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息肉容易病變 結腸癌多數是息肉“變身”

時間: 2011-01-11

醫學研究證明,大多數結腸癌來自息肉癌變。據報道,50歲以上人羣中息肉的發病率約爲50%,癌變率爲3%~10%。結腸病變篩查是結腸癌的一級預防措施,通過篩查,早期發現並治療結腸息肉,可降低結腸癌的發生率。

王先生反覆便血7年,以爲是痔瘡,並沒有重視。最近半年來,隔幾天就便祕,但過幾天又腹瀉,偶爾左下腹還陣陣疼痛。一週前,王先生的腹部又開始疼痛,但這次疼痛難忍,只好到醫院就診。經過結腸鏡檢查,王先生結腸內有一3×4釐米的息肉,遂立即進行了內鏡下息肉切除,病理報告。醫生中度不典型增生王先生感嘆,幸虧及早就醫,否則即將癌變。

結腸癌多數是息肉“變身”

結腸息肉是指隆起於結腸黏膜表皮,向腔內突起的贅生物。結腸息肉多發生於乙狀結腸和直腸,男性多於女性,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結腸息肉的癌變率與息肉的組織類型、大小及上皮異型增生有關。一般來說,腺瘤性息肉的癌變率較高。

結腸息肉發病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有關:飲食因素:飲食因素與結腸息肉的形成有一定關係,特別是細菌和膽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遺傳因素:一般認爲,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炎症刺激:直腸黏膜長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腸黏膜的息肉生成;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糞便粗渣和異物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直腸黏膜損傷,使細胞出現異型增生,形成息肉。

三種症狀應及時就醫

便血結腸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現便血,但有不少人把大便出血誤認爲是痔瘡的症狀,結果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痔瘡引發的出血常表現爲大便後滴血,呈鮮紅色,而結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常與大便混雜,爲鮮紅色或暗紅色,多爲息肉表面破潰所致。

大便習慣改變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祕或不明原因的腹瀉。尤其是便祕與腹瀉反覆交替出現,或出現腹痛的時候,更要引起警惕。

大便形狀異常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但如果息肉較大,在結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時還附有血跡。

當出現不規則腹脹、腹痛、大便習慣改變、黏液便或血便時,應及時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50歲以上的健康成年人,有條件的應每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有直(結)腸息肉、結腸癌家族史和腹瀉、便祕、便血病史,體檢發現血CEA、CA199增高,大便潛血陽性者,應進行結腸病變的篩查。

息肉不能一切了之

內鏡下高頻電切除是一種普遍應用的有效的治療方法,適用於根蒂部無惡變徵象的息肉。這種方法是利用高頻電流將息肉組織從根部燒灼切斷,操作簡便,術後病人馬上可以下牀活動。該方法不僅費用低廉,併發症較少,而且能獲得整個息肉的病理檢查結果。

由於息肉會復發,因此術後每年一定要做腸鏡檢查,以儘早發現復發的病變,避免發生癌變。對於有家族史的患者,則要定期進行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潛血等檢查,爭取早期發現病變。由於結腸息肉、大腸癌是一種具有家族易感性的疾病,遺傳傾向明顯,因此,一旦確診爲這種病,病人的直系親屬都需要長期隨訪,3~5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5-31
我這幾天也剛剛做了息肉切除,所以看了挺多關於息肉和直腸癌的資料。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我覺得你的男朋友沒事,現在只要積極治療,以後會好的。首先,大腸息肉只是大腸內部的贅生物的統稱,如果只是停留在息肉階段,那就是屬於良性腫瘤(說腫瘤有點嚇人,哈哈)如果發生病變,但病變不嚴重的話,就成爲瘤變如果病變加深,就有可能從瘤變到癌變,意思就是往癌的方向病變如果已經病變達到癌(惡性腫瘤)的標準了,那纔是叫做得了癌症癌症還再分爲早期,中期,後期。目前大腸癌的的早期,中期治療都沒什麼大問題,後期也有治癒的希望,只是後期的癌症位置很關鍵,離肛門越遠越好,免得治好了,肛門卻沒了,還要在肚子上裝一個,那叫做生不如死啊。...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05-31
在引發大腸癌的諸多因素中,結腸息肉是不容忽視的常見原因之一。  結腸息肉好發於乙狀結腸和直腸,有的可廣發分佈於全段結腸。長在結腸的息肉,小的直徑僅有數毫米,大者有2—3釐米。由帶蒂的有不帶蒂的;有單發的也有多發的;有的較偏平有的呈現分葉狀;還有的息肉表面發生糜爛或有潰瘍。雖說息肉有癌變傾向,但也不是都會變成癌。那麼,何種息肉會發生癌變呢?一是看息肉的長相: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爲癌的可能。二是看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長十分緩慢,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於2釐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