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探索“奔三焦慮症”

時間: 2011-10-24

我們對“奔三焦慮症”的界定:

年齡將屆30歲,因爲自己尚未成家立業,或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不如意,內心感到焦慮、恐慌,乃至心境低落。

診聊:

主持人:筱竹,本刊編輯

心理諮詢師:李俊

筱竹:李俊你好。今天我們要診聊的話題是“奔三焦慮症”。我想請你先幫大家釐清一下“焦慮症”的概念,在臨牀心理學中,對“焦慮症”是怎麼定義的?(有哪些具體的診斷要素?)這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說的“我很焦慮”有什麼區別嗎?

李俊:焦慮症又稱焦慮性神經官能症,是以廣泛性焦慮症(慢性焦慮症)和發作性驚恐狀態(急性焦慮症)爲主要臨牀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乾、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症,其焦慮並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或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 我覺得除非心態很健康的人,不然的話任何人去做診斷,你會發現要麼是“焦慮症”要麼是“抑鬱症”要麼是“強迫症”關鍵不是我們如何去定義自己的問題,這個是醫生要做的事情,而是要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有的時候當你真的準備要面對問題的時候,問題就已經開始被解決了。如果要區分的話,就看兩點,一有沒有泛化,二有沒有驚恐發作。

普通的焦慮情緒也是會發展到焦慮症,深層原因就是一開始我們不願意去面對他,而是選擇逃避和壓抑的方式,那麼事情就會越來越嚴重!幾乎所有心理問題的引發都和壓抑和逃避有關。

筱竹:我們說“奔三焦慮症”,其實是一種戲稱,多數還是跟大家在現實生活中普遍能感受到的焦慮狀態比較貼近。但這個人羣的年齡階段是比較固定的,大概在25歲到30歲之間,尤其越接近30歲焦慮狀態就表現得越明顯。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30歲這個坎兒有哪些特殊的心理意義呢?

李俊:我更關心的是應該怎麼辦,而不是怎麼定義問題。再我們定義問題的時候其實沒有帶來實際的行動,那彷彿是一個人站在很遠的地方在看,是很抽離的。如果這些問題和你無關,你這樣做沒有什麼不好,可是如果你自己現在正遭遇到這樣的困難,我會建議你不用關心該怎樣定義它,而是考慮考慮我的難題到底是什麼,我有沒有真的要解決它,還要繼續這樣下去嗎。可事實上呢大家都很喜歡對一件事情馬上給予解釋,你爲何要這樣做?很簡單一旦一些事情我們沒有辦法解釋沒有辦法定義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不安全,很焦慮。但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真正看清事情了,這個過程只是爲了緩解自己的焦慮。甚至你都以爲這樣我就可以不用焦慮了,這個過程正是所有焦慮狀態引發的一個過程,一個很典型的壓抑和逃避的方式,不過你最終會知道這是沒有用的,你真正的問題還在那裏。它一直等待你的解決和麪對。其實我們需要的是勇氣!

對於客觀上是不是奔三焦慮是不是真的有這樣一種羣體症狀呢,我會想問大家,四十歲的人有沒有焦慮,老人有沒有焦慮,青少年呢?或是我們以工作職業劃分,白領有沒有焦慮,民工有沒有,打工仔,公務員等等,他們的是否也有一種羣體的焦慮呢?就像你說的這就是一種戲稱!

筱竹:我有一位女性朋友,今年28歲,這兩年快變成“相親狂人”了,但是卻一直沒能嫁出去。用她自己的話說,沒選擇的時候很着急,有選擇的時候又都覺得不合適。此外她對自己的工作狀態也不太滿意,一直唸叨着要辭職創業,卻又怕丟了國企的“鐵飯碗”,所以迄今沒有實際行動。這是相當典型的“奔三焦慮”吧?

這是典型的不去面對真正的問題,而在那裏玩的一個遊戲。你們看不是我不想結婚,實在是沒有辦法,我盡力了。她對工作也是這樣一種態度和模式,其實在內心裏面她已經做了選擇,外在玩的這個遊戲是爲了說服自己的頭腦和周圍的人,可以說是做個樣子罷了,不過還好她其實並沒有你想象的焦慮。

李俊:

筱竹:孔子說“三十而立”,這句話被中國人當做古訓流傳下來。但是大家對這個“立”字的主要理解是“成家立業”,所以男人希望自己能在30歲之前闖出一番事業,而女人則希望自己至少在30歲之前能結婚。男女兩性的這種差異,是否說明了“奔三焦慮”的一大來源是社會期待和社會角色的定位?

李俊:這其實和孔子沒太大關係,和社會期待吧也只是沾以點邊,更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看法,是開始覺得自己再這樣下去不太靠譜了,之前都還有理由啊,咱年輕啊!有的是時間,後來發現這個好像不太能成立了,其實這個應該算是個好事,我們有機會從新選擇了。是要回歸平凡,開始生活,還是繼續活在夢中,你可以從新選擇了!幸福和真理一直都在那裏等着我們,而我們卻一直想用自己的方式來做,哪個重要呢?是留給我們每個人自己去思考的。

筱竹:其實本人也剛剛邁入三十未嫁的大齡“剩女”行列,雖然自己本身並沒有迫切的結婚需求,但父母的嘮叨和催促也常常令我抓狂。此外,我發現焦慮還經常來源於和周圍人的比較,比如三十歲還沒有結婚這件事,總是會有很多熟人朋友頻繁地來詢問關注,無形中就給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我們該如何幫助自己克服社會期待和輿論壓力帶來的心理衝突呢?

李俊:答案就在我之前說的話裏面,首先你很清楚自己還沒有那麼想結婚,這一點和你那個朋友沒有本質的區別,她就是採用了一種自認爲有用的方式來去克服這個你所謂的壓力,我們發現其實並不是很明智哈!所以不要想你如何克服,這個克服本身就是方向的問題,你只是需要做個選擇,是繼續這樣下去,還是選擇另一個答案,這個別人無法代替,無論你選擇什麼都可以。其他人能做什麼,如果你聽到了會多壓力和聲音,那也只是你的心靈對愛和幸福的呼喚。不要去克服,症狀就是一種錯誤的克服問題的方式。那會讓你走的太遠。

不過這其實需要一些勇氣。有幾句話可以對自己講,我一定做了錯誤的決定,因爲我沒有活在平安中。是我自己做了這決定,因此我也能做出另一種決定。我要做出另一種決定,因爲我要活在平安中。其實你早晚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的,這只是遲早的問題,人承受痛苦的能力雖高,卻是有限度的。人們遲早都會體會出,無論多麼隱約,一定還有更好的生活方式纔對。

筱竹:我還有一位29歲的女性朋友,媒體從業者。她在職業領域已然邁入了“資深”行列,幾年前和大學男友結婚後生活也頗和美,可是據她說仍然有臨近30歲焦慮的傾向。具體表現爲心態上的難以平衡,既放不下年輕人的輕盈跳脫,又沒有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達到充分的富足平和,於是兩頭都有念想,又都落定不下來。在你看來,這種心理上的“雙驅衝突”是否“奔三焦慮症”的深層原因

李俊:她沒有太大的問題,多餘的焦慮是我們投射給她的,那不屬於她,我能感覺到她其實過還是挺好的。看看我們內心是看到她過的其實很好很幸福會讓我們開心,還是哦你看她即使結了婚,工作也不錯,還不是一樣焦慮嘛!會讓我們開心呢?我其實是相信她會越來越好的,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你甚至都不用管她,問題也就自動解決了!

筱竹:如何克服“奔三焦慮症”,把心理壓力轉化爲成長的動力,請給我們的讀者提一些建議吧。

李俊:其實前面已經在談論的過程中給出了建議,總結一下,我們需要的是不去抗拒問題,學會面對,所以你需要一些勇氣,讓自己放鬆下來,不僅僅是身體的更是心靈的放鬆!沒有什麼好怕的!讓更大的力量,帶着你走!你就會很棒的!

上一篇:脂肪肝的誤區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