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腹瀉當心結腸癌

時間: 2012-08-26

專家提醒結腸炎患者病變風險高達40%,結腸癌發生率,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位居第一,在我國男性中位居第三、女性中位居第四。隨着年齡的增加,患結腸癌的機會增高,所以50歲以上的人要倍加註意。

  結腸癌是一種典型的“生活方式癌”。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病率及年輕化的趨勢,呈逐年上升,因此,追逐時尚生活的年輕人,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病因探祕:

  1、結腸爲什麼容易生癌

  這與其在體內的特殊位置和作用有關。

  結腸是大腸的一部分。人類大腸的形態像一個大問號,依次可分爲6個部分,即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大腸的末端,還有斷“直腸”。

  大腸起什麼作用呢?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被送入胃後,在胃液的作用下成爲食糜,然後被送入小腸進行進一步的消化吸收,沒被吸收的食物殘渣被送到大腸,形成大便,最後被排出體外,所以大腸是食物殘渣長時間停留的部位,殘渣中所含有的有毒物質可與大腸相互作用,產生損害。

  此外,大腸也是體內一些活性物質回收的地方,如用於消化脂肪的膽汁就在此產生“肝腸循環”,重新回到體內。大腸中還有許多細菌,對食物殘渣、未及時進行肝腸循環的物質進行分解,產生有害物質。

  結腸腸黏膜上皮細胞極易受到這些致癌物質的刺激而變異,因此結腸癌變的發生率,要比小腸高上千倍!

  2、西式飲食是高致病因素

  (1)高脂飲食:

  高脂肪飲食致大腸癌發病的機制爲何?這要說到膽汁酸。

  膽汁酸在人體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中,絕對是有功之臣,因爲脂肪的消化吸收離不了它。但 “高濃度膽汁酸”可能是致癌的禍根之一。在腸道上段(小腸中),膽汁酸促進腸道對脂類物質的吸收;在腸道下段(大腸中)膽汁酸在腸內細菌作用下發生轉化,並在腸黏膜被重新吸收。再吸收時,膽汁酸須在腸內細菌的作用下變爲“初級膽酸”,方能被腸粘膜吸收。而那些沒有被吸收的初級膽汁酸,如果在細菌的進一步作用下轉變爲“次級膽酸”,那就成了致癌或促癌物質了。因爲次級膽酸可通過增強激活蛋白-1活性、誘導環氧合酶-2表達等途徑影響腸黏膜細胞的增殖,誘發結腸癌。

  高脂飲食,大量的脂肪進入人體,刺激膽汁酸分泌的大量 增多。如果膽汁酸的濃度越高、數量越多,形成次膽汁酸等致癌物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說,“高濃度的膽汁酸”,很可能是結腸癌發生的重要因素。

  臨牀發現,膽囊切除後,患結腸癌的機率有所增加,其原因可能是膽汁的“蓄水池”沒有了,不管需不需要,膽汁酸總是源源不斷地流向腸道,造成了“高濃度”的現象。

  (2)高動物蛋白

  研究發現牛肉消費量多的地區與大腸癌高發有關。如新西蘭大腸癌死亡居世界之冠。調查發現新西蘭牛肉的消費量特別大。研究表明含高動物蛋白脂肪的飲食中的氨基酸,經細菌分解後可產生致癌物質而致腸道腫瘤。但高動物蛋白與腸癌的確切關係仍需進一步研究。

  (3)紅肉

  紅肉含飽和脂肪酸較多,流行病學資料證實飽和脂肪酸與大腸癌成正相關。現在比較提倡白肉,白肉是指禽類或魚類的肉,它們含不飽和脂肪酸比較多。“白肉”裏面高蛋白質、低脂肪、低膽固醇與人體需要的氨基酸比較一致。

  (4)低纖維飲食

  現在人們的飲食越來越精細,食粗纖維食物的越來越少,這也是造成結腸癌發生的高危險因素之一。  

  研究認爲,攝入纖維降低人腸癌發病的機制可能爲:膳食纖維能與膽汁酸結合,促使其排出體外,減少次級膽酸的形成。如果機體攝取的膳食纖維不足,則可使次級膽酸排出減少,從而誘發結腸癌。

  如果食物中纖維含量低,糞便排出變慢,使結腸局部範圍內的有害物質濃度增高,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可產生更多的致癌物質,進一步加重了對結腸粘膜的損害,成爲結腸癌的發病因素。

  3、不良生活習慣是重要因素

  (1)久坐不動是大敵

  久坐會使腸蠕動減弱,影響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此外需要排出的代謝物在腸內長時間滯留,從而誘發結腸癌。

  (2)肥胖是危險的標誌

  研究證實,腰圍每增加一英寸,患癌症的風險就增加了8倍,二者的關係非常密切,尤其是最常見的結直腸癌等。

  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身體脂肪過多,之所以會增加癌症發生的危險性,原因是肥胖“多吃少動”生活方式的結果。

  4.炎症是危險因素

  患有慢性結腸炎症、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由於腸黏膜的反覆破壞和修復,可以發展爲癌。單個的結腸腺瘤在增大過程中也有可能轉變爲癌。

  5.遺傳基因帶來危險

  人體DNA具有很精準的複製能力,且會自我校正,但還是有出錯的時候,這時就需修補基因幫忙。如修補基因有問題,基因突變就會遠遠高出一般人。分析結果顯示,一般人羣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約3~5%,而DNA修補基因突變者,得大腸癌機會是80%,且發生年齡比一般人早,平均約42歲。

  另外,FAP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基因, DCC基因等,大多參與了腸癌的發病。

  防癌準則

  1.飲食原則:平衡膳食,平衡可歸納爲六個字“全面、均衡、適度”。

  2.生活方式:運動起來

  身體中少量的多餘脂肪都可能增加癌症的危險;但即便是很少的體重降低,就能夠減少這種危險。因此,建議人們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相當於快走)。

  每天30分鐘的活動量,是一個最低限度的要求,隨着身體適應能力的增加,應該做到每天60分鐘(或以上)中度身體活動,或30分鐘以上的重度身體活動。

  3.優化環境:多曬太陽

  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的研究報告說:補充維生素D可以對預防結腸癌起到一定效果。曬太陽補充維生D,優於食物補充。

  研究人員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報告說,如果將人體血清中的25-羥基維生素D3水平保持在每毫升34毫微克,結腸癌發生率可降低一半。如果進一步提高到每毫升46毫微克,可將結腸癌發生率減少三分之二,而這需要每天額外補充2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3。

  我們吃的食物中維生素D是比較稀少的,其實曬太陽,是最簡單最主要的增加維生素D的方法,因爲陽光照在人的皮膚上,身體就會產生維生素D。

  專家建議: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動物肝臟、奶製品、禽蛋和魚肝油等;再就是常曬太陽,如果天氣允許,每天最好花上10分鐘~15分鐘曬太陽。 要注意的是不能長時間曬太陽,也不能在烈日下曬太陽,否則有害於健康。

  4.科學預防:及早發現

  (1)做做風險評估:

  首先判斷自己是否存在結腸癌的風險。

  如家族有人有結腸、子宮內膜、卵巢、胃或肝等癌症,不妨做基因篩檢,一旦帶有癌症相關基因,最好每2年就做一次大腸鏡篩檢,早日切掉大腸息肉,避免變成癌組織。

  (2)去除危險因素:

  *如果有便祕的習慣,應該及時就醫。

  * 如果發現直腸出血,應該及時診治。

  * 每年看醫生做大便潛血試驗和每五年做一次纖維乙狀結腸鏡檢查。

  * 每十年做次結腸鏡檢查。

  * 每5~10年,做一次氣鋇灌腸造影。再做乙狀結腸鏡,結腸鏡檢查,或雙對比鋇灌腸的同時,醫生還會同時進行數碼直腸檢查。

  在結腸癌早期症狀顯現之前,通常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即使你沒有任何以上症狀,也應該經常做體檢。

  (3)發現蛛絲馬跡

  結腸癌早期症狀多較輕或不明顯,常被患者忽視,也易漏診。故對中年以上患者有下列表現時應提高警惕,考慮有無結腸癌的可能:

  *近期內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祕、腹瀉或排便不暢)、持續腹部不適、隱痛或腹脹。

  一項針對3萬名有經常腹瀉體檢情況顯示,超過九成五把結腸炎引起的腹瀉當成一般腹瀉,隨便吃點藥,止瀉後就不再治療,還有百分之三被確診後也沒有引起重視。

  從結腸炎到結腸癌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結腸炎患者得結腸癌的風險高達百分之四十。因此只有徹底治癒結腸炎,纔可能避免結腸癌的發生。 

  *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

  *原因不明的貧血、乏力或體重減輕等;

  *腹部可捫及腫塊。

  有上述可疑現象時,請立即就診,確定診斷(2010-5-15)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5-16
再來一刀呵呵開玩笑的常拉肚子這是沒辦法的手術可能破壞了腸子的功能如果沒有大的問題我覺得沒必要擔心如果你覺得不適可以去醫院檢查檢查但是這是沒辦法根治的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05-16
主要看是做的哪一類手術,如果是迴腸末端造瘻之類的,因爲本身就沒有了大腸吸收水分的功能,出來的大便是水狀也就非常正常了,如果是某一段切除後做了吻合手術,那麼也是因爲大腸的部分被切除引起的,主要靠飲食調整.只有腸炎之類的腹瀉比較容易治療.
第3樓 熱心網友 2013-05-16
拉肚子跟什麼有關呢,先去檢查一下吧結腸癌患者術後還要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腫瘤的復發與轉移,如吃體恆健硒維康口嚼片,可以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延長患者的生命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