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敷貼療法[網摘]

時間: 2013-10-09
癌症的敷貼療法 敷貼療法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治病方法,多采用民間易得的動、植物等,經過處理後,敷貼於人體體表某部位而達到治療目的。敷貼療法,具有簡便、安全、效驗等特點,老幼患者均可使用。
應用藥物外敷治療疾病,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禮"天官》中.就記載有運用外敷藥物治療瘡瘍的方法。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更多數貼療法的記載,其中的吳榮英貼足心治療口舌生瘡,至今仍在沿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把外敷藥物和經絡腑穴的特殊功能結合起來的治法,如《普濟方》記載有以生附子末、蔥涎研磨拌和如泥糊,貼涌泉災治療鼻淵腦瀉的方法。清代外治宗師吳師機撰寫的外治專著《理潤駢文》,廣泛蒐集整理前人的外治經驗,收外治法近百種,載外治方1500餘首,其中外敷藥方200首,遍涉內、外、婦、兒、五官、傷科等多種病證,並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統治百病”’“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觀點。藥物敷貼療法對醫治瘡、瘍、癰、腫一類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在醫學日益發達的當今時代,敷貼療法仍能發揮其獨特的醫療保健作用,近年來的臨牀研究資料表明,藥物外敷療法是治療癌瘤的一項有效手段。
(一)效貼療法的作用機理
(1)藥物外敷療法和中醫其他自然療法一樣,以中醫整體現和辨證論淪爲指導思想,正如醫學家吳師機所認爲的,病多從外而入,故醫亦應有外治之法。採用民間易得的動、植物類等藥、食物作外敷,實際上是內服療法應用範圍的擴大,“可與內治並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
(2)敷貼療法的作用機理是依據中醫經絡學說,辨證配穴,靈活施術,使有防治功效的藥、食物通過皮膚廢理、毛孔、穴位、經脈而起作用,達到以膚固表,以表託毒,以經通髒,以穴祛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由於經絡具有“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裏,貫穿上下”的作用,所以不僅能治療局部病證,而且還能達到治療內臟及全身性疾病,調整並提高機體生理功能的目的。
(3)敷貼療法在部分癌瘤患者,其治療保健價值尤爲明顯和突出。癌症患者多因病痛纏身,精神萎靡,食慾減退或低下,特別是晚期癌症患者,有的甚至已難進食,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患者難以堅持服食藥膳,以及中藥湯劑等,此時若採用敷貼療法,將具防治癌症功效的藥食兼使類動、植物等妙品,炮製研粉後外敷患者的病竈經穴體表之處,可由表及裏而達臟腑,治療相關癌症,祛除病邪,克癌制勝,獲得康復的較好效果,或使臨牀症狀得以改善,配合其他中西醫結合療法,以使患者能夠痊癒。
(4)我國古代醫學家認爲有些病證在皮膚筋骨之間,用育散敷貼之,更有其藥效快捷的優點。實際上,對有些癌症患者來說,敷貼療法不僅可以攻毒克痛,而且可以根據病情變化,結合臨牀辨證施治,更能達到扶正祛邪.消腫去痛的效果。
(二)敷貼療法的分類與方法
1.敷貼的分類
敷貼一般可分爲散劑、膏劑、餅劑、丸劑和糊劑等類型。無論哪種類型,外敷藥物都是依靠皮膚(皮部)深入經絡,進而達到內臟,起到協調人體,扶正祛邪,從而調整臟腑功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癌症防治中,運用敷貼療法時以散劑、膏劑和糊劑爲多,分別簡述如下:
(1)散劑製法:將配方中的某些藥食物按要求進行炮製,然後混合加工研成細末,酌量調勻。在用白開水或白酒、油料調拌時,應根據患者症狀及皮膚於溼燥潤等實際情況,分別將敷藥料調拌爲稀溼狀、粘稠狀等.
(2)膏劑製法:一般將配方中的藥料先用香油浸漬一段時間.然後放入鍋中.加植物油(香油或菜油等)用小火緩慢熬煉,待藥料焦黃,過濾去藥渣,將濾汁回入鍋中,繼續熬煉。待油脂漸漸呈棕黑時、滴在紙上成珠狀不散時(即軟硬適度),攤塗在一定規格(尺寸)的皮、布、牛皮紙、軟膠紙等上面即可使用。
(3)糊劑製法:用研磨等方法將藥物製成細末,用粘合劑,如酒、醋、雞蛋清、麻油等輔助料,或用冷開水調拌藥未成糊狀,或用新鮮藥、食物洗淨後直接搗爛成徹狀敷貼於患處,外蓋紗布,以膠布固定。糊劑多選用易溶解、易研成細末的藥物,民間常用新鮮草藥,以及具有藥物功效的食物等.
2.敷貼的部位
敷貼方法所遵循的原則,所選用的穴位,原則上與鍼灸用穴是一致的,但也有本療法的特點。敷藥部位多數直接選用痛點穴位,即鍼灸常用的“阿是穴”,該穴便於藥物的直接滲透。同時還多選用竅穴,因竅穴與內臟有密切關係。
此外,在選穴時還必須遵循“欲清上焦,選上脘、肺俞、勞宮、內關;欲清中焦,宜選神闕、涌泉、中脘;欲清下焦,宜選氣海、關元等穴。欲補五臟,宜選背俞穴,欲瀉五臟,亦取背俞穴;欲救陽者,宜選關元、氣海”等原則。若病在經,循其經而取之。只要選穴精當,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敷貼的方法
敷貼的具體方法,仍以散劑、膏劑、糊劑爲例,簡述如下。
(1)散劑敷貼方法:應先用75%酒精按消毒規則由裏而外擦洗患部或疼痛的穴位點,然後再敷貼藥物;也可先進行拔罐等施術後敷藥。把敷貼的藥劑用紗布包紮好。對於胸、腹或活動關節處可選用膠布貼於藥上、但膠布上要剪(或扎)幾個小孔,以便通氣,隔1天或2天更換敷藥1次。可根據病情需要,在敷藥外面進行燙燙,以增強藥效。
(2)膏劑敷貼方法:臨牀(或家庭)使用時,首先應將膏藥烤軟,然後進行搓揉,將四周藥料調揉厚薄均勻。根據患者的病況需要,可在敷貼膏藥內添加丹藥。丹藥一般是在搓揉膏藥時少許地加入,待膏藥微涼後即可敷貼於患部或疼痛的穴位點。
(3)糊劑敷貼方法:通常在敷貼的患部或穴位點,先用薑汁或白酒,或用75%酒精擦洗,清除皮膚上的不潔之物,然後敷貼糊劑藥物。凡在四肢部位及關節部位,包紮時不脫落即可,不宜太緊。
(三)敷貼療法的注意事項
(1)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藥敷法與內治法一樣,必須認真辨證施治.找出病證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質,以治本爲主,標本兼顧,才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2)敷貼部位必須消毒:敷藥局部應按常規用75%酒精作局部消毒,也可用溫開水、白酒或其他消毒液洗淨穴位皮膚,然後教藥,以免發生感染。
(3)正確選穴敷藥:癌症患者穴位敷藥時,選穴不宜過多,每次2。3個,每穴藥量應視病證而定,一般也不宜大,敷貼面積也不宜過大,時間也不宜過久,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敷後若發生患部或定位處瘦癢,可在敷藥外面按摩,或用酒精塗擦患處後,再將膏藥加溫敷貼上。
(4)正確掌握藥物的溫度與溼度:貼敷炒熱的藥物時,應注意藥物的適當溫度,防止發生燙傷。同樣,進行溼敷時,要保持藥料溼潤,以增強滲透性。對癌症患者併發有大疤性皮膚病變及表皮剝脫症者不宜溼敷。
(5)嚴格選擇適應證:凡癌症患者併發有皮膚過敏或皮膚破損者不宜使用敷貼療法。敷貼治療中出現不良反應,如疼痛、變態反應、病情加重等現象,應立即撤去藥物,改用其他療法。
(四)常見癌症的敷貼穴位與部位
在癌症防治中,根據不同臟器的癌變,選貼相關腧穴,是中醫外治法的獨到優勢和傳統特色。一般情況下,常見癌瘤很容易確定其敷貼的腧穴,如肺癌、肝癌、胃癌、腎癌等只要貼在其同名腦穴,即肺俞、肝俞、胃俞、腎俞就可以了,且都歸屬足太陽膀骯經。均在背部,骨度標識明確,不僅易於定位,在家庭敷貼治療時也易於掌握。某些特殊的癌瘤,根據中醫理論特別是經絡學說,完全可推斷出相關腑穴和敷貼部位。
腦瘤——風池、風府穴與距病竈最近的頭皮部位。
上領竇癌——肺俞與面頰病竈處。
鼻咽癌——肺俞與鼻冀兩側。
喉癌——肺俞與下須咽喉部位。
甲狀腺癌——肝俞與甲狀腺部位。
肺癌——肺俞與乳根穴(定位第五肋間隙,乳頭直下)。
食管癌——胃俞與前胸正中食管走行部位(寬6—8釐米)。
胃癌——胃俞與前胸、腹上脘、中脘、下脘部位。
肝癌——肝俞與相關的期門、神闕及其肝區部位。
膽囊癌——膽俞(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膽囊穴部位。
胰腺癌——三焦俞(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循經三陰交穴等部位。
大腸癌——脾俞與腹部接近病竈部位。
乳腺癌——期門與乳房腫塊處。
宮頸癌——腎俞與小腹陰毛處。
陰莖癌——膀胱俞與陰莖病竈處。
腎癌——腎俞與相關病竈部位。
膀骯癌——膀胱俞與中極穴等相關病竈處
皮膚癌——肺俞與皮膚病竈處。
(五)癌症的數貼止痛驗方
敷貼療法在解除癌症患者最痛苦的症狀之一——癌性疼痛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根據長期的臨牀實踐,有許多敷貼止痛驗方值得向癌症患者推薦,現匯錄如下,僅供參考。
在運用敷貼療法實施對癌性疼痛的止痛過程中.必須特別引起注意的是,外敷止癌性疼痛的藥物中常含有毒物品,只可外用,不可內服,以防發生意外,而且,未用的敷藥須妥善、密封保管。
1.癌痛敷貼止痛通治驗方
(1)龍腦冰片散:龍腦0.3克,冰片0.3克,丁香油3克,以白酒調拌後,外敷可治癌痛。
(2)麝香止痛方:麝香0.2克,研細末,以香油拌勻,敷貼痛處,然後溫灸(以艾條灸),可治癌痛。
(3)蟾蜍二黃散:蟾蜍(癩蛤蟆)6克,雄黃3克,薑黃0.6克,搗爛外敷可治癌痛。
(4)冰片止痛方:冰片50克,白酒500毫升。將其製成溶液,外部滴敷疼痛部位,可治癌性疼痛。有報道資料,用本方治療食管癌、胃癌骨轉移引起的疼痛40例,結果疼痛緩解33例,7例無效,有效率82.5%。也可用於肝癌外敷止痛。
2.腦疤瘸的敷貼驗方
(1)三生餅外敷:生南星10克,生白附子10克,生烏頭10克,共爲細末,用蔥白連根鬚7莖,生薑15克,切碎搗如泥,入藥末拌勻,用白布包好放籠上蒸透,然後用手拍成薄餅狀,貼敷在痛處。
(2)聖麝散敷貼方:防風9克,黎蘆6克,瓜蒂9克,麝香1.5克。以上4味,共研爲細末,水調稠糊狀,貼敷於腦瘤部位,3天更換1次。此法對小兒腦瘤頭痛或腦瘤術後頭痛效果較好。
3.上頜竇癌痛的敷貼驗方
(1)龍星止痛餅:全蠍21個,地龍6條,五倍子15克,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白附子30克,木香30克。以上7味,共研爲細末,加適量麪粉,用白酒調成餅,敷貼於患者面頰部,每日換藥1次,可緩解面頰部腫脹、劇痛等症狀。
(2)血竭止痛膏:血竭10克,松香10克,羊膽5具.冰片3克,麝香3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香油150克。將香油煎沸,加松香熔後離火,血竭粉均勻撤於液麪,以深赤色爲度,再下羊膽汁,加至起黃色泡沫爲止,待冷卻,加入冰片、麝香,拌和均勻即成,攤在膠布上敷貼痛處.
4.甲狀腺癌痛的敷貼驗方
(1)冰片消痛散:取冰片3克,溶於適量白酒內,外擦腫塊疼痛處。可使疼痛立即減輕或緩解。
(2)黃芷消瘦散:生馬錢子30克,蜈蚣50克,冰片10克,乳香60克,黃藥子80克,白芷50克,大黃100克,薑黃60克。以上8味,共研極細末,視癌痛範圍大小,取藥粉加蜂蜜、米醋,調和成糊狀,布包外敷患處,2小時後取下,以防皮膚受藥物刺激而引起潰爛。(注意:馬錢子、黃藥子於均有毒,慎用之。)
5.肺癌痛的敷貼驗方
(1)癌痛敬穴位敷貼方:癌痛散製備:乳香20克,沒藥20克,大黃20克,薑黃20克,山柰20克,梔子20克,白芷20克,黃芩20克,小茴香15克,公丁香15克,赤芍15克,木香15克,黃柏15克,蓖麻仁20粒。以上14味,共研爲細末,用雞蛋清調勻外敷貼於乳根穴(定位第五肋間隙,乳頭直下),6小時換藥1次。國內有報道,用癌痛散外敷乳根穴治療肺癌痛10餘例,療效頗佳.
(2)蒲公英外敷法:新鮮蒲公英150克,洗淨後,連根切碎、搗爛如泥,取汁,將藥汁直接敷於疼痛處,外蓋三層紗布,中間夾一層凡士林紗布,以減緩藥汁蒸發。有報道資料,用此法治療20例肺癌痛患者,敷貼後30分鐘左右疼痛減輕,止痛時間可達8小時左右。
6.食管疼痛的敷貼驗方
蟾酥消腫膏外敷:組方製備同肺癌痛(3)介紹.用藥前先將疼痛部位皮膚清潔乾淨,然後再將藥膏敷貼上,使用此膏藥時,停用其他鎮痛劑,24小時換藥1次,7天爲1個療程,用治食管癌痛5例,獲較好的止痛效果。
7.胃癌痛的敷貼驗方
(1)冰香止痛液:龍腦冰片30克,丁香油25毫升,大麴酒500毫升,先將龍腦冰片倒人大麴酒中溶化,再倒入丁香,充分搖勻。用脫脂棉球蘸適量藥液敷擦疼痛的皮膚上,每隔]1-2小時敷擦1次,待疼痛減輕時,可酌情減少次數。
(2)蟾酥消腫膏外敷:組方製備同肺癌痛(3)介紹。貼敷於:胃脘(前胸、腹上脘、中脘、下脘)部位疼痛處,止痛起效時間在貼敷後15-30分鐘,可反覆應用。
(3)消積止痛膏:本膏有三組藥物①樟腦、③阿丁粉(阿魏、丁香、山柰、白蚤休)、③藤黃。上藥等量分研爲末,密封備用。根據疼痛範圍大小剪膠布膏,然後將上述藥末按①②③順序分別撒佈在膠膏上,敷貼於患處,隨即用60℃左右的熱毛巾在藥膏上敷30分鐘(以不燙傷皮膚爲度)。每天熱敷3次,5—7天換藥1次,可以反覆應用。對胃癌疼痛有較好的止痛效果。
8.肝癌痛的敷貼驗方
(1)癌痛散穴位敷貼止痛法:山柰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大黃20克,薑黃20克,梔子20克,白芷20克,黃芩20克,小茴香15克,公丁香15克,赤芍15克,木香15克,黃柏15克、蓖麻仁20粒。以上14味。共研細末,用雞蛋清調勻即可,外敷期門穴,6小時換藥1次。用此法治療肝癌痛20餘例,療效頗佳。
(2)香甲止痛散:穿山甲末10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雞矢藤揮發油0.5毫升,冰片少許,乙醇500毫升。取乳香、沒藥浸入乙醇溶液中20天備用;穿山甲末100克,噴入乳香、沒藥乙醇浸泡液70毫升,然後烘乾,加入雞矢藤揮發油與少許冰片,再以食醋調成稠糊狀。使用時,外敷神闕穴(亦即臍部),24小時換藥1次.
(3)冰砂止痛液:硃砂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冰片30克。以上4味,搗碎後,裝入盛有500毫升米酒的瓶中,密封2天,取上清液層裝入小瓶中,備用。肝癌患者肝區疼痛時,用棉籤或毛筆蘸小瓶中的藥水塗敷痛處,稍幹後再塗敷,一般用藥後10—15分鐘疼痛消失,維持2—3小時不等。疼痛時,再用此藥水塗敷,仍有效。
(4)冰片酊塗敷:冰片、白酒適量。將冰片溶於白酒中,裝瓶備用。肝癌患者肝區疼痛時,用棉籤蘸藥液擦敷痛處,10-15分鐘後疼痛緩解或暫時消失。
(5)如意金黃散外敷:天花粉100克,大黃50克,冰片20克,黃柏50克,生南星20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薑黃50克,皮硝50克,芙蓉葉50克,雄黃30克。以上11味,共研細末,加飴糖調成厚糊狀,攤在油紙上,厚約3.5毫米,略大於腫塊,敷貼於肝區癌瘤疼痛處,隔日換藥1次,2次爲1個療程。有報道,用此法治療肝癌痛31例,結果:顯效24例(1個療程疼痛完全消失),有效7例(2個療程疼痛明顯減輕).
(6)香蚣散外敷:蜈蚣10條,生米殼45克,陳橘皮45克,硼砂30克,蚤休45克,全蠍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紫花地丁45克,銀硃9克,麝香1.5克。以上11味,分別按要求研成細粉或細末,並混和均勻。每次使用時,用蕎麥麪粉調打成稀糊,調所需藥粉,按肝癌疼痛部位的大小,外敷貼於對側(即肝區部位的對側)皮膚上,每敷24小時換藥1次,或2天換藥1次。用此法治療肝癌痛有較好的療效。
9.膽囊癌痛的敷貼驗方
(1)冰香止痛液:冰片30克,丁香油25毫升,大麴酒500毫升。先將冰片倒入大麴酒中溶化,然後再倒入丁香油,充分搖勻,備用。使用時,以脫脂棉球蘸適量藥液塗敷患部的皮膚上,每隔1—2小時擦敷1次,待膽囊癌痛緩解或減輕時,可酌情減少塗擦次數.
(2)蟾酥止痛膏:蟾酥5克,醫用凡士林50克。調製時先將凡士林加溫,然後將蟾酥粉加入,充分混合均勻,即成,裝瓶備用。使用時可敷貼於疼痛區的皮膚表面,24小時換藥1次。個別患者用藥敷貼後局部起皮疹,洗淨後幾天內消失。
(3)消積止痛膏:本膏組方同胃癌痛(3)所列,根據腫塊大小和疼痛部位,將所需成分按序分別撒在橡皮膏上,敷貼於患處,隨即用60℃左右的熱毛巾在藥膏上敷30分鐘(以不燙傷皮膚爲度)。每天熱敷3次.5-7天換藥1次,可以反覆用至症狀、體徵改善時止。
(4)複方止痛散:三七30克,蚤休30克,延胡索30克,山慈姑30克,蘆根30克,黃藥子30克,川烏30克,冰片6克。以上8味,共研爲細末,一分爲二,將其中的1份(即含106克量的藥末)加入到150克溫熱的醫用凡士林中,充分調勻,裝瓶備用.膽囊癌痛時,可敷貼於疼痛區的皮膚表面,24小時換藥1次.同時,將另1份藥末,按1日3次,每次3克,溫開水送服,可加強止痛功效.
10.胰腺癌痛的敷貼驗方
(1)黛竭消瘤散:雄黃60克,明礬60克,冰片10克,青黛60克,皮硝60克,乳香60克,沒藥60克,血竭30克。以上8味,分別研成細粉或細末,混合均勻,分成60克或30克1包,每次取1包用米醋和豬膽汁各半調成糊狀,外敷患處疼痛部位,幹後再蘸醋膽汁,保持藥面潤溼,每日1次,每次敷貼8小時。國內有報道,用上述方法治療胰腺癌劇痛數例,獲得良好的止痛效果。
(2)鎮痛靈外敷:生草烏、蟾酥、生半夏、生南星、細辛等藥味,研末後過100目篩,和勻。每次2.5克,撒佈於癌痛部位,外用阿魏消痞膏敷貼,隔日換藥,7天爲1個療程。國內有報道,用此藥治療胰腺癌腹脹痛1例,收效甚佳。
(3)止痛抗癌膏:紫皮大蒜100克,三七10克,蚤休30克,延胡索10克,蘆根20克,黃藥子10克,川烏6克,冰片8克,商香適量。先將大蒜洗淨,搗爛,取汁備用,將其他7味及麝香分別研成細末或細粉,充分混合均勻,與大蒜汁拌和調成膏劑,外敷貼於胰腺癌疼痛處或經絡壓痛部位,每24小時換藥1次。國內有學者報道,用此膏治療胰腺癌痛8例,其中,止痛最長時間達17小時。
(4)蟾酥膏外敷:蟾酥、生川烏、七葉一枝花(即蚤休)、紅花、莪術、冰片等,用橡膠、氧化鋅爲基質加工製成橡皮膏型。國內有學者報道,用蟾酥膏敷貼治療胰腺癌痛7例,每24小時換藥1次,7天爲1個療程,止痛效果良好。
11.大腸癌痛的敷貼驗方
(1)運腸止痛散:乳香6克,紅花6克,赤芍12克,生桃仁12克,生香附12克,烏藥12克,阿魏6克。以上7味,共研爲細末。用蜂蜜適量,調成糊狀,外敷痛處,用紗布固定,24小時換藥1次,配合內服補氣活血藥。國內有學者報道,用上述方法治療1例結腸癌廣泛轉移,腹部劇痛,依賴哌替啶止痛的患者,用藥後疼痛逐漸減輕,停用哌替啶,6天后疼痛完全消失。
(2)鎮痛靈外敷:本劑型組方同胰腺癌痛(2)所列,具體使用時,每次2.5克上述藥劑,撒佈於癌痛部位,外用阿魏消痞膏敷貼,隔日換藥1次,外用7次爲1個療程。國內有學者報道,用鎮痛靈治療乙狀結腸癌痛2例,直腸癌痛2例,獲較好的止痛效果。
(3)止痛抗癌膏:本膏組方向胰腺癌痛(3)所列,具體使用時,外敷貼於大腸癌疼痛處或經絡壓痛部位,24小時換藥1次。國內有學者報道,用止痛抗癌膏治療胃腸道癌痛28例,貼敷後可較快止痛,止痛時間最長者可達17小時。
(4)蟾酥膏外敷:本膏組方同胰腺癌痛(4)所列,具體運用時,敷貼前先將疼痛部位洗淨,然後將蟾酥膏外敷於疼痛處,24小時換藥1次,7天爲1個療程。國內有學者報道,用蟾酥膏治療大腸癌痛5例.用藥後疼痛明顯減輕.
12.乳腺癌痛的敷貼驗方
(1)蟾酥消腫膏:本膏組方製備同肺癌痛(3)所列。用藥前先將疼痛部位清洗乾淨,再根據疼痛範圍大小剪貼膏藥。一般用藥後15-30分鐘疼痛緩解或消失,每天換藥4次,7天爲1個療程.
(2)消巖膏:山慈姑30克,土貝母30克,五倍子30克(瓦上炙透),獨活30克,生香附30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以上7味,共研爲細末,用醋膏調成糊狀,攤貼在腫塊上,膏藥敷貼範圍應略大於腫塊,然後用膠布或橡皮膏貼上。每24小時換藥1次。醋膏調製法:用好米酷(陳久者更佳),不拘多少,小火熬至1/4,冬季熬至此可凝結不散,夏季可略加白醋少許。膏成後,趁熱傾入冷水中,以去火毒,放置一夜即可應用。
(3)散結止痛膏:重樓,冰片,生川烏,夏枯草,生南星,白花蛇舌草,以上6味各等份,共研成細末,經加工製成膏藥,敷貼於乳房腫塊疼痛處,每1—2日換藥1次.
13.宮頸癌痛的敷貼驗方
(1)抗癌止痛粉:三七粉3克,雄黃3克,蟾酥15克,白及12克,制砒霜1.5克.明礬60克,硇砂0.3克,消炎粉60克。以上7味,共研爲細末,過篩,裝瓶備用。分次外用於宮頸口,每日1次,每次15-20克,7天爲1個療程.
(2)香子酒止痛法:紅蓼子(即水紅花子)60克,麝香1.5克,阿魏15克,急性子15克,甘遂9克,大黃15克,巴豆10粒,白酒500毫升。以上7味,搗碎,混合在一起,用白酒拌和均勻,納入豬膀胱內,外敷疼痛處,痛止停藥。
(3)雄參止痛膏:雄黃15克,白礬15克,硇砂l克,黃柏30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麝香2克,蟾酥2克,苦蔘30克,冰片3克。以上l0味,分別研成細末或細粉,混和均勻,用蛋黃油調製成膏。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

15.腎癌痛敷貼驗方
(1)腎癌止痛散:冰片3克,藤黃3克,麝香0.3克,生南星20克。以上4味,共研爲細末,以酒、醋各半調成糊狀,塗布敷貼於腰區徵塊處,藥幹後換掉。國內有報道,用此方治療晚期腎癌局部疼痛,敷貼後取得疼痛緩解或消失的顯著療效。
(2)冰香止痛液:硃砂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冰片30克。以上4味,分別搗碎,裝入盛有別毫升米醋的瓶內,加蓋密封,充分搖勻,2—3天后取上清液裝入小瓶備用。使用時,以棉籤或毛筆蘸藥水塗敷痛處,稍幹後再塗敷2—3遍,一般用藥後10-15分鐘,疼痛即可緩解或消失,維持2小時以上,疼痛時再用藥塗敷之。
16.膀胱癌痛敷貼驗方
喜神消痛散:據驗方作者介紹,本散劑主要藥味爲刺蝟皮,血竭,紅花,生乳香,冰片等,將其研爲細末,用酒、醋各半調成稠糊狀,敷貼於疼痛處,每24小時換藥1次,7天爲1個療程。本散劑可反覆應用。
17.骨肉瘤痛敷貼驗方
(1)硇砂酒:硇砂120克,冰片5克。將以上2味研碎,放入高梁酒(500毫升)內浸泡7天,即可外擦塗敷疼痛處,對減輕骨肉瘤疼痛,改善臨牀症狀收效甚好。
(2)蟾酥消腫膏:組方製備同肺癌痛(3)介紹。使用前先將疼痛部位洗淨,擦乾,再將膏藥敷貼在疼痛部位,一般每隔24小時換藥1次。若有過敏性皮疹者,不宜繼續使用。
(3)骨瘤粉:三棱9克,莪術9克,生半夏9克,地鱉蟲9克,生川烏9克,商陸9克,桃仁9克,沒藥9克,麝香0.3克,木鱉子0.9克,阿魏3克,紅花6克,雄黃3克。以上13味,共研成細末,瓶裝,密封,備用。應用時,取適量骨瘤粉撒敷於癌腫疼痛處,或用蜂蜜調和後塗敷,隔日1次。
18.皮膚癌鹿敷貼驗方
(1)皮癌淨:紅砒3克,指甲1。5克,頭髮1。5克,紅棗(去核)1枚,鹼發白面30克。先將紅砒研成細末,再與指甲、頭髮同放入去核的紅棗內,用鹼發白麪包好,放人桑木炭火中,鍛燒成炭,研成細粉狀。每日1次或隔日1次,將藥粉直接撤敷於瘤體創面上,或用芝麻油調成50%糊劑,塗敷於瘤體創面上。有報道資料,用本方和7012注射液治療癌症患者200例,其中皮膚癌111例,結果近期治癒71例,顯著好轉18例,有效率即80.2%;乳腺癌41例,近期治癒19例,顯著好轉6例,有效率61.0%;陰莖癌24例,近期治癒18例,顯著好轉3例,有效率87.5%;脣癌13例,近朗治癒11例,顯著好轉1例,有效率92.3%;肉瘤11例,近期治癒3例,顯著好轉5例,有效率72.7%。
(2)雄黃白礬消癌痛:用雄黃、白礬等份,共研爲細末,加麪粉調成糊狀,用於皮膚癌外敷,可治皮膚癌痛。

本文引自: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