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有什麼關係?

時間: 2011-02-08
 

血脂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有什麼關係?

    血脂就是指人體血漿內脂肪類化合物,包括甘油三酯(又叫中性脂肪)、膽固醇(包括膽固醇酯和遊離膽固醇)、磷脂和遊離脂肪酸。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我們在談血糖、血壓和血液黏稠度不正常時就簡單地稱之爲高血糖、高血壓、高血黏,但談到血脂不正常時,就小心地避免“高血脂症”或者“高脂蛋白血癥”的說法,而是說“血脂異常症”。這是因爲血脂不正常時,不是各項指標都高,患者的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一C)是高的,而對身體有利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一C )反而是低的。血脂異常症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進而造成冠心病和腦血管意外的首要因素,與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貓統稱爲“四高”,是威脅糖尿病患者健康與生命的主要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中血脂異常症相當常見,有些患者的甘油三酯高得出奇,比正常高限要高十多倍!1989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出,糖尿病病人發生大血管病變的三個主要危險因素就是血脂異常症、高血壓和吸菸。還有人研究發現,血漿總膽固醇降低10% ,高密度脂蛋白升高10 % ,就能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2%。所以積極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病人的血脂異常症,對減少其血管併發症,特別是大血管併發症,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殘廢率和早死率都是至關重要的。

    如何治療糖尿病的脂代謝紊亂?就像不用“高脂蛋白症”這個名詞稱呼血脂異常症一樣,我們也不把治療血脂異常症叫作“降脂”,而稱之爲“調脂”。調脂就是要使升高的對身體有害的血漿甘油三酯、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所下降,同時使降低的對身體有利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逐漸升高,以預防血管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大家知道血糖和血脂密切相關、所以,要想治療糖尿病的脂質異常症,首先必須控制好血糖,血糖降低後,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水平會顯著下降。另外,血脂的一部分來自飲食,所以糖尿病患者宜進高纖維、低脂肪飲食,特別是要少吃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油,以及富含膽固醇的動物內臟和魚卵、蟹黃、蝦子等海產動物食品。

    運動療法對血脂異常症和肥胖的控制也很有益。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吸菸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糖尿病病人必須戒菸。如果採取了上面所說的措施後,血脂仍不正常,則必須同時服用調脂藥物。

    血液黏稠度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有什麼關係?

    除了高血糖、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症之外,糖尿病病人還有血液貓稠度升高的問題,也必須予以注意。影響血液黏稠度的因素包括:① 血細胞因素:血細胞數量、血細胞大小、血細胞狀態、紅細胞變形性、血小板功能;② 而漿因素:血漿蛋白質(特別是纖維蛋白原、免疫球蛋白)、血糖、血脂、纖溶活性; ③ 血管因素:血管長度、口徑和血管內壁光滑度。上述三方面出現障礙,血液黏稠度長期處於增高狀態時,可發生高黏滯血癥,簡稱高血黏。高血黏對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很大,能引起血液黏滯、供血不足、血管損傷、局部缺氧、缺糖和酸中毒,最終加速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經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此外,還可影響糖尿病的治療。高血黏的防治包括:① 飲食療法:包括清淡、低脂、低糖飲食,多吃魚肉、瓜菜、黑木耳、蒜、茶;② 適當鍛鍊:可增強心肺功能,降低血黏;③ 戒菸:吸菸可使血管收縮,血黏加重;④ 降糖、降壓、調脂;⑤ 藥物治療法:紅細胞聚集性強者可用潘生丁,紅細胞變形性差者可用三磷酸腺苷、己酮可可鹼,纖維蛋白原增高者可用蝮蛇抗栓酶、尿激酶,血小板聚集性強者可用阿司匹林、藻酸雙酯鈉。中藥有活血化淤藥,如丹蔘、川芍、紅花、桃仁、當歸、赤芍等;⑥ 血液稀釋法:適用於紅細胞增多者。

    中醫中藥在糖尿病治療中的地位如何?

    中醫、西醫在治療粉尿病方面各有禱長,也諮有其弱點,應該發揮各家所長,並充分利用另一治療鉢系的特長,才能達到良好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目的。西醫的特點是療效強而明確,特別是降糖作用,中醫無法比擬,目前尚未發現降糖作用很好的中藥。若想用中藥和西藥比降糖效果,那是用中藥之短比西藥之長。那麼中醫、中藥的優勢何在呢?是明顯的減輕症狀的效果。中醫通過辨證論治,往往能解決西醫所難以解決的問題。舉例說,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得已很好,尿糖已陰性,卻仍感到口乾又不欲飲,疲乏無力,西醫不好解釋這種現象,也沒有什麼特殊治療方法;而中醫則認爲降糖只是解決了“標”的問題,沒有改變腎陰虛的“本”, 主張用補腎、養陰、清熱、利溼等治則,如六味地黃丸類藥物,確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中醫、中藥的另一大優勢就是治療併發症。對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如中等程度的腎臟或眼底病變,糖尿病的神經病變等,西醫、西藥有時也一籌莫展。中醫則可能通過辨證論治,採取全身綜合性的治療,達到滿意的效果。第三,部分中藥還有輔助降糖、調脂、降黏作用。所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主要靠西醫降糖、調脂、降血壓,靠中醫輔助降糖、減輕症狀、防治併發症,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同時應提請患者,在進行中醫、中藥治療過程中,注意避免大量服用蜜丸藥、含糖沖劑和口服液,以免造成血糖波動。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原則是什麼呢?中醫治病的最大特點和優點是整體觀念和因人施治,把人體當作一個統一體,因人而異地分析、治療。中醫認爲,作爲一種疾病來說,糖尿病的共性是熱與虛,尤以腎陰虛多見。陰虛則生內熱,燥熱則傷陰津,所以患者常有津液不足的表現,證見口乾舌燥、喜飲、盜汗等,同時因肝陰、心陰、脾陰、肺陰和胃陰的不足而出現一系列臨牀表現。到了晚期,陰虛日久,導致脾腎陽虛,臨牀上又出現了虛寒之證。糖尿病的血管及神經併發症則多屬於氣滯血淤之證。所以中醫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治則包括清熱潤燥、滋陰補腎、活血化淤等,除能減輕症狀、治療併發症外,還有輕度降糖作用。值得往意的是,臨牀上有些藥物名字雖像中藥,但實際上是中西醫結合的藥物,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的思想,如加工工藝良好的話,也不失爲一種有效的糖尿病治療藥物。這類藥物中所用的西藥主要是優降糖,如消渴丸中每10粒含優降糖1片,糖威膠囊中每5粒含優降糖1片,在使用中切莫將之誤認爲“純中藥”,以至於過量服用而引起嚴重的低血糖症甚而危及生命。值得提醒注意的是,有些廠家見利忘義,明明有的藥含有西藥成分,但卻宣傳是“純中藥”, 以迎合某些患者“純中藥就好”的誤解,推銷其產品。對此,醫務人員和患者不得不防。

    如何防治糖尿病性腦血管病?

    糖尿病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 及早發現並有效控制糖尿病,以延緩糖尿病性腦血管病的發生和發展;② 有效降低血壓,調節血脂。血壓高以及血脂不正常,是糖尿病性腦血管病重要的誘因之一,必須認真對待;③ 血管活性藥物和溶栓藥物,如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可使腦卒中的發生率下降30 % ,蘆丁和播生丁等藥物也有一定作用,有些活血化淤中藥對預防腦卒中也有良好的效果;④ 一旦發生腦卒中的臨牀表現,應立即採取溶栓、擴容等急症處理措施,以儘量減輕腦卒中帶來的危害;⑤ 部分患者可試用血管擴張手術,以改善腦的血液供應;⑥ 偏癱病人的康復治療:爲了防止關節攣縮,應進行可動範圍內被動運動的訓練,切勿強行被動運動。

    如何防治糖尿病性心臟病變?

    糖尿病性心臟病包括心臟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變、心肌病變、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和冠心病,尤以冠心病爲多見。糖尿病性冠心病和非糖尿病者十分相似,但也有其臨牀特點,主要是以下三條:① 發病率高而且發病時間早:糖尿病性冠心病比非糖尿病者高2 —4倍,45歲以下糖尿病病人死於心臟病變的比率較非糖尿病者高10—20倍;②女性的保護作用消失:在非糖尿病者中,絕經期前女性冠心病發生率明顯低於男性,但在糖尿病病人中這種性別差異消失,男女都一樣了,心臟病變的發生率在女性糖尿病病人較非糖尿病者要高4 倍,男性則要高兩倍,平均3倍;③ 不典型症狀常見:由於心臟神經功能障礙,糖尿病性心臟病變的臨牀表現可能很不典型,如1/3 以上的糖尿病性心臟病患者發生心肌梗死時不痛,其他表現包括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直立性低血壓、難以糾正的心力衰竭或休克,甚至碎死。

    成糖尿病心血管病變的誘因與糖尿病腦血管病變相似,所以糖尿病性心臟病也應以預防爲主,其治療原則和一般冠心病一樣,還是“駕好五套車,做好五件事”,包括嚴格控制好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症和高血黏稠度,長期服用適當的維生素、抗氧化劑、血管活性藥物、抗栓藥物。心功能不全或心律不齊應去心內科求治。同非糖尿病性腦血管病一樣,某些糖尿病性心臟病導致心絞痛反覆發作,內科治療無效者,可採用經皮血管成型、血管支架或者冠狀動脈搭橋等手術治療。爲了及早發現糖尿病性心臟病變,定期做心電圖檢查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防治糖尿病足?

    糖尿病可以影響糖尿病患者全身的大血管,但是容易發生問題的大血管除了腦血管和心血管之外,還有下肢血管。典型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牀表現是糖尿病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變造成供血不足、因神經病變造成感覺缺失並伴有感染的腳。實際上類似的病理改變也可以發生在上肢、面部和軀幹,不過糖尿病腳發生率明顯高於其他部位而已。糖尿病腳的主要症狀是下肢疼痛及皮膚潰瘍,從輕到重可表現爲間歇跛行、下肢休息痛和足部壞疽。病變早期體檢可發現下肢供血不足的表現,如擡高下肢時足部皮膚蒼白,下肢下垂時又呈紫紅色,足部發涼,足背動脈搏動減弱以至消失。所謂間歇跛行就是患者有時走着走着路突然下肢疼痛難忍,以至於不得不一瘸一拐地走路,或者乾脆就不能行走,這是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現。休息痛則是下肢血管病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不只行走時下肢供血不足,而且休息時下肢也因缺血而疼痛,嚴重時可使患者徹夜難眠。病情再進一步發展,下肢特別是腳上可出現壞疽,創口久久不愈。按壞疽部位局部表現的不同,壞疽可分爲溼性、乾性和混合性三種。壞疽嚴重者不得不接受截肢而導致殘廢。那麼應該如何預防和治療糖尿病腳呢?糖尿病腳的治療也應以預防爲主,最好是不得,得了以後要早治,不要認爲“不疼不癢,沒事兒”而貽誤了病情,最後造成不得不截肢。

    糖尿病足的防治手段包括:① 嚴格控制好糖尿病,也包括高血壓的控制;② 注意足部衛生:要保護足部的乾淨與乾燥,經常用溫水泡腳,但又要注意避免足部燙傷,可用植物油按摩,避免穿不合腳的鞋,注意修剪趾甲,對雞眼和任何微小的足部損傷或感染都應給予積極的處理,以免形成潰瘍或壞疽;③ 改善下肢循環:注意足部保暖並戒菸。以保證下肢血液供應充足。這裏再強調一下,吸菸能使血管進一步收縮,是造成下肢壞死的重要原因,所以爲了您的腳,千萬要戒菸,另外,可長期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及腸溶阿司匹林、複方丹蔘片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藥物;④ 糖尿病腳的處理:一旦糖尿病腳的診斷成立,就必須立即予以積極的處理,以免病情的擴大發展,引起殘廢或死亡。治療措施包括莨菪鹼、654 一2 等活血通脈藥物,抗生素控制感染,足部換藥及外科處理等。血管搭橋術可有效地改善下肢循環。如果下肢壞疽嚴重,進行保守治療無效者則應行截肢術。

    如何防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包括糖尿病眼底病變和腎臟病變,雖然不會直接引起病人的死亡,但會造成患者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的嚴重下降。

    糖尿病對眼睛的影響極大。糖尿病眼病種類很多,對視力影響最大的就是糖尿病性眼底病變,或者說視網膜病變。值得警惕的是,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患者的視力可完全不受影響,患者自覺視力挺好,不相信已經發生了眼底病變;而到了眼底病變晚期,治療起來則十分棘手,療效也不理想。2型糖尿病發病比較隱蔽,從發病到作出診斷往往已經過7—10年,此時很可能已有不同程度的眼底病變,不過是患者本人不知道罷了。所以,對剛剛診斷出糖尿病的病人,必須要求他們進行一次眼底檢查,以瞭解視網膜的受損程度,並留下一個初始眼底的情況,以作爲將來的對照資料。如果眼底檢查情況比較好,以後每年應複查一次。如眼底已發展到II—III期,則應該每半年查一次眼底,眼底已達到III期以上者,更要增加檢查的次數,如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必要時進行激光治療。

    如何防治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眼底病變造成失明,糖尿病腎病則可導致尿毒症。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國外資料表明,由於糖尿病腎病造成腎功能衰竭者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臨牀上常將糖尿病腎病從輕到重分爲五期:第I期,主要是代償性腎臟功能亢進,有的患者腎臟體積有所增加;第II期,腎臟發生了組織學上的改變,但此時化驗檢查還沒有什麼陽性發現,也就是說還查不出什麼問題,病人也還沒有什麼感覺,僅少數病人有時血壓偏高;從第三期開始病人已有臨牀上的不正常,尿蛋白出現,血壓也開始增高,此階段關鍵性的化驗結果是尿中微量白蛋白分泌率已高於20 微克/分鐘(ug/min ) ,臨牀上通常將這一期的腎病稱爲早期腎病,早期腎病是糖尿病腎病得以完全恢復的最後機會,再向前發展,糖尿病腎病就無法完全消失了;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超過200 微克/分鐘,病情就進入了第四期,第四期又稱爲臨牀腎病,其主要特點就是尿中出現大量白蛋白,血壓持續性地升高;到了第五期,糖尿病腎病已進入晚期,我們常稱之爲終末腎病。此時病人因腎功能不全,血液中的廢物(如肌酐和尿素氮)也開始升高,其中血肌酐水平升高超過2.0 毫克/分升( 176 umol / L)是終末腎病的診斷指標,如果血肌酐超過8.0 毫克/分升(707 umol / L ) ,我們就稱該病人已經發生了尿毒症。終末腎病患者往往伴有顯著的高血壓和浮腫。

    腎臟是體內糖類及胰島素代謝的重要場所,在糖及胰島素代謝中的地位僅次於肝臟。與肝臟一樣,糖尿病對腎臟的影響十分明顯,而腎臟功能的好壞是決定糖尿病治療方法的主要依據。糖尿病從發生之始,就開始損害腎臟功能,可以說我們只能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而無法阻止糖尿病腎病的發生。腎臟功能明顯降低的患者,胰島素代謝速度減慢,發揮作用的時間延長,因此,有糖尿病腎病的患者發生低血糖的機會增加。而且,腎臟功能損害後,各種藥物的代謝率和排出速度都降低,這些藥物就容易在體內積存起來。進一步增加腎臟的負擔,並使藥物的副作用增大,由於藥物積累引起低血糖的機會也就增多。腎臟功能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尿常規、尿蛋白(特別是尿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等,其中尿蛋白及血肌酐的意義重大。尿裏持續出現白蛋白時,患者最好使用胰島素治療,即使不能使用胰島素,也應選用那些不影響腎臟功能的口服降糖藥。糖尿病病人進行腎功能檢查的次數和頻率與肝功能檢測一樣。

    病人如已發展到早期腎病階段,爲了控制好病情,又不至於影響腎臟功能,應積極動員他們接受胰島素治療;第二個措施就是控制好病人的血壓,高血壓是使糖尿病腎病加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患者應該清淡飲食,少吃鹽,已有血壓高者要毫不猶豫地堅持使用降壓藥物,使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

    如果已經得了糖尿病腎病應該怎麼辦呢?目前對中、晚期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手段還不多,主要目的是防止糖尿病腎病的進一步發展,而不是使它逆轉。首先,患者應在適當的時候適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糖尿病腎病患者從尿中丟失大量蛋白質,所以必須補充適量的蛋白質,特別是優質動物蛋白。但到了糖尿病腎病的晚期,大量蛋白質的攝入會使血液中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肌酐和尿素氮等)增高,給病人帶來危害,所以晚期腎病病人必須適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第二條是中藥治療,中醫中藥對治療腎臟病有着豐富的經驗,能因人施治,辨證論治,對糖尿病腎病有較大的意義。最後一條是,當腎臟病變已發展到尿毒症階段,除了上面所說的以外,還需要進行腹膜透析或者血液透析,以便把血液中的廢物排出體外,如有條件和可能,進行腎臟移植是使病人腎功能得以恢復的惟一出路。

    如何防治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指糖尿病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自主神經的病變。糖尿病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很大,可以說,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

    顱神經受害的表現包括上眼瞼擡不起來、眼球活動障礙、看東西雙影、聽力下降、口眼歪斜等。糖尿病感覺神經病變特別常見,主要表現爲末梢神經炎,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末梢神經炎的症狀爲肢體疼痛、麻木,疼痛嚴重時有的病人會喪失繼續生活的勇氣;感覺異常,如有燒灼感、蟻走感、觸覺過敏,但真正受到高溫、低冷或刺傷等外界刺激時反而不能有正常的感覺,病人不能立即採取自我保護的措施;還有的病人敘述“腳下沒根”, “像在棉花上一樣”,容易跌倒。與感覺神經相比,運動神經受累的情況比較少見,主要表現爲血管神經性病變,如全身無力、肌肉萎縮、肢體疼痛等,偶有單神經麻痹引起肢體癱瘓者,多數患者經過積極治療,症狀可以消失。糖尿病植物神經病變也非常多見,病人常訴說出大汗,特別是頭面部和軀幹部出大汗,四肢汗不多,吃飯或稍事活動就大汗淋漓,有的病人半身出汗;腹脹,大便失常,腹瀉、便祕交替出現;直立性低血壓,患者往往躺着時血壓高,一站起來血壓就下降,甚至頭暈跌倒;排尿障礙,或有尿排不出來,或小便淋漓不盡;陽痿不育也很常見。這些症狀都與糖尿病神經病變有關。

    那麼,如何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呢?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病率很高,遺憾的是,治療,特別是根治糖尿病神經病變相當困難,所以防治糖尿病神經病變最重要的還是預防它的發生,控制它的發展。

    首先是控制好糖尿病,以延緩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進展,糖尿病控制得好壞,有時並不與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進展速度相平行。由於遺傳特點的不同,控制得比較好的患者,其神經病變不一定比控制較差者就輕,卑就是說人和人沒法兒比。但是對每一個個體來說,控制好糖尿病肯定對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有利。

    其次是使用劑量較大的維生素,如B 族維生素、維生素C 和維生素E ,如甲基B12 可能有所幫助。近年來有人主張用醛糖還原酶抑制劑或神經節苷酯類藥物改善神經磷脂代謝,減少山梨醇的產生,提高神經傳導速度,以從根本上解決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問題,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第三是使用改善微循環的血管活性物質,因爲有人認爲神經幹上的微血管病變是引起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病理基礎之一。在這一方面,中醫、中藥可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第四是對症治療,以儘量減輕糖尿病神經病變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對症治療包括緩解疼痛、減輕麻木、避免直立性低血壓、調節大小便、治療陽痿等。

    糖尿病對消化系統有什麼影響?

    在糖尿病患者中可以見到多種口腔病變,以口腔黏膜病、齲齒,特別是牙周病常見,結果造成牙齒過早地鬆動脫落.有的病人年齡不大,但滿口牙脫落殆盡。食道和胃腸多出現蠕動減弱、排空時間延長,嚴重者可發生胃輕癱。胃輕癱患者可出現噁心、餐後上腹脹痛、嘔吐,由於吸收功能障礙,病人的血糖常難以控制,低血糖和高血糖反覆發作。不少病人訴說大便不正常,多爲便祕,也有腹瀉的,或者是腹瀉、便祕交替出現,弄得病人不知所措。胰腺也可能受到影響,糖尿病患者中胰腺炎和胰腺癌的患病率都增高,而急、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也可能成爲糖尿病的誘發原因。糖尿病與肝膽系統間相互影響的關係也是如此。

    糖尿病消化系統病變的治療原則與其他慢性併發症一樣,也包括糖尿病控制、糖尿病血管神經病變的治療、對症治療以及必要時的手術治療等。值得提醒的是,消化系統病變可能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造成病人營養不良。因此,維生素和其他營養成分的補充非常必要。如果病人大便失常,有腹瀉的可用可樂定、654—2等抗膽鹼藥,鉍劑、鞣酸蛋白、易蒙停等收斂劑,或用黃連素、中藥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有便祕,最好用麻仁滋脾丸、麻仁潤腸丸、通便靈、新清寧、番瀉葉等通便中藥,或者使用開塞露等外用藥物進行治療,同時注意多喝開水、保持良好的大便習慣等。峻瀉藥(作用強烈的瀉藥)可影響病人的內環境平衡,同時可能使以後大便更加乾燥,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