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帶成像內鏡(NBI)及放大內鏡在早期大腸癌診斷中的作用

時間: 2012-02-07

 隨着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食物的攝入量增加,運動量減少等“現代”生活方式的流行,大腸癌發病出現遞增趨勢。在我國,早期大腸癌的臨牀診斷率始終徘徊在10%-15%,早期大腸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超過80%的患者確診在中晚期,術後總體5年生存率徘徊在50%左右。與其他腫瘤一樣,提高大腸癌總體療效的有效途徑是大腸癌的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內鏡檢查是發現早期大腸癌最主要的手段,日本大腸癌研究會的大體形態分類標準,將早期大腸癌分爲4型。(1)隆起型(Ⅰ型):包括有蒂型(Ⅰp),亞蒂型(Ⅰsp),無蒂型(Ⅰs);(2)表面型(Ⅱ型):包括表面隆起型(Ⅱa),表面平坦型(Ⅱb),表面凹陷型(Ⅱc),混合型(Ⅱa+Ⅱc、Ⅱc+Ⅱa);(3)凹陷型(Ⅲ型);(4)側向發育型(lateral spreading tumor,LST)。普通結腸鏡檢查對大腸隆起型病變易於發現,但對扁平及凹陷病變則易於遺漏,近幾年來的研究認爲,扁平病變的癌變潛能、惡性程度、黏膜下浸潤能力及淋巴結轉移率等均高於隆起性病變,己成爲大癌研究的熱點。

爲了更清晰地觀察黏膜細微的改變,同時準確判定病變的深度和範圍,相繼開發了一些新技術和具有特殊功能的內鏡。

 NBI內鏡:即窄帶成像內鏡,又稱電子染色內鏡,它是採用從白色氙燈經由光學濾光片取出的波長爲415nm和540nm的藍、綠色光。能夠使毛細血管更黑地突顯出來。 主要針對淺層毛細血管,主要臨牀用途是首先從較遠的視野發現病變、確定病變範圍、然後近距離、放大下識別黏膜微細形態和毛細血管模式的改變,從而鑑別良、惡性病變。使病變部位與周圍的對比加強,將病變的範圍及表面形態清楚的顯示出來。大腸黏膜經“染色”後,表面型(Ⅱ型),尤其是表面凹陷型(Ⅱc)病變的檢出率有明顯提高。染色內鏡常配合放大內鏡使用,可以更準確的判斷腺管開口的類型,與組織病理學診斷的一致性可達90%。

放大內鏡:可以轉換放大100倍觀察,達到解剖顯微鏡的水平。這種內鏡具有以下優點:①能幫助鑑別腫瘤性或非腫瘤性的病變;②幫助鑑別病變是腺瘤還是癌;③可判斷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後有無癌腫殘存;④可判斷癌組織的浸潤深度。內鏡的觀察順序,可先常規觀察,然後色素內鏡觀察,最後應用放大內鏡,這些觀察可以在同一內鏡下迅速完成,方便而且快捷。

我科自引進奧林巴斯NBI及放大內鏡以來,共發現早期大腸癌數十例,均行內鏡下切除,無一例復發,使患者免受開腹之苦,深受廣大患者歡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