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醫對腦積水病的治療》

時間: 2011-11-11

鑑於本病對患兒威脅較大,臨牀上也不少見。故數年來,筆者從臨牀和古代醫學文獻兩方面,對本病進行了研究和臨牀實踐。並於1982年在《千家妙方》一書中(下冊,283—284頁,署名:白世澤),報道了自擬《解顱飲》治療本病的病案。筆者認爲,本病單純補腎是難以取效的。因爲,這病不但與腎有關,還與脾有極爲重要的關係。關於此點,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說明。

第一,從水液代謝來看。

我們知道,腎爲先天之本,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金鑑》雲:“先天天癸始父母,後天精血水谷生。”脾腎均爲人元氣之根。但是,從某種意義來講,在人一但出生而離開母體之後,他雖稟有父母先天所給天癸之氣,而後天水谷之脾氣,對他來說,就顯得更爲重要。不言而喻,脾爲後天之本,在防病養生方面均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正如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所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故,該病與脾腎均有關。而論其治,因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補脾比補腎顯得更加重要。離開了補脾,其效甚微。

 

處方:潞黨蔘9克白朮9克雲苓9克炙甘草3克陳皮5克黃精9剋制何首烏15克龜板15克(另包,先煎半小時)生地黃(或用生地黃炭)本方作煎劑,連熬三次混合之後,分四次服完。一日,一劑。

 

在臨牀使用本方的時候,因考慮到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脾虛失健日久的情況下,則因化源不足而氣血兩虛。因氣爲血之帥,血爲氣之載,氣虛不能行血,則血行發生瘀滯,且,血滯日久,則會瘀結凝聚。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相互影響,氣血則日益更衰。所以,機體也便更不能恢復更新了。

  

因病案本人在 《千家妙方》一書早有報道,故在此不再舉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