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活方式 警惕大腸癌

時間: 2013-01-21

作爲我國最爲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大腸癌的發病率每年4.2%的速度發展。我國每年新發病例高達15萬,多發於大中城市,在上海大腸癌甚至已躍居癌症發病率的第二位。

大腸癌的發生,生活方式是主因

專家強調,大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是爲數不多的可以直接判定風險因素的癌症,也是衛生部門指定的重點防治的七種癌症之一。除去遺傳因素,其發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加上熱衷於抽菸、飲酒,以及體重超重等因素,導致大腸癌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所以現在也快到年關了,希望朋友們在忙於應酬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飲食規律,減少油膩,多食蔬果。

  大腸癌早期有一些特定的症狀,患者應有疾病意識,及時留意異常,當出現大便出血,血與大便混在一起,血多數呈暗紅色,有腹瀉,或出現黏液便;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形狀變扁、變細,或排便次數增多,或便祕,或有排便不盡感;腹痛,或常感腹內不適,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大腸癌早期症狀和痔瘡相似,這兩種疾病的共同點是大便帶血,不同點主要有以下三個:一是大腸癌病人的大便次數增加或不規律,而痔瘡病人一般不會增加大便次數;二是出血量和出血狀況不一樣,大腸癌出血,血和大便往往混在一起,出血較多,而痔瘡出血一般在大便前或大便後,出血量少;三是大腸癌發展到一定程度一般會腹部疼痛,而痔瘡不會腹痛。另外,直腸癌還會有明顯的肛門下墜感。

大腸癌高危人羣應該積極進行早期的篩查

  相較於快速上升的發病率,早期腸癌的臨牀診斷率始終徘徊在10%-15%。超過80%的患者確診大腸癌時,疾病已發展至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晚期患者5年內生存率僅爲10%。因此,開展大腸癌的早查早治有着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生存率,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及其家屬重拾希望。”

大腸癌的高危人羣爲:30歲至40歲以上有消化道症狀者、大城市的中老年人、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或膳食結構不平衡的白領人羣。建議高危人羣從40歲起每3到5年接受一次腸鏡檢查,費用只有二百元左右。而普通人羣,可在常規體檢中加入肛檢一項,只需一二十元就可鑑別50%-60%的直腸癌;50歲後可接受腸鏡檢查,之後平均每5-10年進行一次複查。另外,專家還建議無論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出現大便習慣改變,便祕腹瀉交替,原因不明的便血等症狀時,應到正規醫院就診以排除腫瘤

積極輔助治療,大腸癌患者可帶癌生存

  目前大腸癌的治療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即使被確診爲大腸癌的患者,也不必失去生活的信心。專家稱,在所有的惡性腫瘤中,大腸癌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

  大腸癌的治療方法具體取決於腫瘤的分期、病竈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擴散。一般來說,手術對於癌細胞尚未擴散到機體其他部位的大腸癌患者,是主要治療方法,可以與放療或化療聯用。放療通常作爲手術和化療的附加手段,以減少腫瘤復發的機率。術後輔助化療可以用來減少腫瘤復發的機率,或者用於晚期腫瘤(擴散到機體的其他部位)的治療。

大腸癌8年後的復發風險僅爲每年0.5%,而積極的輔助治療,可以使II期和III期的患者都獲益。”臨牀研究顯示,人蔘皁苷Rh2輔助化療,可使復發風險下降12%,死亡風險減少14%,5年生存率絕對值提高3.0%。同時作爲中藥現代化藥物,人蔘皁苷Rh2毒副作用較低,幾乎沒有,服用更方便,從藥物經濟學角度分析具有一定優勢。人蔘皁苷Rh2的另一項特點是能夠具有選擇性的發揮作用,聰明地識別癌細胞,進入腫瘤細胞才轉化成有效成分將其殺死,同時逆轉化療藥物的耐藥性,大大降低了化療的副作用,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