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周預防早產

時間: 2015-03-06
比預產期(四十週)提早三週以上生產者即屬「早產」,其發生率約爲5~10%,由於早產兒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經常會出現呼吸窘迫、顱內出血等併發症,早產更是導致周產期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
對於認識產兆(陣痛、見紅、破水)方面的衛教,一般都是等到接近預產期時才告知孕婦,很多準媽媽並不瞭解早期產痛的重要性,或者根本就沒想到過會有早產的可能性,一味只是忍耐着不適症狀,直到劇烈腹痛合併子宮頸口擴張,甚至於產生便意感而導致急產,當然就無法再把娃娃留在子宮裏面了。
事實上,及早就醫接受安胎治療,正是能否有效預防早產的關鍵所在,這就有賴於準媽媽學習分辨子宮收縮的變化,並且保持高度警覺。
懷孕中期以後偶有子宮收縮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會感覺到肚子突然一陣緊繃和腫脹,在例行產前檢查時,醫護人員應主動教導準媽媽,如何躺着摸肚子,以分辨子宮是一個軟軟的水球或是充了氣的籃球,一次宮縮僅維持三十秒左右即自動消失。假陣痛大都是不規則的,休息後逐漸減輕收縮的強度且拉長間隔時間,反之,一旦發覺持續反覆出現每隔十分鐘就一次的規則宮縮,即使收縮強度不是很強,仍須趕緊到醫院掛急診加以評估。

有些孕婦本身屬於早產的高危險羣,如:以前懷孕曾經早產過、多胞胎妊娠、羊水過多、前置胎盤、子宮肌瘤、子宮先天構造異常等,除了平時多休息以及保持警覺外,亦應避免經常肚子用力而增加腹壓,如:長期便祕、慢性咳嗽、抱小孩子、提重物等,同時要節制性生活的次數與激烈動作,性行爲時最好使用保險套,減少精液中前列腺素的刺激,對於時而有陣發性宮縮的孕婦,可投以口服的安胎藥物治療。
倘若是未足月早期破水,除了可能會早產外,還得擔心胎兒感染、臍帶脫垂、臍帶壓迫和母體的絨毛羊膜炎等併發症,以往大多不敢抱持樂觀的態度,很多醫師乾脆順其自然地終止妊娠。目前醫學上則主張在嚴密的監測下,只要沒有出現感染或胎兒窘迫的徵象,施以抗生素及安胎藥物治療,或者加上類固醇藥物促進胎兒肺部成熟,可望有效延長妊娠天數與降低新生兒罹病率,小兒科醫師的專業照顧以及加護病房的完善設備,更是呵護早產兒成長的最佳後盾。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