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查策略:現狀與思考

時間: 2011-04-03

大腸癌發病率在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中列第四位,其發病率以經濟發達國家爲高。在亞洲的中國和日本,隨着飲食結構的變化,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亦呈逐年上升趨勢。大腸癌以40歲以上成年人多見,臨牀上早期症狀隱匿,進展期可出現大便習性改變、便血、消瘦、腹痛及腹部腫塊,甚或出現腸梗阻等症狀。早期大腸癌預後較好,但常因爲無症狀或症狀不典型而被忽視和延誤診治。因此,在人羣中篩查大腸癌,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大腸癌的重要防治策略之一。

大腸癌篩查策略現狀

◆大腸癌的篩查策略包括對一般人羣和高危人羣(有潰瘍性結腸炎、家族性息肉病和結腸直腸腺瘤等病史)的篩查。

◆目前應用於大規模人羣篩查的方法主要爲大便潛血試驗、乙狀結腸鏡檢查或全結腸鏡檢查、腫瘤標誌物及相關基因檢測等。

大便潛血試驗 由於該試驗不能區分癌性和非腫瘤性出血,故目前多作爲大規模人羣大腸癌普查的初篩手段。大樣本臨牀資料調查顯示:大便潛血試驗對大腸腫瘤的檢出率爲27.1%。免疫法的大便潛血試驗較化學法大便潛血試驗更加準確,因而爲更多人所應用。大便潛血試驗陽性或便血患者更有可能發展爲大腸癌,對這些病人應立即進行結腸鏡檢查。

大腸內鏡檢查 結腸鏡不僅能觀察腫瘤大小、形態、部位、活動度,且能行息肉或早期微小癌竈切除,對可疑病竈能取組織進行活檢,因此是診斷大腸癌的有效手段。乙狀結腸鏡檢查相對簡便,但無法觀察右半結腸,因此對疑有右半結腸腫瘤者應行結腸鏡檢查。

影像學檢查 許多研究提出將CT掃描作爲大腸癌篩查手段之一,但CT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與息肉大小明顯相關,無法顯示較小、較早的病變,故其有效性尚存在較大爭議。

色素放大結腸鏡 該方法對早期病變,尤其平坦型病變的檢測率很高,對大腸癌和癌前病變的檢測效果比常規結腸鏡更好。將來還需進一步評價其效價比,以評估該方法應用於人口普查的可行性。

CT仿真模擬腸鏡 該方法對直徑大於6 mm的大腸癌的檢測率和結腸鏡檢查相似,對原發性大腸癌的檢測效果可能優於結腸鏡檢查。

分子生物學技術 當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爲在從外周血或糞便中早期檢測大腸癌提供了可能。在結腸癌中,已證實發生特異性甲基化改變的分子有Septin 9、ALX4、EYA2、BMP3、ALX4、vimentin、MUTYH等。對這些分子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尚須進一步考證。糞便中腫瘤相關抗原及基因檢測被認爲是頗具前景的大腸癌非侵入性篩查手段,目前已有應用PCR、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生物芯片等技術檢測糞便中分子表達的報告。但這些方法均存在敏感性與特異性之間的矛盾,假陽性率或假陰性率偏高,且大多數檢測方法對實驗室要求較高,試劑昂貴,因此,其可靠性和可行性還有待於分子流行病學的進一步驗證。

對大腸癌篩查策略現狀的思考

◆研究結果表明,大腸癌屬於篩查效果明確的惡性腫瘤,進行大腸癌篩查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美國近兩年惡性腫瘤死亡率總體下降明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腸癌篩查。

◆應該對人羣加強宣教,尋找適合我國的篩查方案並加以推廣。

◆對各種篩查方法而言,應進一步提高其特異性和敏感性,同時在費用、人羣依從性等問題上做出改進。

有效的篩查策略應有良好的人羣依從性。研究結果顯示,受教育程度低者的自願篩查率最低,而公共媒體的宣傳可影響將近半數病人的篩查主動性。因此,我們應加強對人羣有計劃的長期宣傳和教育。

有效的篩查技術應力求簡單經濟。加拿大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篩查所消耗的時間、交通費(含陪人)和誤工費等非醫療費用是受檢者脫離篩查的主要因素。這項結果在中國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如何建立特異、簡單、經濟的篩查體系始終是中國學者研究的現實目標之一。

分子調控網絡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充分認識大腸癌發病機制的基礎上深入進行特異分子的篩查和功能研究,將大大有助於確定其連鎖關係,尋找分子篩查靶標。目前的分子研究雖然是個熱點,但還比較分散、樣本偏少、方法各異、選擇的目的基因和位點又各不相同,難以反映規律性變化。應在原有鬆散協作的基礎上,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規模、多中心協作研究,以利於我國大腸癌易感基因的發現。

結語

我國消化界工作者曾經在胃腸動力性疾病、胃腸功能性疾病、幽門螺桿菌相關性疾病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與國際同步的成績。今天,在我國大腸癌病例數激增、研究高潮迭起之時,我們必須再接再厲、不斷提高研究水平。隨着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及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促進,大腸癌篩查方法一定會有重大突破,許多更新、更特異的篩查方法將造福全人類。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8-13
大腸癌篩查費用不大,去一所三甲醫院就行,主要的檢查項目有相關腫瘤標誌物、腸鏡(有可能會包含活檢),大概在500元左右,即便有優惠,也免不了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