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發現大腸癌

時間: 2013-07-24

人體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 (可細分爲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和肛管 ), 全長約150~200釐米。人們所稱大腸癌,即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簡稱結、直腸癌。
大腸癌是西歐、北美等發達國家與地區最常見的癌症,在我國,也屬於九大常見癌症之一。近些年來,大腸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我國的某些地區,大腸癌幾乎同肺癌一樣正呈迅速增長之勢,成爲國內癌症中的主要殺手;在一些大城市,大腸癌在全國各類癌症中的排位,從原先的第六位逐步提升到現今的第二位,嚴重威脅着人們的生命健康。

認識大腸癌,瞭解其病因,可爲預防與治療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和信息。那麼,大腸癌發病的高危險人羣有哪些呢?
35歲以上成年人高發 研究資料顯示,大腸癌發病率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別,高發區與低發區之間的發病率可相差6倍以上。大腸癌是一種 “生活方式癌”,飲食類型與營養習慣對大腸癌的發病起決定性作用。目前一致認爲,動物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過多、食物纖維攝入不足,是大腸癌主要的高危險因素。膳食對比研究發現,平日攝入動物脂肪、蛋白較多者,患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其中,攝入紅肉多的人更容易患癌症,尤其是大腸癌。國際上,至今至少有8項病例對照研究發現,高蛋白攝入與大腸癌危險性增加有關,特別是動物蛋白 (尤其是紅肉);人們以穀類爲主食,大腸癌發病率就低;相反,同一地區以肉類爲主食的人,大腸癌發病率就高。人們習慣把大腸癌戲稱爲“富貴病”,顯示其“嫌貧愛富”的發病特點。因爲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只有經濟發達、生活富裕地區的人們纔有條件進食高動物脂肪、高蛋白,人均膳食總脂肪量纔會居高 ,從而引起大腸癌高發。關於年齡的界定,在歐美國家和地區,約80%的大腸癌病人超過55歲。因此,將45歲以上(估計潛伏期10年)的成人定爲高危險人羣;而我國大腸癌發病的中位年齡爲45歲左右,因此,我國大腸癌的高危險人羣可定爲35歲以上。
結直腸腺瘤者應高度警惕 病理學上結直腸息肉分爲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管狀腺瘤 (又稱腺瘤性息肉)和絨毛狀腺瘤五大類。前三類與大腸癌無關或關係不確定,後二類即結直腸腺瘤屬癌前病變,它們在結直腸息肉中佔80%左右。許多研究表明,有腺瘤的結直腸黏膜比無腺瘤的正常黏膜癌變率高100倍。而結直腸腺瘤患者在初次發現腺瘤做摘除以後,有30%~50%日後還會發生腺瘤,因此應嚴密觀察、定期複查。另有一類多發性家族性息肉屬遺傳性疾病,約有40%的後代會接受遺傳,一般於8~10歲發生多發性管狀腺瘤或絨毛狀腺瘤,20歲左右時,整段大腸可佈滿數百個大小不等的腺瘤,如不積極治療,40歲左右可癌變。此病不多見,僅佔全部結直腸癌的1%。另一種遺傳性非息肉病爲錯配修復基因突變所致,佔大腸癌的5%~10%,其發病年齡較小,20歲後即可患癌。有此病家族史者,發生結直腸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2~3倍。腺瘤性息肉,比無息肉者發病機會高2~5倍;多發性息肉比單發者的發病率高1倍。
曾罹患大腸癌者易再發 以前患過大腸癌的患者,即使大腸癌被治癒後,還有可能發生新的原發性大腸癌,其發病機率比一般人羣要高。近代研究發現,大腸癌頗具“多原發傾向”。這就是說,一個罹患過大腸癌的病人,日後還有可能在大腸的不同腸段發生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數新的大腸癌,被稱爲 “多原發大腸癌”。 有資料統計,既往有大腸癌手術史者,發生第二個大腸原發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3倍。我國大腸癌病人患多原發大腸癌的機率爲0.97%~12.8%。
血吸蟲病患者爲高發人羣 由於血吸蟲卵的物理和化學作用,可致血吸蟲感染者大腸黏膜損傷,或產生致癌物與促癌物,有可能引發大腸癌症。有證據顯示,血吸蟲病與大腸癌的地理分佈存在着相關性。因此,血吸蟲病患者也是大腸癌發病的高危險人羣。
盆腔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者發病高於普通人羣 有資料報告,因宮頸癌等盆腔癌症接受過放射治療的患者,其直腸癌發病率比一般人羣高4倍,因而也是高危險人羣。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病程越長越危險 該病發生大腸癌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羣高5~10倍。並且,患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程愈長,大腸癌的發病率愈高。有研究統計,潰瘍性結腸炎黏膜病史在10年、20年、40年者,癌變率分別爲3%、20%、43%。另外,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年齡愈小,最終發生癌變的可能性也愈大;其炎性病變累及腸黏膜的範圍也與大腸癌的發病密切相關。
大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 大量研究發現,大腸癌患者家庭成員的大腸癌發病率比對照組高3倍左右,統計分析表明,這主要是與共同的飲食結構有關,而與遺傳的關係並不明顯。結直腸癌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癌症。近年來,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及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其發病率在全國各類癌症中的排位,從20世紀70年代的第6位上升到如今的第5位或第4位,有的大城市到第2位;並且發病年齡明顯前移,青年型大腸癌也十分常見。由於患者就診時病變多處中晚期,療效較差,預後不佳。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診治是提高大腸癌遠期生存率的重要途徑。
其他 有乳腺癌或婦科腫瘤的女性患者,也比一般人容易發生大腸癌;出現不明原因大便習慣改變或糞便異常的40歲以上中老年人,也是高發人羣。
重視相應檢查 便於早期診斷
早期大腸癌是指癌竈病變僅限於大腸(結、直腸)黏膜或黏膜下層者。一般說來,絕大多數早期結直腸癌來自腺瘤,而腺瘤的基本特徵是異性增生。重度異性增生時,會出現黏膜組織的一系列改變。大腸黏膜組織從輕度增生演化爲重度異性增生,是形成早期癌的病理基礎,而腺瘤是最主要的癌前病變。因此,儘早發現這些病變,對診治效果及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醫學研究早期大腸癌的診斷方法有了許多新的進展。前述的幾種高危人羣,如能重視下列情況並採用相應的檢查、診斷方法,則可及時多發現臨牀早期大腸癌病例:
大便隱血試驗
大便隱血,即糞便內潛存血跡(並非均能肉眼所見),是早期大腸癌重要的表現之一。大便隱血試驗(FOB)檢查主要有化學法和免疫法(反向間接血凝法、酶聯免疫吸附法等)。有關前瞻性研究資料顯示,一年做一次FOB,連續3天在大便標本的不同點取樣檢查,多次FOB陽性者,其患大腸癌的預期值最低爲10%,最高可達37%。對FOB陽性者,做進一步追蹤檢查,有助於發現尚未出現臨牀症狀的早期大腸癌。
直腸指診
在我國的大腸癌病人中,病變部位分佈主要在直腸;統計資料表明,有75%~80%的直腸癌發生在距肛緣7釐米之內,都在直腸指診可觸及的範圍;採用直腸指診檢查法,就能及時發現這個範圍之內的病變。直腸指診是一種簡單、易行、不受醫療條件限制的檢查方法,也適用於部分早期病例的發現。只要有必要,患者一定要進行此項檢查。對於上述高危人羣,特別是40歲以上或出現原因不明的大便習慣改變與便血者,更應進行此項檢查。
脫落細胞學檢查
脫落細胞學檢查的正確率可達80%~90%。常用的採樣法有指診法、內鏡法和沖洗法等,簡單易行,不失爲檢查診斷早期大腸癌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一些高危人羣,特別是有過某些“蛛絲馬跡”徵兆者,應定期進行此項檢查。
內鏡檢查
內鏡檢查是發現及診斷早期大腸癌的重要手斷。通過內鏡可從大體形態上觀察到早期結、直腸癌腸黏膜局部改變,還可以觀察分型,如屬隆起型或表面型等。普通內鏡檢查直接觀察病變部位,做活檢進行組織學診斷,同時能發現某些腺瘤性息肉,以便及時處理。應用染色內鏡技術觀察大腸黏膜局部病變範圍及表面形態,通過色素分佈而對炎性病變、微小息肉及息肉癌變等做出診斷。放大內鏡檢查除具有普通纖維結腸鏡的特點外,還在鏡的前端附有使圖像放大40~100倍的裝置,可重點觀察結腸隱窩開口改變。這一方法簡單實用,是近年來內鏡下結直腸腫瘤診斷方法的重要進展之一。通過放大內鏡對大腸腺管開口形態進行觀察,可大致確定病變的組織病理類型和早期大腸癌的浸潤深度,其符合率達95%。熒光內鏡利用卟啉衍生物在腫瘤組織中蓄積,經激光誘發熒光,以便指示重點觀察和取材活檢,提高陽性表現。
立體顯微鏡檢查
立體顯微鏡可觀察黏膜腺管開口形態來確定病變的性質,因而通過立體顯微鏡對活組織進行觀察,可確定病變的範圍,對建立準確的早期結直腸癌病理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超聲大腸鏡檢查
超聲大腸鏡具有普通大腸鏡和超聲的功能,能觀察結腸、直腸及其周圍的橫斷面,顯示腫瘤侵犯的層次,還可測定淋巴結及遠處臟器有無轉移。其在確定大腸腫瘤是否僅在黏膜或黏膜下層,是否侵及肌層或更深層次等方面,明顯優於單純內鏡觀察。其對腫瘤浸潤深度判定準確率達80%以上。
螺旋CT檢查
應用三維成像技術做螺旋CT結腸鏡檢查來觀察整段大腸黏膜,可發現直徑在1釐米以下的腫瘤,這種檢查有望成爲今後大腸癌和腺瘤的普查方法。
磁共振內鏡
這是一種新的檢查技術,可把掃描所得圖像用於手術前的分期,特別是對遠端大腸癌的術前分期診斷是一種簡便途徑。不過,這一新技術剛開始啓用,開展的醫療機構尚少。
普通 X 線影像學檢查
鋇劑灌腸X線雙重對比造影是目前通用的檢查方法,能觀察全結腸的形態和功能,對1~2釐米病變的檢出率可達80%以上;除能觀察腫瘤大小、形態、早期大腸癌的臨牀病理特徵外,還能觀察有無多發病竈,有無腺瘤早期癌或進展期癌並存的情況等。
組織病理學診斷
內窺鏡檢查對早期癌的確診存在困難,須依靠組織學確診。由於病變僅一、二處癌竈,用部分活檢來判斷息肉性質有一定的侷限性,鉗取活檢診斷陽性率僅有40%~60%。而且,這種檢查不能判斷癌竈侵犯的深度,因此,目前多主張對可疑早期癌的隆起型病變做深達肌層的切除,切除標本做連續切片檢查,以正確判斷病變的性質、細胞分化程度、浸潤程度、淋巴管與血管內有無癌栓、切除端有無癌細胞殘瘤等,爲臨牀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對黏膜內癌也達到了治療的目的。因此,對懷疑爲早期大腸癌的病例,應做組織病理學診斷。 宋奇思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