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攣型小兒腦癱治療新術式

時間: 2013-07-05

腦癱又稱大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患兒在出生前或出生後一個月內,受到各種損傷因素的刺激引起的腦細胞受損,從而出現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可導致智力障礙、運動共濟失調、運動和感覺障礙等。小兒腦癱患者的運動障礙主要表現爲擡頭、翻身、坐立等發育落後;姿勢異常最常見的異常姿勢有頭後仰、眼斜視、上肢內旋後

背、下肢內收踮腳尖等。患兒母親多有難產史,孩子出生前後也多有缺氧、窒息等情況。

小兒腦癱患者中有高達75%的人爲痙攣型,他們的張力明顯高於同類的正常兒童。當患兒受到各種刺激:如使勁、激動、失去平衡、害怕或焦慮,都會進一步導致肌肉張力升高。痙攣程度較爲嚴重的兒童肢體運動明顯減少,而且動作刻板、彆扭,頭經常不能放在正中位置,常常是轉向一側或後仰,手肩向下旋轉、屈曲或伸展;雙手常成握拳狀,拇指貼掌心,其餘四指將拇指握住,手背朝前,掌心向下;脊柱常不同程度出現後凸或者側彎,髖關節部位常不能充分伸展而保持一定程度屈曲;下肢常出現交叉,跟腱緊張導致扶站時足底無法放平,只能腳尖着地。

目前,我們在傳統SPR手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與提升,以全新的FSPR術(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後跟部分離斷術)爲痙攣型腦癱患兒進行治療,取得了極佳的治療效果:利用術中誘發電位和肌電記錄技術對手術進行全程監測,使手術更具客觀性,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完全依賴經驗的主觀性;也使腦癱的手術治療更具有科學性,成爲腦癱治療的又一次飛躍。

詳細的來說,FSPR就是通過對脊髓神經後根的處理,全面調整患者的肌肉張力,使患者的多個痙攣肌肉或肌羣的肌張力盡量接近正常狀態,且可以長期、穩定、徹底地解決患者肌肉痙攣的痛苦,爲其運動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復提供了前提條件。值得一提的,FSPR只是選擇性地阻斷患者部分神經後根纖維,而不會影響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前根及運動功能。具體的手術部位,可以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定:在腰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下肢痙攣,在頸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上肢痙攣。目前臨牀中主要採用腰骶段FSPR進行治療,限制性切除L2~L5的棘突和椎板保留各椎間小關節(開窗法和跳躍法)。相比以往的治療方法,我們做了一些改進,比如:鑑別並分離L2~S1脊神經前後根,將脊神經後根分成小束;神經閾值測定儀電刺激誘發雙下肢痙攣,確定閾值,切斷閾值較高的神經束支;採用術中電生理監測技術,多導肌電圖連續術中記錄使手術更爲科學客觀,克服主觀經驗的盲目性,提高療效降低併發症;保留棘突的單側半椎板切開0.6cm方法治療單側肢體痙攣。目前FSPR已成爲國內外痙攣性腦癱患者治療的首選,且效果最爲直接與顯著。

需要注意的是,在手術前應針對每個小兒腦癱患者的不同情況作出包括術前評估、選擇合適方法等,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同時在實施FSPR後也應堅持長期正規的康復訓練,從而保證康復療效。另外要記住,腦癱治療是多階段的長期工作,需要不同的專業人員協同配合,發揮團隊精神,包括家長的積極參與,社會的支持才能更快達到有效地控制疾病症狀、改善功能的目的。

相關文章
評論