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胃癌手術要慎重

時間: 2013-10-29

中醫理論認爲,在各種重大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保護患者的免疫力不受侵害是治病的關鍵。中晚期胃癌患者不適合做手術治療,是因其剖腹探查成功者不多,而失敗者卻甚多。手術不成或勉強手術,不但傷害人體元氣,而且對患者預後十分不利。至於胃癌患者做全胃切除術更加要慎之又慎,這是一種很少進行的手術,切除全胃並進行食管與空腸吻合,封閉十二指腸切斷端,這樣的患者若不補充維生素B12,常常會產生貧血。全胃切除後的患者,胃和十二指腸的功能就完全喪失了,患者的機體免疫力不但受損降低,而且會引發機體出現一系列的不良症狀。

第一節胃癌概況

全球每年新發胃癌100餘萬例,我國佔40%以上,死亡約80萬,我國佔35%。我國是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兩倍多。近幾年資料顯示,我國前十位的癌症中,胃癌發病率爲第二位,死亡率爲第三位;胃癌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男女比例約爲2:1;農村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比城市高;發病年齡以41-60歲之間多見,佔60%以上,40歲以下約佔25%;目前,胃癌的發生已逐年呈現年輕化趨勢。

在我國,胃癌的高發區依次爲西北、東北、華東、華北,中南及西南最低。在國外,胃癌的集中高發地區有日本、智利、芬蘭、冰島等,美國、歐洲大陸、澳大利亞等爲低發區。

胃癌的預後與病期早晚、診治手段等密切相關,早期胃癌經正確的治療後,90 %以上的患者能生存5年以上或治癒,而晚期胃癌患者經治療後5年生存率極低。因此,早發現是改善療效、提高生存率的關鍵。但很多胃癌患者在確診時爲早期者僅佔10%以下,因爲我國患者多因不適才就診,而胃癌患者大多數到了中晚期纔有明顯的症狀。

對胃癌高危人羣定期做胃鏡檢查,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有效手段。

第二節胃癌的病因和發病機理

胃癌的病因雖然尚未明確,但經過多年的臨牀總結,目前發現與多種因素有關。

一、和生活環境有關。在胃癌高發地區的土壤中,有機物和微量元素(如鎳、硒、鈷等)的含量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二、和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有關。食物受加工、儲藏、烹飪的影響,可含有致癌物質。如發黴的食物含有黃麴黴素,鹽醃食物可促進亞硝酸鹽及二級胺轉變爲亞硝胺類化合物,熏製和高熱煎炸的食品含有較高的多環烴類物質,而所有的這些化學物質都具有較高的致癌性。長期酗酒也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酒精可使粘膜細胞發生改變而致癌變。吸菸也是胃癌很強的危險因素,青少年時期開始吸菸者危險性最大。

三、和遺傳等先天因素有關。胃癌患者近親的胃癌發病率高出正常人4倍。

四、和一些慢性病得不到有效控制有關。

1、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胃癌往往同時伴有萎縮性胃炎,其發生率在50%以上,而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可達10%。

2、胃息肉。胃息肉一般可分爲增生性息肉和息肉樣腺瘤兩大類,後者可發展爲胃腺瘤。一般認爲當單體息肉直徑超過2cm時,其惡變率較高。

3、腸上皮化生。胃粘膜腸化生病變的分佈或嚴重程度有自幽門至賁門和自胃小彎至胃大彎逐漸減少或減輕的趨勢。這種分佈方式和病變程度與胃癌的相吻合。由於胃粘膜發生腸上皮化生,就使其具有了吸收脂類的功能。已知的不少致癌物質都是脂溶性的,它們能被腸化生上皮吸收。由於腸化生上皮的酶系統不夠完善,被吸收的物質不易被快速運走,而胃粘膜的解毒功能也差,因此有可能吸收過量而誘發癌變。

4、胃潰瘍。有關胃潰瘍癌變率高低的問題,一直在學界裏爭論較多,而意見也不能統一。隨着纖維胃鏡的廣泛應用,已確認胃潰瘍癌變一般發生於潰瘍的周圍粘膜,這些部位的粘膜在潰瘍活動時發生糜爛,在反覆破壞和再生的慢性刺激下發生癌變。近年來,不少醫學工作者對用內科方法治療的胃潰瘍患者進行10-20年的隨訪,結果表明其胃癌的發生率並不比一般人羣的預期發生率高。

5、殘胃。殘胃癌一般發生於吻合口的胃側,不向小腸擴展。其發生的原因一般認爲與腸液或膽汁返流引起的“返流性胃炎”有關。一般認爲殘胃癌多發生於第一次手術後的10-20年內,其發生率據各種報道差異較大。

五、和長期的不良情緒有關。長期心理狀態不佳,如憂愁、悲傷、孤獨、抑鬱、自卑、負罪感、精神緊張、愛生氣等,其患胃癌的危險性明顯升高。

六、和從事某些特殊職業有關。如因工作性質需要長期暴露於硫酸塵霧、鉛、石棉、除草劑者以及金屬行業的工人,患胃癌風險明顯升高。

胃癌的癌變過程很漫長,可達數十年,其發展的路線常爲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局部癌竈經過不斷的發展,可直接侵潤性生長到鄰近組織和器官上,而不斷流經癌竈內部的淋巴液和血液會將癌細胞帶到機體各個部位的淋巴結或全身各組織器官導致癌細胞廣泛轉移。局部癌竈瘋狂生長突破胃漿膜後散落到腹腔內,種植在腹腔各部位。隨着體內各處癌細胞瘋狂無控制地生長、不斷搶奪了正常細胞的營養物質,最終使正常組織器官因營養極度不良而功能衰竭。

第三節胃癌的病理學

胃癌可發生於胃的任何部位,臨牀研究表明,以幽門區最多見,賁門區、胃體區以及兩個以上部位的廣泛區則相差不大。通過肉眼觀察,根據胃癌的形態、生長方式和生長速度等通常分爲四個類型。

一、表淺型。指癌變侷限於粘膜或粘膜下層的單發或多發胃癌,此型胃癌在國內被稱爲表淺型胃癌,而根據其病理形態各異又分成三個亞型。

1、隆起型。此型不多見,主要是癌腫從胃粘膜面呈不規則隆起,有時呈息肉狀,邊界比較清楚,表面呈結節狀,一般的直徑在2cm以上。

2、平坦型。病變較平坦,常爲斑塊或糜爛,沒有明顯的色澤變化,邊界常不清楚。

3、凹陷型。此型較多見,病變有明顯的淺凹陷,表面常有出血和覆蓋污穢滲出物。

在臨牀上以上的三個亞型常同時合併存在。

二、息肉型。腫塊向胃粘膜表面生長,呈息肉狀、結節狀或蕈狀突入胃腔,邊界較清楚,表面粗糙,常有潰瘍形成或繼發感染。此型病變較侷限,生長緩慢,向深層侵潤的傾向不大,轉移較晚。

三、潰瘍型。此型病變邊緣不規則隆起呈堤岸狀,質硬,底部凹凸不平,潰瘍直徑一般大於2.5cm。癌腫的生長特性主要向深部浸潤,早期即可侵入漿膜層,發生出血和穿孔較多,並可廣泛浸入胃壁淋巴管。

四、浸潤型。此型腫瘤的惡性程度高,在早期即可發生轉移。其生長特點是沿胃壁各層組織的間隙向四周浸潤,病變呈侷限性或瀰漫性,與周圍的正常組織無明顯邊界。

胃癌按照組織學分類可以分成四個主要類型。

一、腺癌。此型最多見,癌細胞分化較高,惡性程度低,轉移較晚。腺癌在肉眼觀察上常爲腫塊型或潰瘍型。

二、粘液癌。癌細胞多呈圓形,,胞漿內和細胞外有大量的粘液分泌。根據癌間質內結締組織的多少,可分爲粘液結締性腺癌和粘液細胞性腺癌,後者的癌細胞呈瀰漫分佈,更易廣泛浸潤。

三、低分化癌。此型癌細胞形狀不規則,胞漿少,胞核異型性顯著,細胞多排列成小巢或小條索狀,無腺樣結構。此型的惡性程度較高。

四、未分化癌。此型癌細胞呈圓形,體積小,胞漿少,核深染,細胞瀰漫分佈。此型常易與肉瘤混淆。

第四節胃癌的轉移

胃癌的擴散以淋巴轉移爲主,其次爲直接浸潤蔓延,晚期可發生血行轉移和種植轉移。

一、直接蔓延。癌腫突破胃漿膜層後,可向腹腔內鄰近器官和組織直接浸潤和蔓延。如橫結腸繫膜、胰腺、腹膜、大網膜等

二、淋巴轉移。當癌組織侵入粘膜下層後,就可在粘膜下淋巴網擴展,因此淋巴轉移是胃癌轉移的主要途徑。胃癌一般先轉移到局部淋巴結,然後由淺至深,發生深組淋巴結轉移。由於胃的各淋巴管吻合支豐富,一處癌腫也可累及各組淋巴結。部分胃癌可直接轉移至遠處淋巴結,常見轉移途徑有經胸導管轉移到左鎖骨上淋巴結和通過肝圓韌帶淋巴管轉移到臍周圍。

三、血行轉移。常經門靜脈轉移至肝臟,其次可以轉移至肺、骨、腎及腦,血行轉移多發生在晚期。

四、種植轉移。當癌腫侵犯胃漿膜面,可出現脫落至腹腔而發生種植轉移,形成多個轉移的腫瘤結節,有廣泛腹膜轉移時可有腹水。

第五節胃癌常見的臨牀表現

一、早期胃癌患者大多數可毫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的症狀,如上腹部輕度不適或隱痛等是最常見的初發症狀,與消化性潰瘍或慢性胃炎等症狀相似。

二、進展期胃癌的臨牀表現症狀與癌腫的病期、大小、部位和大體形態有關。

1、上腹部疼痛是胃癌最常見和出現較早的症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症狀,這些表現常被以爲是胃炎、潰瘍病等。在獲得相應的治療後,這些症狀也可暫時緩解,因此容易被忽視。但隨着病情的發展,上腹部疼痛加劇而且不容易緩解,開始呈持續性或失去節律性等胃癌的典型症狀。腫瘤穿孔可出現胃穿孔般的劇烈腹痛,如伴有向腰背部放射痛則常是胰腺受侵的晚期症狀。

2、噁心、嘔吐常爲胃癌進展期的較早症狀,腫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亂導致食後飽脹及輕度噁心感。當癌腫位於賁門位置時,可感到進食不通暢,隨着病情發展則會出現吞嚥困難及食物反流。癌腫位於幽門位置時會導致梗阻,患者可嘔吐出宿食和胃液。

3、食慾減退,消瘦、乏力。這是常見而又不特異的胃癌症狀。據統計約有40%-60%的胃癌患者有以上症狀。

4、消化道出血。此症狀也可出現於胃癌早期,常爲癌腫破潰或侵蝕血管所致。小量出血時可有大便潛血陽性,出血量大時,可有嘔血及黑便。

三、晚期胃癌及死亡前的臨牀表現。

1、常有明顯消瘦、貧血、乏力、食慾不振、精神萎糜等惡液質症狀。

2、有大量嘔血、黑便、胃穿孔、胃梗阻致噁心嘔吐或吞嚥困難等。

3、有癌細胞轉移的淋巴結塊壓迫大血管致肢體水腫、心包積液;胸腔和腹腔轉移致大量的胸水和腹水。

4、因肝臟轉移導致的癌栓堵塞而引起的黃疸、肝腫大。

5、腹部包塊或左鎖骨上可觸及較多較大的質硬不活動的轉移淋巴結。

6、因廣泛轉移累及多臟器正常組織受壓喪失功能、大量癌細胞生長搶奪機體營養致正常組織器官出現難以逆轉的惡性營養不良,最終致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第六節胃癌的西醫治療

一、手術治療。至目前爲止,治療早期胃癌的最有效辦法還是做根治性手術治療,單純的化療和放療,對胃癌的效果均不令人滿意。然而,大多數的癌症患者在確診時已經到了中晚期,對於這些胃癌患者來說,手術作爲一種局部治療手段,其最終效果並不理想。這些患者的手術成功率不高,主要原因有病期較晚,有遠處轉移或廣泛浸潤累及重要臟器,以致無法徹底通過手術清除病變;其次是手術不能切除已經存在的亞臨牀轉移竈;另外,手術操作本身也有促使腫瘤細胞擴散轉移的可能。

在西醫治療胃癌的手術方法中,本人除贊成早期手術外,對其他的一些手術治療方法都持保留意見。因此,在這裏對其他手術方法就不再介紹了。

二、化學治療。在治療胃癌的藥物中,化療藥物除作爲手術的輔助治療手段外,僅用於晚期或者術後復發病人的姑息性治療。目前一般認爲胃癌的的化療藥物首選5—氟尿嘧啶和絲裂黴素,亞硝脲類和喜樹鹼對胃癌也有一定的療效。但多藥聯合化療常比單藥療效好,且可降低人體對某種特定藥物產生耐藥性的可能。由於化療藥不能識別癌細胞,只非特異地殺傷增殖迅速的細胞。因此,骨髓細胞、消化道粘膜、毛髮等增殖較快的正常細胞也可被殺傷,導致骨髓抑制、嘔吐、腹瀉、脫髮等副作用。大多研究表明,對復發轉移的晚期胃癌,各種化療方案的總生存期不超過一年,療效無明顯突破。

三、放射性治療。雖然放射線更易損傷癌細胞,但也損傷正常細胞,造成局部或全身放射反應。胃癌放療導致的不良急性反應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乏力、體重減輕、粘膜損傷、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胃酸等症狀。晚期併發症包括脊髓、肝臟、腎及胃的放射性損傷、少數患者還可能會發生胃穿孔,但隨放療設備和技術的不斷提高,損傷範圍和程度逐步在縮小。

由於胃腺癌對放射線敏感性低,單獨放療效果不佳,因此放療在胃癌的治療中主要起輔助作用。放療分術前、術中、術後、姑息性等四種。有報道稱術前放療可使手術切除率提高約2%,使中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提高約2%。

第七節胃癌的中醫治療。

胃癌是現代醫學中的一個病名。古代中醫文獻裏並沒有胃癌的稱謂,不過對其卻早有認識。《黃帝內經》中提到的“食痹”,指食後不能消化,悶痛氣逆,必吐出乃止。這是和胃癌症狀相似的較早記載。另外,還有“胃脘痛”、“心痛痞滿”、“膈中”等,都是對胃癌相關症狀的描述,“伏粱”、“心腹積”也是那個時期對這一類病證的稱謂。《難經》提出“脾積”、“痞氣”等病名。東漢末年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首次出現“胃反”稱謂,從此胃反一詞廣爲後世醫家所援引。至晉、隋、唐時期有“癥堅”、“結積”、“腹中積”、“胃反”、“反胃”、“脾積”等稱謂。至宋代的《衛濟寶書》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中首先有了“癌”字的記載。《仁齋直指附遺方論》日:“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裏”。宋代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症方論》一書中提到“積心痛”一詞,該書又把“反胃”稱爲“食嘔”。明清時期的醫家繼續沿用前人的稱謂。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