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中醫證治探討

時間: 2012-03-28
焦慮症屬中醫神志病範疇,是臨牀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各科臨牀中都佔有很高比例,且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其內容散見於“不寐”、“煩躁”、“善恐”、“驚悸”等病證中。筆者以中醫情志理論爲基礎,探討本病的中醫學證治,以利於進一步開展中醫對本病的研究。

  1、焦慮情緒與中醫七情的關係

  焦慮情緒是焦慮症的首要表現。在驚恐發作中表現爲突如其來的驚恐體驗,彷彿窒息將至、瘋狂將至;在廣泛性焦慮中表現爲持續的無明確對象或無固定內容的恐懼,或提心吊膽,或精神緊張。焦慮在中醫情志理論中無專門記載,但有相類似的描述。因此,在開展焦慮症的中醫研究之前,有必要先探討焦慮情緒與中醫七情的關係。

  在中醫七情中,驚有“動”之義。如《黃帝內經直解》說:“驚,驚駭之義”,楊雄《羽獵賦》也有“軍驚師駭”的記載。驚亦有“亂”之謂,如《呂覽・慎大》說:“其生若驚”,《素問・舉痛論》也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可見,驚不僅是七情之一的情緒反應,而且是機體的狀態,是精神緊張而駭懼的一種臨牀表現,是由於過分害怕而出現的“神亂貌”。與驚相似的還有恐,即恐懼、害怕,故驚、恐在中醫學中多互稱。由此觀之,焦慮情緒與七情中的“驚”“恐”有較高的相關性。

  此外,憂的英文意思也是worry、anxiety。但在中醫學中,憂與悲相似而常合稱爲悲憂,屬肺志。這主要是由於肺在四季應秋,而秋日萬物消索,人體生機內斂,情緒從夏日的張揚狀態收斂,以減少精氣消耗。故憂具有內向而趨於氣機收斂的特點。應該說,憂(悲)與抑鬱情緒有較高的相關性,而與焦慮情緒是有區別的。其他如多思、善怒也是焦慮症的表現之一,但與焦慮情緒亦有別。

  2、焦慮情緒與五神髒的關係

  五臟又稱五神髒。而腎“在志爲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證治準繩》雲:“臟腑恐有四:一曰腎。〈經〉雲:在髒爲腎,在志爲恐。又云:精氣並於腎則恐是也;二曰肝膽。〈經〉雲:肝藏血,血不足則恐。戴人曰:膽者敢也,驚怕則膽傷矣。蓋肝膽實則易怒而勇敢,肝膽虛則善恐而不敢也;三曰胃。〈經〉雲:胃爲恐是也;四曰心。〈經〉雲: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是也。”至於驚,《內經》在雲“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素問・舉痛論》)的同時,又云:“時驚。……是腎不足也。”(《素問・示從容論》)《丹溪心法》在論“手足陰陽經合生見證”時也說:“如人將捕,足少陰、厥陰”。現代學者認爲,驚易導致氣機紊亂,使木之調暢異常,具有突然性而類風象,故屬木而歸於肝,但多數學者把驚歸併於恐而同屬於腎。由此可見,焦慮症的主症——焦慮情緒主要與心肝腎三髒關係密切,尤以肝腎爲著。

  3 焦慮症的中醫病名歸屬

  有學者對焦慮症患者的臨牀症狀做了統計,發現焦慮症狀的發生率爲100%,軀體症狀中心悸胸悶的發生率爲72.4%;國外研究表明,在失眠患者中存在中重度焦慮的佔54%。結合上文探討,本病應歸屬於“驚”“恐”“驚悸”(心悸)“不寐”等範疇。從《傷寒論》“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惱,梔子豉湯主之”看,本病可能涉及到鬱病中的“火鬱”。此外,從《金匱要略》“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和《諸病源候論》“夫奔豚氣者,……腎之積氣,其氣乘心,若心中蛹蛹,如事所驚,如人所恐”看,“奔豚病”也具急性焦慮的特點。

  4、焦慮症的病機特點

  ⑴ 肝鬱化火是焦慮症發作的病機關鍵   焦慮症以廣泛性焦慮爲多見。診斷要點中,除恐慌外,還包括運動性緊張(坐臥不寧,緊張性頭痛、顫抖、無法放鬆)和植物神經活動亢進(頭重腳輕、出汗、心動過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適、頭暈、口乾等)。診斷標準包括:不安或危難感,易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或頭腦空空,肌肉緊張,易激惹。

  中醫認爲,肝藏血,調節血量,爲陰中之少陽,性喜達,主疏泄,關係着全身氣機的活動。此外,肝藏魂,而魂與精神情緒的調節有關。正如《辨證論治研究七講》指出:“魂的作用就是人體在心的指揮下所表現出來的正常興奮或抑制作用。”可見,作爲人體的“功能閾”,肝具有調和機體各項機能作用,使之勿太過和不及。

  如果肝的疏泄失常,則血液得不到正常分配,人體的各臟腑組織器官、筋脈、肌肉就得不到滋養,易疲勞困乏、肌肉緊張;鬱而化火,甚至風陽上擾則出現易激惹、出汗、頭重腳輕、顫抖、頭暈、頭痛;母病及子則心神不安,出現坐臥不寧、心動過速;木火刑金或肝氣犯肺則出現呼吸急促或困難,橫克脾胃則出現上腹不適、腹痛、腹瀉;損腎傷精則腦髓失養,出現注意力難以集中、頭腦空空。現代醫學認爲,焦慮症患者有焦慮、擔心、易怒的人格特點,常常出現易惱火、易激動、易怒和易急躁。這些特點正是肝鬱化火的表現,因此,肝鬱化火是焦慮症發作的病機關鍵。

  ⑵ 心腎不交是焦慮症的必然病理轉歸 心屬火,爲陽;腎屬水,爲陰。在生理狀態下,位居於上的心火,必須下降,以溫養腎水;位居於下的腎水,必須上承,以濟制心火。故兩者關係又稱爲“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如《中國醫學匯海》說:“是以腦爲諸髓之主,而腎又爲腦之主矣……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而後妙用神。心屬火,火能燭物,而下照於腎;腎屬水,水能鑑物,而上通於心。陽用陰涵,水資火養,相維相系……腦以腎水之滋生爲體,心火之靈明爲用”。

  《辨證錄》認爲:“心欲交於腎,而肝通其氣;腎欲交於心,而肝導其津,自然魂定而神安。”提示肝是交通心腎之樞。肝鬱化火必然會上助心火、下耗腎水,導致心腎不交,故心腎不交是焦慮症的必然病理轉歸,其中又以腎水虧虛爲主。如《素問玄機原病式》雲:“驚,心卒動而不寧。火主於動,故心火熱甚也。……所謂恐則喜驚者,恐則傷腎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驚也”。

  5、焦慮症的治療

  焦慮症的形成多有一個較長的病變過程,單一臟器病變爲數不多。鑑於上述探討,本病的病變髒腑主要在心、肝、腎,病機主要體現於腎--肝--心軸上。因此,治療亦應從此軸出發,但有主次之分。如《素問玄機原病式》說:“三焦相火無不足,腎臟陰難得實”,並提出“養腎水以勝心火”的治法。《景嶽全書》說:“凡治怔忡、驚恐者,雖有心脾肝腎之分,然陽統乎陰,心本乎腎,所以上不寧者,未有不因乎下,心氣虛者,未有不因乎精。”又肝腎有精血相生、同寄相火的關係,故治療應重視腎肝二髒,以滋腎疏肝清火爲基本法則。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5-16
定期換藥的原則: 如果是病情需要長期服用安定類藥物抗焦慮,3-4周就換另一種安定類藥物,可以有效地避免依賴的產生。注意換藥時,原來的藥慢慢減,新加上的藥慢慢加,兩種藥物交叉服用一段時間後,再撤掉原來的藥物,新加上的藥物加到治療量。如果患者年齡偏大,服藥劑量不大,療效較好時,也可以不換藥,只要安定類藥物服用的劑量不增加,在正常範圍內,療效不減弱,就可以認爲沒有產生依賴性。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05-16
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焦慮症患者就會反覆就醫,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同時也會造成巨大的醫療資源浪費,有研究表明焦慮症患者的醫療費用是一般人口的9倍。有一位患者,就有急性焦慮發作的患者,多次撥打“120”急救,因爲焦慮發作時的表現和冠心病極其相似,還有焦慮發作的患者被誤以爲是冠心病發作,而進行心臟造影檢查。可以說,焦慮症給個人及家庭都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負擔。  焦慮症的治療情況好嗎?很遺憾,由於大家普遍缺乏包括焦慮症在內的精神衛生常識,因此絕大多數焦慮症患者都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中國只有6.1%的焦慮症患者得到了正確的治療,而美國的治療率是42%。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