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4)

時間: 2012-09-20

 強調早期治療、長期治療、綜合治療和治療措施個體化。結合病情及患者的生理狀況、生活條件、生活習慣、工作情況等,製作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病因治療手段。

(一) 治療目標

  使血糖達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糾正代謝紊亂,消除糖尿病症狀,防止或延緩併發症,維持良好健康和勞動(學習)能力,保障兒童生長髮育、延長壽命,減少病死率。

(二) 控制標準

  糖尿病控制目標(亞洲—太平洋地區 2型 1999年)

滿意

一般

空腹血糖

4.4—6.2

<7.0

>7.0

餐後2小時血糖

4.4—7.8

<10.0

>10.0

總膽固醇

<4.5

≥4.5

≥6.0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1.1

0.9—1.1

<0.9

甘油三脂

<1.5

<2.2

≥2.2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2.5

2.5—4.4

≥4.5

血壓

<130/80

130/80—160/95

≥160/95

體重指數

<25

<27

≥27

(三)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

  糖尿病知識教育是保證糖尿病患者能得到合理、有效治療的基本措施之一。目的是使患者對本病有正確的認識,理解長期堅持治療的重要意義,建立規律的生活制度,掌握飲食治療的具體措施和體育鍛煉的具體要求,注意個人衛生,預防各種感染,學會尿糖、血糖監測方法及不良反應的觀察,掌握使用降血糖藥物的注意事項,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長期堅持合理治療。

  2、飲食治療

  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應長期嚴格堅持。對1型糖尿病應給予足夠熱量的平衡飲食,配合胰島素治療有利於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的發生。對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或超重患者,飲食治療有利於減輕體重,改善高血糖、高血脂代謝紊亂和高血壓,並可能減少降糖藥的劑量。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 制定每日所需總熱量:根據患者性別、年齡、身高查表得出理想體重,或根據身高估計理想體重。公式爲: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女性根據所得結果再減2—3公斤)。

  然後根據理想體重和工作性質,參照患者生活習慣、生理狀況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體重需給予熱量爲:休息狀況105—125.5kJ(25—30kcal),輕體力勞動125.5—146kJ(30—35kcal),中度體力勞動者146—167kJ(35—40kcal),重體力勞動167kJ(40kcal)以上。兒童、孕婦、乳母、營養不良及消瘦、伴有消耗性疾病者總熱量適當增加10—20%,肥胖者酌減。

(2) 三大產熱物質的比率:

  碳水化合物(糖):約佔總熱量的50—60%,提倡用粗製米、面和一定量的雜糧。

  蛋白質:成人每日0.8—1.2克/公斤(取中間數1公斤1克),約佔總熱量的15—20%,兒童、孕婦、乳母、營養不良及消耗性疾病者可增加至1.5—2.0克/公斤,伴有糖尿病腎病腎功能正常者應限制在0.8克/公斤,尿素氮升高者應限制在0.6克/公斤。

  脂肪:每日0.6—1.0克/公斤,約佔總量的25—30%,肥胖、高脂血症、合併冠心病者適當減少,飽和脂肪、多價不飽和脂肪和單價不飽和脂肪的比例宜爲1∶1∶1,膽固醇攝入量每日宜在300毫克以下。

(3) 合理分配:根據計算出的總熱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組成,換算出具體食物重量,並制定食譜。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分配三餐爲1/5、2/5、2/5或1/3、1/3、1/3,也可分爲四餐:1/7、2/7、2/7、2/7。

  上述方法僅爲初步估算的飲食原則,需在治療過程中評估,並作必要調整。另外,提倡增加膳食纖維,減少鈉鹽攝入,忌用各種食糖及含糖的副食。

  3、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作爲糖尿病的一種輔助治療,尤其對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謝紊亂,減輕體重。運動應根據年齡、性別、體力、有無併發症或伴發疾病等不同情況,選擇運動種類和安排運動量,並長期堅持。

  1型糖尿病宜在餐後進行運動,運動量不宜過大,持續時間不宜過長,以避免發生低血糖現象。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時,不宜參加運動,以免產生酮症。

  4、口服降糖藥物治療

(1) 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促泌劑包括磺脲類和非磺脲類兩大類。

                                    常用胰島素促泌劑

名稱

mg/片

常用劑量

(mg/天)

劑量範圍

(mg/天)

每日給藥次數

半衰期

(小時)

作用時間

(小時|)

甲磺丁脲

1500

500—3000

2—3

4—8

6—12

格列本脲

2.5

2.5—10

1.25—15

1—2

10—16

16—24

格列吡嗪

2.5,5

5—20

2.5—30

1—3

3—6

12—24

格列齊特

40,80

80—160

40—240

1—2

12——24

格列喹酮

60—120

30—180

1—3

12—24

格列美脲

1,2,3

1—6

1—8

瑞格列奈

0.5,1,2

1.5—8

1.5—16

3—4

1.5

那格列奈

30,60

180—360

180—540

3—4

1.1—1.3

  ①   磺脲類(SUs)

  代表藥有甲磺丁脲和第二代磺脲類口服降糖藥格列系列。這類藥是通過刺激胰島B細胞釋放胰島素而產生降糖作用。目前研究也發現磺脲類有胰外降糖作用,如增加周圍組織中胰島素和胰島素受體的親和力,抑制肝糖原異生,減少肝糖輸出,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但這些作用都比較弱。

  磺脲類適應症爲:

  A、2型糖尿病經飲食和運動治療不能良好控制病情;

  B、已用胰島素者,用量在每日20—30U以下;

  C、對胰島素有抗藥性或不敏感,胰島素每日用量雖超過30U,亦可試加用磺脲類藥。因增加胰島素分泌使患者體重增加,故不作爲肥胖病人的首選降糖藥。

  磺脲類不適於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合併嚴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進行大手術、嚴重創傷、伴有肝功能不全、合併妊娠等情況。

  磺脲類藥物治療應從小計量開始,餐前半小時口服。根據血糖結果每數日調整一次,直至血糖達到需控制的狀況。必須注意,許多治療糖尿病的中成藥裏含有磺尿類成分,如消渴丸、唐威膠囊中含有格列本脲成分,使用這些中成藥時應遵照磺脲類使用原則。

  磺脲類最主要的副作用爲低血糖。其他臨牀常見副作用有過敏反應、白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胃腸道反應、肝細胞損害等。

  ②   非磺脲類胰島素促泌劑:

  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是近年來用於臨牀的新葯,以降低餐後血糖爲主,又稱餐時血糖調節劑。餐時血糖調節劑和磺脲類相似,也是通過刺激胰島B細胞釋放胰島素而產生降糖作用。與磺脲類相比,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起效快,作用時間短,可以恢復餐後早期胰島素分泌,低血糖發生率低。此類藥物爲餐前口服,服藥更方便。餐時血糖調節劑的主要副作用爲低血糖,多發生在餐後3—4小時。餐時血糖調節劑一般不與磺脲類聯合使用。此類藥物不適用於1型糖尿病患者。

(2) 雙胍類:

此類藥物主要通過促進肌肉等外周組織攝取葡萄糖,加速無氧糖酵解,抑制糖原異生、抑制肝糖輸出而達到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另外雙胍類有輕度降低體重作用,不影響血漿胰島素水平,對血糖正常者無降糖作用。

目前臨牀使用的雙胍類藥物有兩種,即二甲雙胍(甲福明)和苯乙雙胍(降糖靈)。

雙胍類藥物是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選藥物,可以和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等聯合使用,1型糖尿病在使用胰島素的情況下如血糖波動較大可以聯合使用雙胍類藥物。

其主要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和乳酸性酸中毒,偶有過敏反應。在有肝腎功能不全或缺氧性疾病時禁止使用雙胍類藥物。此類藥物副作用明顯,許多國家已禁止使用,國內也趨於淘汰。

(3) a糖苷酶抑制劑:

此類藥物口服後抑制小腸黏膜上皮細胞表面的a糖苷酶,使寡糖分解爲葡萄糖的速度顯著減慢,從而延緩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後葡萄糖。a糖苷酶抑制劑適用於2型糖尿病經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不達標者,可與其他降糖藥聯合使用。

常用的藥物有阿卡波糖和優格列波糖。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有胃腸道功能障礙者忌用,肝功能不正常者慎用,不宜用於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4) 噻唑烷二酮(TZDs):又稱格列酮類藥物,主要通過增強脂肪、肝臟和骨骼肌等靶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適用於2型糖尿病患者,可與其他降糖藥聯合使用,早期使用有延緩胰島素B細胞功能衰竭的作用。

目前臨牀上使用的格列酮類藥物有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此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有浮腫和貧血,一般發生較輕。

5   胰島素治療

(1) 適應症:

a   1型糖尿病,一旦診斷成立就必須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

b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者;

c     伴有嚴重感染、創傷、較大手術的圍手術期;

d    合併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

e    伴有肝腎功能不全;

f    妊娠、分娩和哺乳期;

g    2型糖尿病經口服藥物治療不達標者;

h    消瘦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

(2) 製劑類型:按作用時間可分爲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和長效胰島素三類。幾種製劑的作用時間見下表。

胰島素製劑及作用時間表

製劑

作用類型

給藥途徑

開始作用時間(小時)

最強作用時間(小時)

持續作用時間(小時)

普通(正規)胰島素(RI)

速效(短效)

皮下、肌肉、靜脈

0.5—1

1—4

6—8

中興魚精蛋白鋅胰島素(NPH)

中效

皮下

1—2

6—12

18—24

魚精蛋白鋅胰島素(PZI)

長效

皮下

3—8

14—24

28—36

胰島素宜低溫冷藏,不能冰凍保存過高溫及劇烈晃動。胰島素的製劑類型、種類、注射技術、注射部位、胰島素抗體、病人反應性的差異等均可影響其起效時間、作用強度和維持時間。

(3) 胰島素反應:

①   低血糖反應:常見於胰島素過量、注射胰島素後未按時進餐或進食太少、體力活動增加及病情不穩定等。患者表現爲飢餓感明顯、頭暈、心悸、軟弱、出汗、面色蒼白、顫抖、煩躁不安、語無倫次、行爲異常等。嚴重時可出現昏迷,甚至死亡。低血糖後由於交感神經興奮和各種升糖激素增多可以出現反應性高血糖。如低血糖發生於深夜或黎明前則不易被察覺,而表現爲清晨高血糖,易造成治療錯誤。

②   過敏反應:如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紫癜等,過敏性休克少見。輕者可採用抗組織胺藥物治療,重者須換用高純度或人胰島素製劑或改用口服降糖藥,必須胰島素治療者可採取脫敏療法。

③   胰島素性水腫:與胰島素促進腎小管回吸收鈉有關。在糖尿病控制4—6天發生水腫,多可自行緩解。

④   屈光不正:胰島素治療後可出現一過性視力模糊,雙眼遠視,可能是晶狀體和眼組織液滲透壓改變的結果。

⑤   局部反應:部分病人注射部位皮膚紅腫、發熱、疼痛及皮下結節,改變注射部位可自行消失。經常更換注射部位或使用高純度胰島素可以減輕這些現象。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