發展觀
  自從巴爾特斯(B.P.Bdtes)等人提出畢生發展觀以來,對傳統的老年心理學觀點予以很大的衝擊。
    畢生發展觀的基本觀點:心理髮展貫穿人的一生;心理髮展總是由生長和衰退兩個方面結合而成的;不同心理機能發展的形態和變化速率也有差異,發展較早者(如感知覺),減退也早,發展較遲者(如邏輯推理),衰退也晚;心理髮展有很大的個體可塑性,即由於生活條件和經驗的變化,個體心理髮展也會出現發展形式的變化;影響心理髮展的因素有多種,其中主要有成熟(年齡階段)、社會歷史文化、非規範事件,且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年齡並非影響心理髮展的惟一要素。
    個體心理髮展變化的總趨勢就是兒童期發展迅速,中年期有所減速但較爲平穩,老年期走向衰退。這一發展趨勢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對這一趨勢的描述,特別是對老年期心理變化傾向的描述,是老年心理變化基本特徵的反映。畢生發展觀強調了老年階段心理變化積極的因素,強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緩衰老的同時,突出了發展的連續性和各個階段都有增長的特點。但是前者在肯定了老年心理衰退的大趨勢的同時,對積極的、還在發展的方面缺乏重視,後者則在強調積極發展的要素的同時,對一般的發展變化(有退化)趨勢的重視有所欠缺。應該在肯定老年心理基本變化趨勢的前提下,對那些能夠延緩老年心理衰退,助長某些心理機能發展的要素予以足夠的重視,併科學地、正確地看待老年心理的發展變化。
二、老年期的認知老化
    認知老化是當代老年心理學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關於認知老化規律的研究頗受重視。在認知老化規律的研究中,年齡因素與教育因素同認知速度、工作記憶與非速度認知之間的效應關係成爲闡明老年期認知老化規律的重要環節。學者們(李德明,2000)發現,年齡因素和教育因素在認知老化過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兩者的效果相反,教育因素起正影響作用,年齡因素起負影響作用。
    (一)年齡因素對認知老化過程的影響
    年齡因素在老年期認知老化的進程中起着促退的作用。年齡因素髮揮作用的途徑分爲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個方面。一方面它直接影響認知加工速度,如知覺速度、運算效率;另一方面,通過認知速度減慢的中介間接地影響非速度認知,如記憶、推理、知識等一般認知能力。
    (二)教育因素對認知老化過程的影響
    教育因素在認知老化進程中發揮延緩老化的作用。教育因素髮揮作用的途徑也分爲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個方面,與年齡因素同樣,它也直接影響認知加工速度,也通過認知速度變化的中介間接地影響非速度加工的一般認知能力。此外,教育因素還能夠直接地影響非速度信息加工的一般認知能力。
    (三)從不同認知過程看年齡和教育因素的作用
    從認知能力的角度來說,認知加工速度的老化過程可以直接地接受年齡和教育的雙重作用,而非速度認知能力的老化過程除了通過速度減慢的中介作用間接地接受年齡和教育的影響外,還直接受教育因素的影響。
    爲了延緩和改善認知老化過程,應該積極地倡導和實施老年教育及認知訓練。
三、老年期認識活動的退行性變化
    大量的研究表明,認識活動的退行性變化是老年期的心理髮展總趨勢的另一特徵,但
不同的心理機能老化的速率也不一樣。
    (一)感知覺退行性變化明顯
    感知覺是個體心理髮展最早,而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機能,衰退的主要表現是感覺閾限升高,即感受性下降。一般而言,這種下降趨勢是逐漸進行,緩慢變化的。在各種感覺中,老化最明顯的,是對人的認識活動作用最大的視覺和聽覺,覺、痛覺等其他感覺。
    1.視覺退化,其次是味,由於視覺器官功能下降,眼睛晶狀體彈性變小,視調節能力下降,老年視力明顯降低。“老花眼”是最明顯的視力減退症狀。導致老年人視力減退病變的原因還有白內障、黃斑病和青光眼。據我國的一項調查統計,‘這三種病分別佔被調查人數的38.5%、32.5%和1.4%。據廣東省對10多萬人的調查結果,61歲以上老年人法定盲者(視力在0.05以下)佔法定盲人的72.97%(自林崇德,2000)。
    研究也表明,老年人的視知覺能力、視覺注意能力都在減退,對視覺信息的加工速度下降得尤爲明顯。
    爲了使老年人儘快地適應視覺的退行性變化,應設法充分發揮老年人的視覺經驗,充分利用多種感官獲取信息。同時要爲老年人創造條件,.如使視覺信息簡單清晰、對比度大等,以方便老年人的生活,彌補視覺功能衰退的不足。

2.聽力下降
老年人聽力下降者衆多,研究指出,一般而言,人的年齡超過刃歲,聽力就有所下降,50--59歲被視爲中國人聽力老化的轉折期。言語聽覺理解力,在20歲以後就隨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70歲以後下降得尤爲明顯。因此對老年人講話要吐字清楚、速度放慢、突出關鍵部分,必要時要重複幾遍。
    3.味覺、嗅覺、皮膚覺逐漸遲鈍

    一過刃歲,人的味覺刺激閾便增大,味覺多樣性隨年齡增長而減退;60歲以後嗅覺辨別能力減退明顯,70歲嗅覺急劇衰退。對其他感覺研究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60歲以後各種感覺都有明顯下降。
    (二)老年期記憶隨年齡增長而減退
    老年人記憶變化的總趨勢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的,但是記憶衰退的速度和程度也因記憶過程和個體因素的不同而存在着差異。研究資料表明,成人記憶從50歲開始有明顯減退,70歲以後減退更顯著,過了80歲,記憶減退尤其迅速。
    老年人記憶衰退主要表現在長時記憶能力減退、回憶和再認能力的減退等方面。
    1.老年人長時記憶能力的減退
    長時記憶保持時間較長,儲存的信息要經過加工組織,其特點是依靠語義進行儲存。記憶活動的年齡差異主要表現在長時記憶方面。對記憶材料的加工可以是知覺的加工,也可以是理解性的加工。在長時記憶的組織加工方面老年人記憶衰退的主要表現是:對材料的加工缺乏主動性;組織加工的效率降低。
    再認和回憶是記憶的基本過程,這兩個過程也是衡量記憶能力的主要標誌。  ·
    2.老年期再認能力減退   
    我國研究者研究了從幼兒到老年不同年齡階段人們對抽象程度不同的材料進行再認的能力。
圖3—9說明再認能力發展的一般趨勢是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在小學末期或初中階段達
到高峯,進入成年以後開始減退,到老年期再認能力明顯下降,乃至低於包括幼兒階段在內的各年齡組。


3
.老年期回憶能力明顯減退
    老年人的再認與回憶都有老化,但是與再認相比較,回憶能力下降顯著,老年記憶的減退主要表現在回憶能力的減退;老年人識記“姓氏”·最難,70--79歲組記憶姓氏的平均成績只有20歲組的30%,可見這方面的記憶是老年的一個敏感問題;老年人的編碼儲存過程和提取過程都有相應的障礙,其記憶障礙可能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主要的還是在於提取困難,較少由於編碼儲存的障礙;成人所使用的記憶方法主要有意義聯繫法、分類法、聯繫實際法、想象法等,而老年人則逐漸減少使用識記策略。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許淑蓮等研究了20歲至90歲成人的數項記憶能力的發展變化。研究結果進一步地說明了老年記憶的一些特點:70歲是老年人記憶減退的關鍵點,70歲以後多數人的記憶減退顯著。
    4.老年記憶衰退的延緩和彌補
    影響老年記憶的因素除了年老之外,還有健康、精神狀態及腦力鍛鍊和記憶鍛鍊等。爲了延緩和彌補老年人的記憶減退,應該注意如下幾點:
    (1)抓緊時機,加強記憶鍛鍊,對剛剛記憶的事物抓緊運用默讀、組織等方式重複記憶。
    (2)主動利用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果。
    (3)注意提示備忘,生活有序,爲記憶信息的提取提供線索和條件。
四、關子老年期的智力減退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研究老年智力,也得出對老年人智力減退現象的不同見解。綜合多方研究,應該認爲,老年人的智力有所衰退,但是又並非全面衰退。
    1.老年期智力水平有所衰退
    早期的研究者應用測驗去研究人的智力發展規律,發現在20歲以前是智力迅速發展的上升期,20左右是智力的高峯期,成人以後開始下降,到老年期,隨着年齡增長而衰退。卡普朗(Kaplan)綜合三項有名的研究成果,整理並繪製成如圖3—10的智力發展變化與年齡關係的曲線圖(根據測驗得分進行比較)。 2.老年智力變化的不平衡性
有些學者從智力結構的角度研究人的智力的發展變化,得出不同智力成分隨年齡而變化的軌跡並不相同。卡特爾(Cattell,1967)把智力的構成區分爲流體智力(FluidIntelli-gence)和晶體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兩大類。流體智力是隨神經系統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覺速度、機械記憶、識別圖形關係等都不怎麼受教育與文化的影響。晶體智力是指通過掌握社會文化經驗而獲得的智力,·如詞彙概念、言語理解、常識等以記憶儲存的信息爲基礎的能力。在青少年以前兩種智力都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在成人階段,流體智力呈緩慢下降的趨勢,而晶體智力則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並隨經驗和知識的積累而呈上升趨勢,到老年期亦然。
五、老年人人格方面的變化情況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調查研究,發現老年人的人格隨着年齡的增長會發生多方面的改變,與此同時也有些研究發現老年人的基本人格仍然具有其持續穩定的特點。
  1.老年人人格的變化
  老年人人格總體改變的大體趨向如下所述:
  (1)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主要表現在身體健康和經濟保障兩個方面。到了老年,身體各系統和器官逐漸發生器質性和機能性變化,經常發生各種疾病,所以他們擔心自己的健康,對身體功能很敏感(據調查這類人數佔半數或以上_)。對經濟保障的擔憂,主要表現在老年人對生活保障和疾病的醫療和護理保障的擔憂。
   
    (2)老年孤獨感
老年人的孤獨感較爲普遍,且來自各個方面。由權勢失落而誘發的孤獨,主要發生於離退休的領導人員;羣衆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是多數離退休者對退休生活的不適應所致;最普遍的是老年人在家庭關係中的失落感,老年人渴望並追求天倫之樂,良好的家庭關係是他們的精神寄託。如果子女由於種種原因,忽略了或忽視了對他們關心,很少與他們溝通,家庭中的老者就會深深地體驗着孤獨和苦楚。
    (3)適應性差
老年人不容易適應新環境和新情境,他們對周圍環境的態度和方式逐漸趨於被動,依戀已有的習慣,較少主動地體驗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學習新東西也有困難。對意外事件的應變性也較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減退
老年人傾向拘泥於刻板行爲。有的研究發現,人到53歲以後刻板性就逐漸增強,此後各年齡組均呈顯著差異。老年人在解決問題時爲了求得謹慎使決斷速度減慢。他們注重準確性,擔心閃失,寧願犧牲速度也要少犯錯誤。
    (5)趨於保守
老年人經驗豐富,也注重自己的經驗,並希望子女接受自己的經驗方式。對由此而引發的矛盾不易理解,從而喋喋不休,愛發牢騷。
    (6)回憶往事
老年人的心理世界逐漸表現出由主動向被動,由朝向外部世界轉爲朝向內部世界。因此很容易回憶往事,遇事情也容易聯想到往事。越是高齡,這種回憶往事的趨勢越明顯。
    據調查,60歲以上老年人有三分之二意識到自己的人格發生了變化。
    2.老年人人格基本特徵的穩定性
    老年人人格的某些方面發生變化實屬事實,但同時也要看到人格的基本特徵始終有穩定性。美國和德國的學者們都曾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羣,特別是老年人羣進行過長達10年左右的縱向跟蹤研究,結果發現:神經質(焦慮、敵意、衝動性等)、外向性(依戀、交際、活動等),和體驗與接受的個性(審美、情感體驗、價值觀接受等)三個維度上的主要表現基本上都具有持續穩定性(其中只有體驗和接受方面的穩定性較低);還有,活動性、反應能力、控制力和情緒這些較容易變化的人格特徵,也表現出基本穩定的傾向。這說明 六、老年人的心理衛生
    老年人的心理衛生與老年期的心理問題、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狀態和精神障礙,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等具有密切的關係。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