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療胰腺癌淋巴轉移效果怎樣?

時間: 2012-07-21

採用手術治療轉以後的胰腺癌病人,對於延長病人生存時間有着重要作用,手術切除治療的有效性雖然受到質疑,但手術的結果已在改進,同樣獲根治性手術,有淋巴結轉移者的5年生存率低於10%,而無淋巴結轉移者可達40%~60%。胰腺癌切除手術方法已經定型化。
    Kausch早在1912年針對胰腺癌施行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而後由美國人Whipple將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術式定型爲Whipple手術。圍繞Whipple手術技術改進很多,主要針對切除範圍和技術細節等。
    如1955年Ross提出的全胰切除術,1973年Fortner提出的區域性胰腺切除術及1986年日本學者提出的聯合血管切除術的擴大清掃術。標準Whipple術式只對第一站淋巴結進行清掃,其效果令人失望。
    在影響預後的衆多因素中,淋巴轉移是最重要的一個。Schnelldorfer等對357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進行隨訪,發現局部淋巴結轉移和存活率減少有關。切緣情況與生存時間有關,R0根治術的生存時間明顯高於R1和R2根治術。
    1973年Fortner等報道了區域性全胰切除術(擴大根治術),將淋巴結清掃範圍擴大到第二站和部分第三站淋巴結。
    雖然手術技術的改進和腫瘤切除率的提高,但胰頭癌的5年生存率仍在5%以下。手術療效不佳的主要原因與早期診斷的困難以及其生物學特性有關,同時與術中腫瘤切除的徹底性及淋巴結廓清的範圍有相關性。   
    輔助治療對生存時間的作用似乎很小,接受輔助治療的患者其平均存活時間爲(36±2)個月,而未接受輔助治療的患者其平均存活時間爲(31±5)個月,結果沒有統計學意義。
    清掃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重點應在腹主動脈、下腔靜脈和左腎靜脈圍成的三角形區域內。伴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術前CA50、CA24-2的濃度明顯高於淋巴結陰性的患者,並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變量分析表明,腫瘤的直徑、淋巴結轉移、陽性淋巴結的數目和血清白蛋白數目的降低都影響胰腺癌患者的長期生存;多變量分析表明淋巴結轉移是影響胰腺癌患者長期生存的唯一預後因素。
    在胰頭癌根治性切除時,即使是侷限於胰腺內的小胰癌也應作廣泛的淋巴結清掃。胰腺鉤突腫瘤尤其要注意腸繫膜上動靜脈周圍的淋巴結清掃。   
    術前血清中CA50、CA24-2明顯升高的患者提示可能已伴有淋巴結的轉移,術中更應注意淋巴結的清掃。
    胰體尾癌手術切除率有大幅度上升,但胰體尾癌根治術後患者的預後比胰頭癌更差,5年生存率不超過5%。手術切除仍是目前胰體尾癌最爲有效的治療方法,特別是根治性手術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胰體尾癌的淋巴結清掃是否徹底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原因。Shimada等[19]認爲淋巴結的廓清和術後生存期有明顯相關性。胰尾部癌第一站的淋巴結(第8、9、10、11、14及18組,共6組)必須切除。
    在切除胰體尾腫瘤的同時行腹膜後淋巴結清掃是必要的,廓清的範圍應包括脾動靜脈周圍,腹主動脈前方包括腹腔乾和腸繫膜上動脈周圍,左腎靜脈周圍,左側應顯露左腎動、靜脈,將其周圍淋巴結清除,如腎上腺有受累應一併切除。右側應至腹主動脈水平,如單純從左側顯露有困難,可以行Kocher手法,將十二指腸降段遊離,暴露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以清除其前方淋巴結。
    脾門、脾動脈和胰下緣的3組淋巴結在切除胰、脾時都已連同切除,而腹腔動脈周圍(第9組)、肝總動脈幹周圍(第8組)和腸繫膜根部的淋巴結(第14組)要仔細逐個清除。
    胰體癌淋巴結廓清除第一站必須切除外,第二站(第7、12、13、14、15、16和17組,共7組)的淋巴結中有幾組也需清除。
    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的迅速發展使發現惡性腫瘤的微轉移成爲可能。淋巴結微轉移是傳統的組織學檢查所不能發現的。目前檢測淋巴結微轉移的方法主要有連續切片法、免疫組化法和基因診斷技術(主要爲RT-PCR法)三大類。
    雖然各種診斷方法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胰腺癌的早期診斷仍然較困難。胰腺位於後腹膜後,這一解剖特徵決定了胰腺癌特有的症狀出現晚,診斷時絕大多數已是進展期或晚期癌,腫瘤已擴展到胰腺組織外,侵犯胰腺被膜、鄰近大血管及臟器,形成淋巴結轉移。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