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常見專有名詞大揭底

時間: 2012-02-12
糖尿病滲性昏迷   又稱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是糖尿病的嚴重急性併發症,大多發生在無糖尿病病史或僅有輕度症狀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在體內胰島素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出現了引起血糖急劇升高的因素,同時伴有嚴重失水,導致血糖顯著升高。本症常伴有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症狀,嚴重時可昏迷,死亡率高。特點是血糖和血漿滲透壓極高,無明顯酮症酸中毒。
  
麥卡效應   上世紀30年代,美國營養學家麥卡完成了一項有名的實驗。一組小白鼠限制熱能攝取量,但保證其他營養素的攝入;另一組則自由進食,不加任何限制。結果自由進食的小白鼠,175天骨骼便停止生長,兩年半內全部死亡;而限食的小白鼠1000天后骨骼生長還在繼續,活了3~4年,這就是“麥卡效應”。   
空腹血糖受損   是指空腹血糖值已超過正常水平(餐後2小時血糖<7.8mmol/L,空腹血糖≥6.0mmol/L、且<7.0mmol/L)但仍未達到診斷糖尿病的標準。空腹血糖受損是介於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中間狀態。
  
糖耐量損害   又稱糖耐量減低。它是指在做糖耐量試驗時,空腹和服糖後2小時的血糖都沒達到糖尿病診斷指標,但後者血糖值在7.8~11.1mmol/L之間。糖耐量損害只能是糖耐量試驗的結果。如果沒做糖耐量試驗,僅僅餐後2小時血糖介於7.8~11.1mmol/L之間,則不能診斷。
  
餐後血糖受損   是指餐後半小時、1小時血糖升高,或餐後2小時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診斷標準之間(7.8~11.1mmol/L)的狀況。   
胰島素抵抗   是指胰島素執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應不足,表現爲外周組織尤其是肌肉、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障礙。早期胰島B細胞尚能代償性地增加胰島素分泌以彌補其效應不足,久而久之,胰島B細胞的功能逐步衰竭,導致糖耐量異常和糖尿病發生。肥胖是引起胰島素抵抗最常見的原因。   
氮質血癥   氮質血癥是一個生化名詞,有廣義和狹義的兩方面概念。廣義的概念是,只要血中的尿素氮、非蛋白氮或肌酐超出正常範圍,均可稱爲氮質血癥。狹義的概念是,當腎病發展到慢性腎功能不全階段,血中尿素氮、肌酐均超過正常範圍,這一時期稱爲氮質血癥期,或稱尿毒症前期。有些人在血液學檢查中僅見尿素氮輕度升高就非常恐慌,認爲自己得了腎病,將氮質血癥與腎病劃等號。其實過多攝入蛋白質、尿量少、劇烈運動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血尿素氮升高,而這種情況是可以恢復的。
  
腎糖閾
  
  正常人的腎小球濾液中含一定量的葡萄糖,但其絕大部分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到血液中,故正常人尿中只含極微量葡萄糖,一般常規檢查測不出來,所以尿糖定性是陰性。但腎小管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血糖超過這一限度時,腎小球濾液中就有部分葡萄糖不能被吸收,而隨尿排出產生糖尿,當血糖超過8.9~10.0mmol/L兒時,即可查出尿糖,這一血糖水平則稱爲。腎糖閾值即腎糖閾。但腎糖閾值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很多情況下,如。腎病、老年、妊娠等。腎糖閾可升高或降低。    
胰島素釋放試驗   讓患者口服葡萄糖或用饅頭餐,使其血糖升高,從而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通過測定空腹及餐後1小時、2小時、3小時的血漿胰島素水平,瞭解胰島B細胞的儲備功能,有助於糖尿病的診斷、分型和指導治療。
  
反應性低血糖   餐後低血糖反應又叫做反應性低血糖,女性患者佔多數,年齡偏低。主要表現爲發作性的心慌、出汗、乏力,有“不由自主”感,並多在餐後2~4小時發生,因此得名。發作時,不宜服用糖類食物,它雖然能迅速緩解低血糖症狀,但也可進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從而加重病情。可當即吃些餅乾、饅頭片之類的食物。如伴有情緒焦慮、易激動、睡眠差等,還需配合一些藥物治療。
  餐後低血糖反應也可以是2型糖尿病發病前的一種現象,這類患者進餐後胰島素的釋放慢於血糖水平的升高,因此當血液中胰島素濃度達到高峯時,血糖水平已經開始下降,從而發生低血糖反應。
  
應激性高血糖   是在嚴重創傷、腦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等強烈刺激因素作用下,因人體處於應激狀態,體內升糖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島素而出現的血糖升高現象。應激性高血糖並非糖尿病,當應激因素消除後,血糖可恢復正常。
  
蘇木傑氏應(somogyi效應)   即低血糖之後發生高血糖反應。有的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用量很大,夜間出現低血糖反應而自己並不知道,晨起的血糖反而很高,尿糖很多,患者會因此而增加睡前胰島素用量,進一步造成這種低血糖後高血糖現象,使得血糖極難控制。這些就是經典的蘇木傑氏反應。避免蘇木傑反應的關鍵是加強血糖監測、及時調整胰島素用量,防止低血糖。
  
黎明現象      指糖尿病患者清晨時血糖明顯升高,或維持正常血糖所需的胰島素顯著增多的現象。因爲多在黎明時出現高血糖,故稱爲黎明現象。黎明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過後體內生長激素增多,血液中生長激素水平升高,血糖升高,需要較多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在正常範圍。正常人的胰島細胞自動分泌較多的胰島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細胞功能缺損,故可發生黎明現象。   
C-肽   胰島素是從胰島素原分解而來的,每生成一個胰島素分子,就同時放出一個分子的C-肽。C-肽可能有調節胰島素合成與分泌的作用。C-肽的分泌有一定特點:首先,c-肽與胰島素是等分子釋放的,測定c-肽的量就反映胰島素的水平;其次,C-肽分子比胰島素穩定,在體內保存的時間較長,這對測定胰島功能來說較爲有利;更重要的是C-肽肽的分子與胰島素相差很大,注射胰島素的病人沒有辦法測定自身產生的胰島素水平,但是測定C-肽就不受注射胰島素的影響。所以說C-肽是反映自身胰島素分泌能力的-個良好指標,對於鑑別不同類型的糖尿病很有幫助。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比營養學中“粗纖維”一詞的範圍更廣。通常認爲膳食纖維是“木質素和不能被人體消化酶所消化的多糖之總稱”,這主要是指植物性來源的物質如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戊聚糖、果膠和樹膠等。但也有人主張應包括動物性物質,如存在於蝦殼、蛋殼中的甲殼質、殼聚糖等。此外,也有人提出可包括人工化學修飾的某些物質,如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和藻酸丙二酯等。
  
蜜月期
  
  1型糖尿病發病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胰島素治療,胰島B細胞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和自我修復,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得到了恢復,病情緩解。在此期間,減少胰島素用量,甚至不用胰島素,血糖也可以維持正常,這就是糖尿病患者的蜜月期。這時候很多患者和家屬都高興地以爲糖尿病治癒了。但蜜月期持續一段時間後必將終止,患者仍需胰島素治療,這一點應當引起注意。
  
口服葡萄糖耐量實驗   當血糖高於正常範圍而又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時,需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即在清晨空腹狀態下,成人口服溶於250~300毫升水中的75克葡萄糖,5分鐘內飲完,2小時後再測靜脈血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應小於6.0mmol/L,服糖後2小時血糖應小於7.8mmol/L。如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上和/或2小時血糖在11.1mmol/L以上,即可考慮爲糖尿病。如血糖處於正常與糖尿病之間,則可被診斷爲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受損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