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腫瘤(大腸癌)

時間: 2011-10-04
  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特點、治療、預後與展望

    大腸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在我國有上升的趨勢,近年來,在大腸癌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上已有了一些新的進展。通過流行病學研究,在明確病因及癌變機理之前,有可能通過改進生活方式來預防大腸癌。在病理學上提出了更爲合理的分期方案。診斷上纖維結腸鏡是早期發現病人的可行方法。

   手術治療上強調腫瘤及區域性淋巴結的整塊切除,在提高治癒率的前提下,改進手術方法,儘量保留肛門或重建肛門,以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開展了手術與放療的綜合治療,術前放療可使病期“降期”,提高手術切除率、減少遠處轉移率;術後放射可降低複發率;“三明治”式放射可提高生存率。5-氟尿嘧啶類藥物仍爲大腸癌的首選化療藥物。

    臨牀表現

   結腸癌在早期階段沒有明顯特徵,隨着病情的逐步發展,會出現以下症狀:便血或果醬狀糞便,排便次數增多,腹瀉,便祕,腸堵塞,噁心、嘔吐,腹部膨脹,腸鳴,腹部疼痛,骨盆疼痛,貧血,體重下降,疲勞等。

   病理分期

    大腸癌發生部位以直腸爲最多,佔56%~70%,乙狀結腸12%~14%,降結腸3%,脾曲0.6%~3%,橫結腸2%~4%,肝曲0.7%~3%,升結腸2%~3%,盲腸4%~6%。

   1982年全國大腸癌統一規範的大體分型標準如下:

(1)早期大腸癌

    早期癌是癌限於大腸粘膜及粘膜下層,無淋巴結轉移。早期癌可分4型:

    1)扁平型:此型多爲粘膜內癌。

    2)息肉隆起型(I型):又可分爲有蒂型(Ip),亞蒂型(Is)或廣基型。此型也多爲粘膜內癌。

    3)扁平隆起型(Ⅱa):大體呈分幣狀。此型多累及粘膜下層。

    4)扁平隆起潰瘍型(Ⅱa+Ⅱc):大體如小盤狀,邊緣隆起,中心凹陷。此型累及粘膜下層。

 

(2)中晚期大腸癌

    中晚期大腸癌也可分爲4型:

    1)隆起型:腫瘤向腸腔突出呈結節狀、息肉狀或菜花狀隆起,境界清楚,有蒂或廣基。切面見腫瘤組織呈灰白或灰黃,均質,較硬,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浸潤較爲淺表,侷限,肉眼可見淺肌層有癌浸潤。此型癌腫一般發展較慢,治療效果較好。

    2)潰瘍型:腫瘤表面形成較深的潰瘍(一般深達肌層或超過之),邊緣隆起。此型預後較差。

    3)浸潤型:癌組織向腸壁各層瀰漫浸潤,使局部腸壁增厚,但表面無明顯潰瘍和隆起。腫瘤常累及腸管全周,伴纖維組織增生,致腸壁變硬,腸管周徑縮小,形成環狀狹窄。

    4)膠樣型:腫瘤外形各異,可呈隆起、潰瘍或瀰漫浸潤,但外觀及切面均呈半透明膠凍狀。

    目前,結、直腸癌的分期主要根據腫瘤及鄰近腸繫膜組織病理檢查,即TNM分期TNM分期已取代1932年提出的Dukes分期及改良的Dukes分期。改良的Dukes分期注重疾病的預後,特別在輔助治療中具有較大的價值,然而,Dukes分期名稱繁多,應用時難以統一命名。TNM分期簡潔,適用於所有結、直腸癌患者,並能獲得診斷和治療標準。

   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特點

   1)發病年齡明顯提前。

    2)低位大腸癌多見。

    3)合併血吸蟲病者多見。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長期飲酒、肥胖、動物脂肪攝入多、少食新鮮蔬菜、少食維生素及硒、年齡大於40~45歲、有腸腺瘤、精神刺激、腫瘤家屬史等因素者患大腸癌危險性增加;而攝入粗纖維素、維生素A、C及新鮮蔬菜多的人羣,大腸癌危險性減少。

    動物實驗證實,維生素A、C、亞硒酸鹽與植物谷醇類等對大腸癌發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與十字花科植物如捲心菜的攝入量呈反比關係。

    飲食中鈣攝入量增加可使癌症發病率下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